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牧民30年如一日,奔跑在中不边境前线
“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一定守护好,祖国领土寸土不能丢!”这句承诺,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一坚守就是30年。
提起拉郊乡,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是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最为偏远的边陲,南与不丹王国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尽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却是古桑旦增和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用心守卫的“精神高地”。
古桑旦增(左一)在杰罗布村向牧民们了解生产生活与守边情况。人民网 宋晨 摄
一句承诺就是一生的坚守编辑本段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是党中央交给西藏各族人民的重要职责与使命。这一责任和使命早已深深扎根在雪域高原。
拉郊乡是洛扎县七个乡镇中交通最不便、信息闭塞的一个偏僻乡镇。古桑旦增18岁前从未离开过这里。
1986年底,在当地做赤脚医生的古桑旦增第一次走出了大山,来到县城学习培训。“那时候才知道大山之外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古桑旦增回忆说。
三年的学习结束后,20岁刚出头的他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念头,决定扎根拉郊,守护好自己的家乡。
这一待,就是30年。
30年来,古桑旦增带领牧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奔跑在中不边境前线。
从拉郊乡去县城,要走50公里的山路,翻过一座山头才能到有车的地方,这条山路古桑旦增走了二十多年。
“虽然那时候年轻,但是50公里的路还是要走10个小时,每月都要走上个四五趟。”古桑旦增告诉记者,每年穿破的鞋子就有十几双。
上山巡逻对古桑旦增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指着一个大号的黑包告诉记者,“这是伴随我多年用来上山巡逻的睡袋,山上没有住的地方,我们就睡在睡袋里。”
古桑旦增在杰罗布村。人民网 宋晨 摄
2户4人到10户23人编辑本段
拉郊乡白玉地区,广袤的边境,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1995年,古桑旦带领15名边境农牧民在环境恶劣的白玉地区连续巡逻3个月,守护祖国的边疆。
古桑旦增考虑到白玉地区必须有人长期坚守来稳定边疆,他决定通过放牧守土固边。
可是通往白玉地区不仅要徒步走过崎岖山路,而且没水、没电、没通讯,也没有住所,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里潮湿雨水和高寒缺氧,外加大雪封山,这里大半年时间与外界完全处于“失联”状态,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因此,对谁去放牧点长期驻守巡边的人选,让古桑旦增犯了愁。
“为了坚守边境前沿一线,只好把最亲的人推到了前面。”古桑旦增想到了自己的两个舅舅,大舅舅索朗群培和二舅舅明久扎西。
就这样,2户4人,古桑旦增的两个舅舅、哥哥、弟弟赶着62头牲畜来到了马加唐,开始了放牧守边,同时也成为了白玉地区第一个“哨所”。
这一守,整整24年过去了,2户4人已经发展到了10户23人。经有关部门批准2016年正式成立了杰罗布村,让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杰罗布每家每户牧民的帐篷上。
近日,记者在杰罗布村见到了78岁的索朗群培和61岁的明久扎西两位老人,风湿、关节炎、雪盲症至今困扰着他们,而他们依旧坚守在这里。
“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古桑旦增的鼓励下,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明久扎西告诉记者,“守护好边疆,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有信心继续把边疆守护好、发展好。”
“当时这里环境异常艰苦,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路,更没有房子和通信。”古桑旦增告诉记者。
如今,记者在杰罗布村看到,一栋栋新建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天蓝色的屋顶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2012年以后,政府先后为牧民群众修建房屋16间和牲畜暖圈10座,并解决了吃水、用电等生活难题。
2017年,从拉郊乡到杰罗布村约46公里的四级砂石路全面开工;2018年,杰罗布边境小康示范村建成,群众全部搬入新居,拉杰公路也于入冬前竣工通车……
古桑旦增走访入户,与村民一起编织箩筐。人民网 宋晨 摄
4天3夜翻越45公里雪山编辑本段
虽然几十年来,古桑旦增有着丰富的巡山经验,但是不久前的一次经历,回想起来还是让他有点后怕。
今年2月,杰罗布村连续下了15天的大雪,积雪厚达2米,通信基站没有信号,乡里无法与杰罗布取得联系,特别是4个回乡在亲戚家过年的牧民私自返回杰罗布2天后,杳无音讯。
考虑到边境的稳定以及农牧民的人身安全,古桑旦增决定带领联防队员徒步赶往大雪封山的杰罗布。
出发前,家里人是哭着为古桑旦增把行李收拾好的。古桑旦增的妻子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当时担心他,也反对他上山,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去。”
45.6公里,两米多厚积雪,翻越海拔4800多米两座山头,就这样来回共走了4天3夜。
虽然经历千辛万苦,但在看到失联的4名杰罗布村民以及边境的平安无事后,古桑旦增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此行回来后,古桑旦增因长时间在积雪中前行,身体多处冻伤并伴有严重的痛风,住进了医院。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当地的领导干部,如果当时我不去,还有谁更适合去呢?”记者问到当时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上山时,古桑旦增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古桑旦增说:“守护好边疆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也会把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把边疆守护好、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