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善举结善缘 德润桑梓系乡情
“乡贤”是指当地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深受民众尊崇的贤人。他们或捐款捐物资助家乡建设,或成立扶贫基金帮助困难家庭,或致力于抢救文化遗产,为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地处浙江绍兴柯桥的杨汛桥不仅风光秀丽,乡贤文化尤其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的物质禀赋和乡风民风使这里自古名士荟萃,善人辈出。
修缮文保行善举传承文化广结缘编辑本段
灵峰禅寺坐落于杨汛桥镇芝塘湖村海拔300余米的大尖山顶。据史料记载,灵峰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原名“灵峰庵”,到明隆庆三年(1569)由陈察院御史督造三间三进及两相附房,扩大规模遂改额“灵峰寺”。明代建筑的寺庙、乾隆年间的墓塔以及明隆庆三年的石刻碑记,保存完整,价值巨大。然而,随着岁月更迭,灵峰寺屡建屡毁,早已破败不堪。2008年,灵峰寺被原绍兴县(现柯桥区)列为文物保护点。
眼看着身边的文物遭受风雨分侵蚀,朱光明内心十分焦急。2019年,他联合陶启才、凌兴建、胡妙根、唐正德、徐生财五位乡贤共同发起修缮灵峰寺工程,这几位乡贤有的是实业家,有的是知名学者,他们都想为家乡的文物保护和农村文化建设出点绵薄之力。在朱光明的号召下,大家纷纷捐款出力,很快灵峰寺下院的泗洲堂就被修缮一新,堂前空地由原前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面,还浇筑了全新的台阶。
“接下来,我们会发动更多有善心的乡里乡亲,参与到寺庙的修缮中来。要修庙,当务之急是先修路,目前已经有不少贤达愿意资助修路,我想只要大家的善心能够聚集起来,古老的灵峰寺一定能重现当年的风采。”朱光明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
众人修庙的事迹很快传了开去,周围的乡亲纷纷慕名而来,自发地捐助钱款物资。众人的善举也得到了芝塘湖村村委的大力支持。村主任丁国铨告诉记者:”朱光明、陶启才、凌兴建等乡贤们的善举是当地善文化的很好的发扬和传承,浓厚的乡贤文化不仅激发出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乡情,更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中,成为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
慈善文化润乡土浓浓乡情哺桑梓编辑本段
灵峰寺修缮工程发起人之一的陶启才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学者,他对当地历史人文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当地善文化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传承,灵峰寺一带最出名要数一代宗师、享年一百十九岁的王继昌了。16岁时王继昌至杨汛桥出家为僧,十几年参禅后下山,专事各处募化,筹资修桥、铺路,热心公益。很多地方都记载着他募捐修桥的功绩。王继昌还发挥学得的医药技艺,经常给人治各种疑难杂症,杨汛桥、夏履桥等山民受惠极大。90岁(1911)那年6月,宣统皇帝钦赐匾额:“盛朝奇叟”。王继昌去世后,安葬于杨汛桥小尖山西北山麓,今坟墓尚存。直到今天,王继昌一直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大善人。“
将慈善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一直是朱光明的追求,早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他在中村任村支书时,就发起成立了和谐互助基金,”我们村原来有500多户,1700多口人,村里五保户、贫困户也相当多,当时我就向上级领导请示,设立一个助贫济困的慈善基金,为村里这些孤寡老人做点事情。上级领导十分支持,基金就成立起来了,一开始村里的党员带头捐助,募集了5000元,镇里的企业也纷纷向基金捐赠爱心,最终募集了10。5万元,有了这笔本金,有了和谐互助基金,村里对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有了底气“,朱光明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规范运作,村里按镇里的统一要求,成立了村慈善工作站,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老企业家负责慈善工作,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在镇里的监管下,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对五保户、特困家庭、孤儿等弱势群体的救助。“
“乡贤文化是传承优秀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份宝贵资源,不断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多年来,乡贤们自发自愿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协助村文化礼堂建设、出资出力支持五水共治、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芝塘湖村村书记陈水荣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