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黑茶山下:采访团深切缅怀空难先烈

高贵军觉得寨滩上村守着这么好的风光应该能靠着旅游脱贫致富。

2018年10月19日11时40分罗峪口古渡口

目录

听老船工讲行船的故事编辑本段

罗峪口古渡口位于罗峪口镇,西岸是陡峭的悬崖乱石,东岸是缓坡塌地。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晋陕商贾往来的重要渡口和货运码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通往延安的重要渡口之一。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依然是货物运输的集散地点。罗峪口村里年长的男人们,大多以撑船为业。

中午时分,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从寨子梁村下来,恰巧在古渡口边遇到了74岁的马明芬老人。从18岁开始,他就在黄河上行船,在27岁时当上了“老艄”,也就是操舵驾驶船的人。年轻时,他驾着船,从保德拉上3万斤的炭,沿途叫卖,最远行至陕西佳县。

“从保德下来是顺水行舟,一天就可以到佳县,但逆水行舟非常难,从罗峪口古渡口到保德就要行走七八天了。”马明芬老人还记得,黄河在兴县有很多难以行船的地方,他们管这些难走的地方叫做“碛”,离罗峪口古渡口最近的就是“罗峪碛”,一个不小心,船只就会撞到黄河里的暗礁。“船破损不严重,就得赶紧卸货补船,有时候船破得严重,直接连货带船就都淹没了,人就赶紧得跳船逃命。一天淹没两条船那是经常的事。”

在马明芬的带领下,采访团记者来到了罗峪碛。只看见原本平缓的黄河水,行至此地时都会产生漩涡,一些石头裸露在外。

“以前船到罗峪碛就不能走了,很多船会在罗峪口古渡口停靠,船夫们都在渔船上吃住,那时候渔火点点,挺好看的。”马明芬回忆道。

像马明芬这样的“老艄”在罗峪口村有很多,大家提起黄河,都充满了感情,毕竟这是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因为有了这项工作,养育了一辈辈的黄河儿女。

71岁的马文艺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还以开船为营生,只不过曾经的小木船换成了机械船,马文艺还为此考取了驾驶执照搞运输。

罗峪口镇的镇长朱建林也深情回忆道,他1990年从省水校毕业后,分配到上游的原裴家川口乡工作。当时去村下乡就是搭顺风的木头船,从乡政府所在地裴家川口村码头上船,坐到上游的后南会一带,择石跳船,省时省力。朱建林说,至今那乘船的画面常常浮现眼前,记忆犹新。

10月19日13时罗峪口镇窑头村昊旻寺编辑本段

清代名臣孙嘉淦曾在这座小寺潜心读书编辑本段

连续两日阴雨,沿黄路多处路段泥泞不堪。19日中午,在罗峪口镇上的小饭店里匆匆吃过午饭,在跟当地人电话确定可以上昊旻寺后,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就匆匆出发了。

路非常不好走,可以说完全就是翻浆路,黄泥塘一个连着一个,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路程都是这样。半途,偶遇一支道路施工队伍正在路边的石崖上挂钢丝网。一小伙子手抓绳索,很利索地几秒钟内便从崖上滑落下来。帅气的动作吸引了采访团。停车打听,原来是山西路桥公司正在施工,所修路段正是沿黄公路的一段,飞身而下的小伙子名叫付坤,负责在山崖上打眼、挂网,他们已经在这段路上施工了20多天。又行一段泥浆路,行至盘山路段,终于变成了水泥路,阴霾的天也略有放晴。

昊旻寺是很多兴县人都不知道的所在,位于罗峪口镇南边的昊旻山窑头村附近,这是一个在兴县行政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子。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石灰口渡,昊旻寺就在渡口背后一条峡谷里的山巅之上。据说寺庙的前身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修建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只有清代康熙年间香客们捐献的一口铁钟,可以说明这个地方在清代初期的时候,其军事功能已经不存,成为昊旻寺。如今庙里供奉着真武大帝,还能找到几本遗存的旧书,是劝人为善以及宗教类的一些光绪版老书。

昊旻寺作为军事堡垒,曾经入口处只有一条极其陡峻的石阶通道,需要借助于铁索才可以攀爬进来。这个看着让人头晕目眩的地方,在兴县旧十景中被叫做“昊旻飞蹬”。不过如今,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已经直通这座堡垒的后方,可以驱车直达。

在昊旻寺外的戏台对面有一座新修的小院落,名为宰相祠,为纪念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名臣孙嘉淦(gàn)而修建。相传,孙嘉淦考中进士之前曾在昊旻寺静心读书。

昊旻寺每年三月三赶庙会时,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这是一年中昊旻寺最热闹的时候,也是窑头村最热闹的时候。

窑头村是一座小小的自然村,如今只住着一户人家,就是会唱歌的史永连家。

37岁的史永连和丈夫两个人守着小村,一儿一女都在县城住校读书。问她,为何不去县里陪孩子们。史永连觉得住在村里更舒服,这里安静。平时种地放羊,农闲了就打打工。种地收成刚够自家吃,打工一年两人挣个三五万,还能过日子。史永连说,即便就是打工也就在附近,不会远走。

史永连的民歌唱得很不错,是前两年县里电视台台长牛亚平来拍摄昊旻寺偶然发现她的,于是给她录了视频,去年还有人鼓励她去参加星光大道。应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的邀请,她站在山崖上放歌一曲,清亮的嗓音确实让人心头敞亮。史永连喜欢住在人烟稀少的村里,孩子们却一心想要离开村庄。她说,自己也一直鼓励孩子们考个好大学,好找工作。自己还是喜欢清静,不会离开村里,即使村里只剩下他们俩。

10月20日8时30分东会乡庄上村黑茶山编辑本段

村民尹拯山15年义务讲解“四·八空难”编辑本段

兴县海拔最高的黑茶山虽不在黄河岸边,却是兴县一处极为重要的所在。

1946年4月8日午后2点左右,黑茶山大雾弥漫,一架迷途的飞机不幸撞上黑茶山,火光四射,撞成了碎片,机上乘坐的王若飞、博古(秦邦宪)、叶挺、邓发等13人及4名美国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县便建了四·八烈士纪念馆,且是我省最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兴县地方文化学者王波老师一早带着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黑茶山。

黑茶山建有两座“四·八烈士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旧馆的背后,2011年又修建了一座庄严肃穆的新馆,2017年主馆旁又修建了副馆。

纪念馆的讲解员王丹告诉采访团记者,这里摆放了一架从美国古董商手中收购回的C47飞机,当飞机从美国运回来组装好之后,才开始建设副馆。这架飞机与当年失事的飞机机型一模一样,进入机舱,机油的味道还很浓重,跟现在的飞机不同,座位一共28个,是靠着机身面对面设置的。

在纪念馆的广场前,采访团遇到了一位穿灰色八路军服的义务讲解员,他叫尹拯山,家就在黑茶山纪念馆附近,他已经在这里做了15年义务讲解员,而且他的爷爷曾经参加过当年飞机失事后的救援工作。尹拯山说,义务讲解这段历史,就是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鲜血换来的。

特别巧合的是,采访团到达黑茶山的这一天是10月20日。1925年10月20日,博古曾写下“创造真善美的世界”,这句话被刻在一块硕大的石头上摆在了纪念馆的侧院中。看着93年前博古的这句话,采访团记者感慨良多。

10月20日16时04分高家村镇寨滩上村编辑本段

为了寨滩上,奥迪车换成了皮卡车编辑本段

为了避开313省道的拉煤车,采访团从黑茶山绕山路向高家村镇寨滩上村出发,车程大约两个小时。

在兴县的两日一直天气不好。前一天下雨,计划好的寨滩上村就未能成行。20日好在无雨,热情的寨滩上村的村支部书记高贵军一早就打电话邀请采访团去村里看看。

赶到寨滩上村,村口悬挂的一些条幅显示这里不久前刚刚搞过一次红枣旅游节。高贵军介绍,寨滩上村的枣树在兴县历史最悠久,有近600年的老枣树。寨滩上村紧挨着黄河岸边,村子里有一座民国时期修筑的晋绥军河防工程堡垒,坐上高贵军的皮卡沿着村里的山路向山顶开去。

这条路甚为陡峭,且急转弯较多,有一次一个小伙子下山居然吓哭了。高贵军说,他最多的一天带人看山上的碉堡,走了11趟。来到山顶,穿过一块谷子地,就踩上了一座碉堡的堡墙,石块砌成的堡墙基本完整,堡墙内还有五孔残存的窑洞,也是石块垒砌。

站在堡墙上,黄河奔涌,脚下是深渊。高贵军说,寨滩上村的位置十分险要,村名来历跟村子里曾有杨六郎修筑的堡寨有关。

在太阳落山前,采访团记者跟随高贵军探访了这座建在峭壁上的古寨遗存。寨滩上村的山体怪石嶙峋,仔细看会让你联想到各种动物造型。越过一块左面看似飞鹰,右面看似乌龟的大石头,沿着小路,钻山洞、攀巨石,终于登到一处平台,山石上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圆圆的石孔,应该是人为凿出来的,延续2000多米的山体崖上还有几个大的平台,高贵军说,过去山寨就是建在崖上的,如今还有人工堆砌的石头墙体。

站在崖上,视野开阔,放眼望去黄河两岸一览无余,果然是占尽地利的一处要地。历史上杨六郎是否在这里扎寨,显然不可考证。不过兴县县志里记载,这里曾经修筑过北齐长城。

七八年前,高贵军回到村里看到村庄每况愈下,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决定放弃自己在外打拼了15年的事业,回村里做事。

他觉得寨滩上村特别适合挖掘旅游,这里的山石造型各异,几乎就是一个石头动物园,而且有军事堡垒,还有古山寨。几年下来,高贵军当初开的奥迪已经换成了如今的皮卡,媳妇埋怨,爹妈不理解,老丈人也找他谈过几次话,可他还是坚持着不想放弃,他觉得寨滩上村守着这么好的风光应该能靠着旅游脱贫致富。这几年来他到处宣传寨滩上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高贵军说,沿黄公路修好,黄河旅游板块的打造就是寨滩上村的机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姚利坤:紧张忙碌 不负游客好心情    下一篇 老年人“搭伙”过日子 幸福之余有隐忧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