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走向世界,浙东农民画用“艺术独白”诉说乡村新故事
图为农民画主题扇子。
分岔的公路旁,一边是现代感十足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古朴素雅的江南村落,另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宁静渔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农民画美术馆内,这张色彩丰富、用笔大胆的画作出自当地农民画传承人高妮娥之手。古风与现代交融之间,生动的乡村新故事跃然纸上。
农民画,被称作来自田间地头的“乡土艺术独白”,由民间的墙头画、门神画演变而来,如今已成为展示乡村文明的一扇窗口。澥浦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以来以当地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为主要创作主题,也诞生了大量反应当地乡村生活的优秀作品。
今年55岁的高妮娥2011年开始接触农民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近十年的坚持下,她带出了一支数十人的澥浦农民画队伍,大家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了中国乡村的日新月异。
在高妮娥看来,农民画,画的是身边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将其视为乡村生活的一面镜子,再恰当不过。”
时代变迁中,像高妮娥一样的澥浦新农人不再拘泥于田间地头,而将目光投向了更高远的视野。随之,以廉政文化、和谐家风、“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农民画接连问世,还多次入围山花奖等中国民间文艺奖项。
乡村新故事,在这个小镇,有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当地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向家乡告白”的方式,当地建起农民画传承基地和展示中心,多次开展涵盖中小学生、成人及老年人的培训课程以及农民画大奖赛等工作。
高妮娥每周都会亲自指导当地老百姓绘画。从立意构图、工具运用到色彩处理,她一笔一划地向人们传授着自己的心得,“大家都非常乐意把自己看到的家乡变化,用画笔表达出来。”
讲述乡村新故事的农民画,其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在位于澥浦镇的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十七房村,新落成的澥浦农民画美术馆内,展示着以农民画为图案的扇子、雨伞、书包、手机壳等衍生品。“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传播着家乡的农民画,让它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高妮娥说。
而今,由澥浦农民画衍生的文创产品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在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韩(大邱—宁波)国际艺术交流展等国际展会上一一亮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目光。从小镇到海外,高妮娥和农民画家们用一笔一划画出了家乡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