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李蕴林:用埙与世界沟通

2005年,一位台湾人知道了李蕴林的事情,通过朋友在网上与李蕴林取得了联系,没办法面对面授课,李蕴林就用网络视频一板一眼地教,不仅教会了演奏技巧,还教会了对方制埙技艺。

李蕴林对埙爱不释手。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发出的是土声地气,却让人如痴如醉。”初遇李蕴林,好一个艳阳天!手捧古埙的他独坐门口,奏出了一曲秦音旋律。

今年59岁的他是宁夏中卫市香山茶道的老板,酷爱茶,却更爱埙。每当夜幕降临,他都会在那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通过网络,与所有热爱埙的人,畅谈埙的制作与演奏,不知疲倦。

目录

埙之缘编辑本段

少时偶拾古埙,自此沉迷古韵编辑本段

李蕴林出生在西安,很早便失学在家,16岁即务工到宁夏。

最早认识埙,缘于一次偶然。那时李蕴林还小,在古城边玩,无意中捡到一个物件,父亲告诉他此物名埙。这个物件一直放在家中,后来,李蕴林将它送给了作曲家刘炽,刘炽无比爱惜地捧着它,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乐器,可惜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

刘炽一席话让李蕴林感悟颇多,走时,他将自己珍藏的埙“一团火”送给李蕴林。后来,李蕴林开始自己琢磨如何做埙。埙很早就已成为宫廷乐器,到唐代只有王公贵胄可听,民间流传极少,所留史料更是难觅。为了了解埙,李蕴林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查阅大量古籍。制埙之旅,自此开始。

李蕴林如此形容自己开始制埙时的情形与条件:厕所边租了间没人租的小屋,伙房边上盖了个小窑,蹬一辆三轮儿,扛一把铁铲,吹着口哨,一路来到河边,装满黄河古道的澄泥,吹着口哨回家,燃火烧窑制埙……刚开始的时候,捏出来的东西连个样子都没有,更别说成为乐器,慢慢的,型出来了,慢慢的,声音出来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好在有两位哥哥的支持,哥仨似乎对这些泥巴着了迷,为此,他们被朋友们称为“玩埙的李氏三兄弟”。有一次,三兄弟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火气上来,将一炉子刚出来的埙砸个稀烂,母亲说:“把窑也砸了吧!”正待动手,三兄弟赶紧护住,相视一笑:“这活还得接着干。”

埙之道编辑本段

沉淀8年有所悟,爱埙护埙情益笃编辑本段

将埙改进成直吹式,使吹奏变得相对容易;将只能演奏“宫商角徵羽”的传统埙,改进成12平均律;倡导埙与其他乐器合奏现代乐曲……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埙,李蕴林在埙上大做尝试与改造。

“炼泥、制坯、修型、调音、烧制、精调,做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埙并非易事。”李蕴林感受深切。当年,因为想制作一只上乘的埙,他专门拜我国著名埙演奏家刘凤山为师。在这期间,李蕴林发现,埙的造型容易改变,要保证埙的音色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制埙人除了是吹埙人,还得是赏埙人。”

其间有8年时间,李蕴林没有做埙,由于做埙花费了大量金钱,使他不得不举债度日。而且,他感到技艺无法精进,“需要沉淀,这是埙独有的道。”李蕴林说,因此,从2005年起,他致力于研究埙道及埙的文化脉络。

2012年,李蕴林重新开始做埙,他惊奇地发现,技艺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更加精进,甚至解决了长期以来埙难奏高音和音色平衡的问题。

“长时间的沉淀使我对埙的制造与演奏认识加深,这就是埙道,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它的平和之音。”李蕴林介绍,“正是因为用心,好多朋友不识谱,却能在了解了埙基本的发声技巧后,演奏出感动人的音乐。”

这些年,李蕴林还对西夏牛头埙进行了复原和改进,捧着形似牛头的埙,李蕴林感慨道:“这是西夏音乐唯一的可考实物,我们应该对这些好东西倍加珍惜,找到一条让它们发扬的路子。如今,埙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我希望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护。”

埙之梦编辑本段

让埙走出沉寂,用埙沟通世界编辑本段

2003年6月,在西夏王陵大型诗会上,李蕴林身着灰色中式外套,用埙为诗人的朗诵伴奏,辽远空灵的乐音让在场的观众拍手称绝。

这只是李蕴林不多的几次大众亮相,他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传播埙文化,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教授大家学习制作和演奏埙。

“这两天,有位大学生通过网络跟我联系,说希望能够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埙,我一口答应: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李蕴林笑言。

2005年,一位台湾人知道了李蕴林的事情,通过朋友在网上与李蕴林取得了联系,没办法面对面授课,李蕴林就用网络视频一板一眼地教,不仅教会了演奏技巧,还教会了对方制埙技艺。

“其实,对于埙来说,最好的发展就是传承,让所有喜爱它的人去接触它,领悟它。”李蕴林说。如今,李蕴林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授徒近百人,做埙超过万把。虽然一把埙的价格已经上千元,但凡遇到爱埙之人索要,他从不吝啬。

李蕴林不仅在国内传播埙文化,还将这种古老乐器的旋律带到了大洋彼岸,他给记者听了一条音乐家方锦龙先生从美国发来的微信:“老哥哥,我26号在纽约做一个千年古乐演奏会,2000年的琵琶,3000年的古琴,把你的埙也带上了。”

让埙从沉寂中走出,让中国用埙与世界沟通,这是李蕴林的梦。如今,梦,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治沙青年:让科尔沁重归青青草原    下一篇 七旬老人鲍美利:打开家门办开心小屋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