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七旬老人鲍美利:打开家门办开心小屋

鲍老师每天上午到养老院陪伴老伴,每天下午在“开心小屋”教授学生。在养老院里,她1/3的时间陪老伴说话,1/3时间当义工,1/3时间接待或唱歌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听。在她的感染下,越来越多“开心小屋”的朋友来到养老院,为老人们歌唱。

鲍美利(右三)在“开心小屋”引吭高歌。闵行虹桥镇提供

每天下午3点,一群老人陆陆续续来到龙柏三村一居民家,歌声琴声从此悠扬起来……

把自己两室一厅的家门打开接待街坊邻里,无偿教大家唱歌、弹琴,愁眉苦脸的人进去,快快乐乐地出来,大家称它为“开心小屋”,创办者是上海闵行区虹桥镇龙柏新村的一对夫妇——78岁的鲍美利和老伴蒋国煜。在他们的感染下,这个社区有18个家庭敞开家门,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开心小屋”,展开了一场快乐接力。

目录

“为什么有了好房子不能过得更快乐呢”编辑本段

鲍美利是1999年6月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搬到龙柏新村来的。这里曾是城乡结合部,是上世纪90年代动迁安置区,已安置一万多人。

“入住这里的人虽然家家户户的房子大了,但关门声多了,招呼声少了。”鲍美利谈起当时的感受,“大家不愁吃穿了,却精神孤独、寂寞,大都板着脸,没有笑容,一看就是不开心。为什么有了好房子不能过得更快乐呢?”

鲍美利曾是上海乐团的合唱团团员,钢琴弹得特别好。她的先生蒋国煜曾是外语教师,还擅长拉小提琴。“我们把家门打开来,让大家到我们家来唱歌好吗?”鲍美利的提议,得到先生的大力支持。

2006年,他们自己动手,对两室一厅进行改造,一室成为声乐室,客厅成为排练室、化妆更衣室。为了演出需要,家里还装了64盏灯。华灯齐放时,小小的居室成为艺术殿堂。从此,鲍老师开始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大家。

声乐室里摆放着钢琴和沙发,鲍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学生”练声练唱,“学生”有的50多岁,有的80多岁。

鲍老师收的学生很特别,不论是否有音乐细胞,“只要会开口都接受,都可以培养。”81岁的王素娟老人提及鲍老师特别激动:“我从小是童养媳,纺织女工出身,在小区里不敢多出头,总觉得被人家看不起。9年前,我连音阶都不懂,鲍老师却鼓励我跟她学唱歌……”

鲍老师教课从不收费,但比收费的还认真:从练声开始,学生每周一堂课,毕业后还必须召开演唱会,每场演唱会20首歌,都由鲍老师排练。6年多来,鲍美利带的学生已有近200人,其中1/3的人召开了演唱会。

“演唱会在小屋举行,虽然地方不大,但是要求很高,每个人要换十套衣服,大家像明星一样展示风采,还用DV机录下来……哦,那个场面老激动老开心!”王素娟说。

“开心小屋”已开18家,每个都有定位编辑本段

在鲍老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开心小屋”,通过谈心、歌唱,渐渐地快乐起来。“开心小屋”用欢声笑语感染着每一个参与者以及社区的人们。

88岁的段汝文身体硬朗,退休后常在公园里消磨时光。自从进入“开心小屋”,一切都变了。几年前,她远在美国的儿子要接她去美国,她不去,忙着开演唱会:“这里有‘开心小屋’,现在很开心了,不想去了。”

还有一位老人把独子培养到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后,没想到媳妇却不让她看孙子,她郁郁寡欢。自从走进“开心小屋”,在大家的开导下,渐渐地开朗了,想不通的事也想通了。60岁生日那天,她在“开心小屋”开了个人演唱会,此后,也开了“开心小屋”。

曾是上海师大教授的潘家琼退休后既自卑又自尊,一直不太快乐。到过“开心小屋”后,心里顿时亮了,有了寄托,也更充实了。她喜欢唱“我心中有个太阳”。嗓音沙哑的她开了三次演唱会,让同学同事羡慕不已。

67岁的徐文英从城里搬来后,最初因为人生地疏,交通不便,哭过。来个朋友看她,惟一的爱好就是玩麻将。自从加入“开心小屋”练习唱歌,变得开朗起来,还学起了弹琴。丈夫发现了她的变化,很高兴,给她买了一台钢琴。

66岁的陈琦接触了“开心小屋”后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学唱歌,还开始学弹钢琴。平时忙生意的儿子看到母亲越来越开心,明白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过年给老人的红包变成了钢琴,一次就买了三台,分送给母亲、姨妈和岳父母。去年一年,“开心小屋”一族购买钢琴16台。

因为唱歌,大家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鲍老师开起了“开心小屋”,把自己家开放出来,让社区更多人开心。至今,龙柏三村“开心小屋”已有18家,每个小屋都有自己的定位。

记者参观一家名叫“哆来咪开心小屋”时,主人不在,许多老人就在她家的客厅自在地唱歌,谈心。“主人不在,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我们了”,老人们介绍说。

音乐,不仅让邻里快乐了,也增进了邻里的互信。“因为艺术的滋养,我们的小屋朋友走出去,没有老相,没有凶相,都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鲍老师自豪地说。

“即或是生命的最后也要过得快乐美丽”编辑本段

鲍美利其实并不事事如意。1999年罹患癌症,动了手术。此后,她的老伴蒋老师也身患癌症,现在已住在养老院里。

鲍老师每天上午到养老院陪伴老伴,每天下午在“开心小屋”教授学生。在养老院里,她1/3的时间陪老伴说话,1/3时间当义工,1/3时间接待或唱歌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听。在她的感染下,越来越多“开心小屋”的朋友来到养老院,为老人们歌唱。

现在,老人们每天盼着鲍老师来,鲍老师每天离开时,都用英文道别:See you tomorrow!一个海归学生看到这一幕感动得流泪了,她感叹:他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但是却能这么快乐地面对,这样的生命多么灿烂!

“我们不能做‘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即或是生命的最后也要过得快乐美丽。只有这样,才能把生命点燃!”鲍美利坦承她开设“开心小屋”的动机:“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老人走出家门,生活幸福,更多的孩子们就会安心,家庭就会和谐幸福,而大家心态好了,家园才会更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蕴林:用埙与世界沟通    下一篇 以双唇代替双手阅读,这个盲人女孩如愿以偿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