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河北77岁患癌女医生:一生未嫁、无儿无女,留下一封“有关生死”的遗嘱

这封有关生死的遗嘱,让护士长的双眼一次次模糊,眼前浮现出那个瘦弱坚强的身影,背着药箱,孤身走在茫茫盐碱荒滩上。

2019年1月12日,河北沧州黄骅市骨科医院,楼道里挤满了人。

马上就要进手术室了,护士长却红着眼圈。

啪嗒啪嗒掉下来的眼泪,打湿了握在她手里的一封遗嘱。

“这一万元是我的党费。生就站着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不做无价值的抢救,捐献器官,骨灰撒入大海……”

这封有关生死的遗嘱,让护士长的双眼一次次模糊,眼前浮现出那个瘦弱坚强的身影,背着药箱,孤身走在茫茫盐碱荒滩上。

即将被推进手术室的老人,名叫范力华,这位弱小但常常挂着笑容的老医生,是护士长的老同事。

77岁的她,一生未嫁、无儿无女,却把自己五十多年的时光,全部许给了医院和患者。

2017年,范力华身患癌症,2019年癌细胞骨转移后,她才同意手术。

被推进手术室之前,范老自己也没想到,竟有这么多曾经的病人来医院守护她……

目录

01编辑本段

震耳欲聋的号子声编辑本段

给了她勇气编辑本段

在河北沧州,有一个颇具东欧风情地方——中捷友好农场。

然而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在六十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之地。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支援新中国的建设,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国无偿赠送了670多件、可耕种10万亩土地的全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

中国用这些设备在河北沧州筹建国营农场,为永久纪念中捷两国友谊,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其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数万的年轻人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从五湖四海来到这片盐碱滩。

1962年,只有19岁的范力华背着行李走到中捷农场医院门口时,已是晚上八时多。

院长提灯打量着她,“怎么来了个你?瘦瘦巴巴的。说好的男医生呢?”院长边走边摇头,把她带到一间平房前。

破烂的医生宿舍超出了她的想象:几张木板床,纸糊的窗户,北风从破洞钻进来,屋子像个冰窟。

范力华一夜未眠。

作为沧州卫校首届12名优秀毕业生之一,她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深造,二是到沧州地区医院工作。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她选择了位于苦海沿边、风烈水咸的中捷农场医院。然而,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差距,在少女的心里投下了阴影。

刚上班没两天,她就病倒了,病假超了半个月,她还是不想上班,内心不断地做着斗争。

当时,中捷农场医院刚成立,医生少得可怜。

为了将万亩盐碱荒滩耕种成万亩良田,农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每天挥汗如雨、玩命地搞建设。

范力华心里比谁都清楚,农场太需要医生了!

一想到这些,她眼前浮现的是在泥土中耕耘的伙伴们,耳边回响的是盐碱地上那震耳欲聋的号子声……

“别人能干,我也能!”

02编辑本段

“这是恩人的声音编辑本段

到死都忘不了”编辑本段

1962年,大年初一。

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不能回家过年的病人们正闷闷不乐时,范力华抱着一摞干净衣服推门而入:“来,大家都换上,咱们一块吃饺子过年……”

这是范力华第一次在外过年。

“娘曾托人带话,让我回家过年。可一想到病人们没人照顾,我就忍着不回家。”

范力华自己也没想到,此后从医的57年,她的每个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老百姓有病,往往捱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找大夫。一想到这样的场景,范力华坐不住了。

每当医院里没病人的时候,她就身背药箱、顶着大风,一个人踏上茫茫的盐碱滩。

她最常去的是刘大娘家,老太太胃病很多年了,每次到村里,她都要去大娘家看看。

一天,她刚进门就看到老太太正跪在炕上,双手顶着胃,地上一大堆呕吐物。

范力华连忙给大娘打了止疼针,安顿她服了药,又抄起笤帚清扫地上的污物。

30多年后,刘大娘的老伴儿90多岁时,住进了医院。当时,老人的视力已经几乎为零。

一天,范力华查房,90多岁的老人一下子听出了她的声音。老人顿时激动地说:“这是恩人的声音,到死都忘不了。”

曾有很多人问过范力华,“50多个春节没回家,有没有觉得遗憾过?”

“娘病的时候,我没好好伺候娘一天。哪怕早回来见一面也好……”

这是范力华一辈子最伤心最遗憾的事。

当时,医院里有40多名病人。

医院人手不够,范力华又当医生、又当护士,又当清洁工。

半夜里给发着高烧的小病号一次次量体温;跪在地上给半身偏瘫患者一点点往外抠大便;给刚流产的病人清洗带着血污的衣裤……

等到患者病情稳定一些了,她急急忙忙往家赶。

可到了家,娘与她已是阴阳相隔。范力华痛哭了一场,安葬母亲后她回到医院,又重新把微笑挂在脸上,一个人默默藏起悲伤……

03编辑本段

一生未嫁编辑本段

全部生命交付给了患者编辑本段

中捷博物馆里,保存着数十张范力华年轻时的照片。

一双大眼睛纯洁清澈,短发抿到耳后,知性干练中带着书卷气。

曾有不少人向她表露爱意,其中不乏共同奋战过的大学生。

范力华都谢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成家,她每天实在是太忙了。

从第一天当医生开始,她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查房,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查房。她时时刻刻惦记着的,只有病人。

一年早春二月,范力华去参加一个学术会。散会时,天已经黑了。回去班车早就没了,主办方安排明天再走。

“医院来了危重病人怎么办?不行,我得回去!”谁也劝不住,她独自踏上了茫茫盐碱滩。15公里夜路,一路走下来,她两脚泥巴,浑身透凉。

推开医院大门,值班医生和护士像看到救星一样跑过来:“您可回来了!来了个重病号!”

顾不上换衣服,范力华直奔抢救室。

“是急性心梗!”医院没有心脏监护仪器,如果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范力华在病床前守护了3天3夜。病人转危为安时,她一下子瘫坐在地,听诊器还挂在脖子上……

在中捷农场医院,范力华办公室放着一张折叠沙发,见证了她“嫁给”医院的岁月。

这一张沙发她用了20年,白天办公用,晚上铺开就是她的床。

担任副院长后,院领导决定在她办公室隔壁另外安排一个休息间。她说:“病房多紧张呀,千万不要这样,住办公室挺好。”

退休后,她被聘到沧州和平医院,还是住办公室;到黄骅骨科医院工作后,她才有了自己的空间。那是一间一半位于地上、一半位于地下的斗室。

一床、一桌、一椅,简单至极,多的只是书和笔记。

几十年后,当同学们在城里过上优渥生活、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时,她依然孤身一人在基层的医院忙碌。

一辈子没有结婚,一辈子膝下无儿无女。很多人心疼她、为她惋惜,可她常常带着一脸满足、幸福的笑容。因为她这一辈子最热爱的,就是当医生。

今天,走进中捷医院和黄骅骨科医院,楼道和病房都留驻了范力华58年的从医岁月。

从19岁到70多岁,范力华每天都是一袭白衣,金色的夕阳诗意般落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含笑的双眸里,依然透着50多年前的明艳和纯净。

04编辑本段

一张老照片编辑本段

四十年“母子”情编辑本段

2019年2月,范力华手术不久,她患癌做手术的消息不胫而走。

家住中捷的司机刘拥军带着父亲、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一家三代来到黄骅市骨科医院,看望手术后的范力华。

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范力华,刘拥军喊了一声“范姨”后,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他坐到病床边,掏出一张老照片:“范姨,您看!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这是一张有些泛黄的黑白照片,一位短发、身着列宁装、面容慈祥的年轻女性,正陪一个小男孩儿读书。背后的墙壁上,挂着白大褂。年轻女性和小男孩儿,面容清纯,眼神清澈。

“这张照片有40年了吧?”

看到照片,范力华笑得灿烂。她就是照片上那个面容慈祥的女性,而那个小男孩儿,就是眼前人高马大、鬓角已灰白的刘拥军。

一张老照片,把他们带回到40年前。

1979年,12岁的刘拥军患了骨髓炎,从小腿到胸部长满了脓包。

当时,正是中捷农场建设的关键期,他的父母黑白奋战在农场,无暇照顾他。范力华主动担起了照顾任务。

那时,范力华30多岁,是医院的骨干,虽然工作任务很重,但她总能腾出时间照顾小拥军。

有一回下雨,生产队不干活儿,拥军的父亲刘维芳去医院看孩子。

一进病房,正见范力华给孩子换药。孩子小腿上的伤口有鹅蛋那么大,药布刚撤下来,伤口处又连脓带血地一起往外流。范力华细心地擦拭、消毒、护理……

刘维芳不忍心再看,回过头去,满脸都是泪水。

当时,小拥军双腿不能走路。为了便于照顾,范力华搬到病房同住,负责一日三餐,为他洗衣、理发,还帮他补习功课。这样的日子,整整3年。

1000多个日日夜夜,原本素不相识的范力华与刘拥军结下了如母子一般的深情。

40年过去了,当初病弱的小男孩儿完全恢复了健康,已经成了鬓染秋霜的司机;而当年风华正茂、治病救人的“范姨”,却躺在了病床上。

走出医院,当刘拥军听说范姨2017年就确诊了癌症,硬是坚持着工作了一年多,直到癌症骨转移了才动的手术时,50多岁的汉子突然蹲了下来,抽泣地像个孩子……

刘拥军也是那天才知道,临上手术台时,范姨还向党组织缴了一万元的特殊党费,并立下遗嘱:

生就站着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不做无价值的抢救,捐献器官,骨灰撒入大海。

05编辑本段

“如果我先走,编辑本段

你来给我盖党旗”编辑本段

让所有人都庆幸的是,范老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她坚持不用止疼药,拿起《毛主席诗词》,一遍遍地朗读背诵抄写。

这些诗词,连同毛主席著作,陪伴她走过一个甲子的时光。而今,又一次带她闯过死神的魔爪,让她在自由行走之余,还能力所能及地为别人治病。

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稀疏的树枝间跳跃。范力华执意下楼,为老同事刘洪波送行。

两个身患癌症的医生,进行了这样一场关于生死的对话。

范力华:“我想把骨灰撒到大海。”

刘洪波:“盖上党旗吧!”

范力华:“我够格吗?”

刘洪波:“够格。咱俩说好了,谁先走,谁就发送谁。你要先走了,我来盖党旗。”

范力华:“好。”

刘洪波:“我要是先走了呢?”

范力华:“我给你盖党旗。”

……

看到两位患癌医生的对话,忍不住心疼他们,忍不住想抱抱他们!

58年,为了患者日夜忙碌,一生未嫁、膝下无儿无女的您,当然够格!

58年,时时刻刻坚守医生的使命,永远把患者放在心里、放在第一位的您,当然够格!

58年,患了癌症仍坚持工作,至今坚守医院、守护着患者的您,当然够格!

急诊病人需要输血,您毫不犹豫举起自己的胳膊;为治疗肺心病患者,您口对口为病人人工呼吸;为抢救新生儿,您把管子的一头含在自己嘴里,另一头插入孩子的口腔、鼻腔、喉部,将脏物吸出来……

是呀,范老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小事,但件件都是关系生命的大事;虽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但最最感动我们的是,这一件件看似不大但坚持很难的小事,她坚持干了一辈子,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了一辈子。

我们很好奇,这样的奉献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

直到我们在医院见到范老,一切都有了答案!

这答案就藏在这位77岁老人灿烂的笑容里。

她的心底究竟存放了多少的美好,才能绽放这般纯净明艳的笑!

采访中,范老几次感慨,她常常梦见自己背着药箱,行走在盐碱荒滩上!

是呀,那是19岁时的自己,更是她一辈子坚守的初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他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守卫传统学术正道    下一篇 27年,25万公里!门头沟深山中,有条一个人的邮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