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开启与农业难解难分的缘分,最让他梦牵魂绕的却是儿时那盏煤油灯

林鸿宣从小严谨治学、努力向上,长期研究水稻科学,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12月4日,万众瞩目的中科院新增院士评选结果揭晓:年仅49岁的海南籍科学家林鸿宣成功当选。这位近年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水稻研究领域知名的科学家,终于一朝成名天下闻。

然而此前,全国绝大部分整天以大米为食的人却都不知道他,不管是家乡海南,还是工作地上海,概莫例外。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科学明星,林院士为人却很低调,突然荣誉等身的他,并没有忘却煤油灯下最早的初衷: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目录

煤油灯 茅屋 高考编辑本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加大对海南岛的开发力度,无数个国营农场在岛上兴建,每个农场里都活跃着天南海北的拓荒者。

也就在那个百废待兴又干劲十足的年代,林鸿宣的父母离开文昌东阁镇老家,来到了琼山大坡农场(现改名为东昌农场)。1960年,恰值三年自然灾害,物资极为贫乏。林家第二个儿子,小鸿宣呱呱坠地。

农场出生的林鸿宣,从此开始了与农业一辈子难解难分的缘分:从农场小学、农场初中、农场高中,再到农业大学。说起当年在农场学校求学的经历,他记忆犹新:“我们当年的学校,教室都是低矮潮湿的茅草房,最怕的是台风季节,又怕风吹,又怕漏雨。就连高中时的教室,也是篾条编的泥巴墙。”

最让他梦牵魂绕的是那盏煤油灯。“那时,我们每天晚上就围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学习。”煤油燃烧发出的冲人气味,他似乎根本感觉不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要可以读书,就是最大的满足。”因为,此时林鸿宣的心里,早已悄悄萌发了努力学习,将来为改变农场乃至中国农业现状而出力。

少年立志,穷且益坚。家人还记得,小鸿宣读书可不是一般的专心。每天家人做好饭,如果不去叫他,他都不会觉得肚子饿。为了考上大学,一圆自己的心愿,林鸿宣每天早上黎明即起,晚上到深夜子时,白天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点滴时间,都被他用于努力深研各科知识。

做科研的人都知道,计划性对于试验成功的重要性。林鸿宣在中学的学习期间,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天赋。即使在高三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他还是会每天固定抽出一些时间,用来锻炼。“在每天学习之余,下午或是傍晚,我都要打打篮球,跑跑步,放松一下”。

就这样,林鸿宣的这份严谨治学、努力向上的精神,自煤油灯下燃起,从大坡农场发端,由广州而杭州,由日本而上海,始终熊熊不息。

遗传学 华农 水稻编辑本段

1979年,林鸿宣考上了华南地区的农业最高学府,华南农业大学(时名华南农学院)的农学系。

当被问及为什么报考这个“冷门系”时,林鸿宣提及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在农场长大,从小接触各种植物;而更重要的是,十几岁的他对遗传学这门神秘的学科充满了兴趣。小学自然课本和中学生物课本上只鳞片爪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

今年刚刚庆祝百年大寿的华农,以农学和生物学在国内知名,其校风在广州高校中出名的质朴。由于离市区较远,华农学生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仿佛一块学习的世外桃源。在农忙时节,教授们会卷起裤腿和学生、农民一起下田耕作,以示表率。这种历代师生积累的质朴学风,深深影响了林鸿宣。

终于如愿考入华农,有机会去揭开遗传学的秘密,林鸿宣的心理朴素而真挚:“珍惜时间,更加刻苦学习。”由于当时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了一辈子的铁饭碗,因此有一些人有船到码头车到岸的想法,把时间更多地放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林鸿宣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那时候觉得时间非常宝贵。读书啊、晚自习是肯定是要去的,周末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度过的。”

也正是在本科就读期间,他找到了“水稻”这一科研生涯中的终生伴侣。“觉得它真的很重要,每天的粮食嘛。”

为了学到更多的水稻遗传育种学知识,林鸿宣决心继续深造,四年不懈的努力让他一举考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深造。他本硕博三个时期的毕业论文,都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而且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方向上。

少年立志,日久弥新。林鸿宣虽然已经不用在煤油灯下苦读,但在煤油灯下燃起的那份志向,宛如神话传说中的铜灯盏,愈拭愈新。

实验室 稻田 论文编辑本段

博士毕业后,林鸿宣曾先后两次到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他因为在水稻遗传学研究领域有所贡献,于2001年2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提前结束国外博士后研究,回国开始担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水稻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组组长。

“终于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开展踏踏实实的科研工作了。”林鸿宣还记得当时的激动心情。“盐碱和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阐述水稻的遗传机理,找到调控耐盐、抗旱和增产性状的基因,为改良水稻品种提供可行的途径。”

时至今日,他还是非常感谢上海植生所为科学家们提供的良好而宽松的科研环境。当前有些科研人员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快发论文,却忽视了真正的科学成果所必需的费时费力的潜心治学态度。

然而,回国后的头四五年内,林鸿宣的实验室却一直是静悄悄的,很少发表论文,在喧闹的中国生物学界,显得与众不同。上海植生所,这个培养过包括北京大学老校长许智宏在内的众多国内生物学巨擘的科研机构,以一如既往的博大胸怀,给予了这位青年科学家充足的时间。

“科研是需要积累的。只要集中精力按自己的方向去做,就一定可以出成果,这一点我们有信心。”因此,在植生所的日子里,他和他的研究组,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水稻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上,主要是耐盐、抗旱和产量性状。

身为研究生导师,林鸿宣总是身先士卒。在每年最热的七八月间,他总是要亲自带着学生下到农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性状。“性状很重要的,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观察。”他一直认为,带着学生一块去做实验是他份内的工作。为了多积累材料,林鸿宣每年都要到三亚师部农场种水稻,因为海南冬天气候好,水稻可以多种一季,可以加快实验速度。

“成千上万株水稻,我们要一株一株地做标记。从定位基因到解析出它的功能,中间要花费六七年时间。”作为学植物生物学专业的记者,对于林院士的描述,感同身受。

农学、生物学研究经常要接触各种“毒素”。例如,做遗传研究,就难免要接触到绝大多数人为之色变的同位素。但是林鸿宣对待这种放射性物质,就像当年对待煤油灯冲人的油烟味一样,十分冷静:“只要懂得原理,保护好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我们做的就是实验科学,必需做的工作一点不能回避。”

经过好几年的力量积蓄,林鸿宣实验室终于开始发表论文,而且一发就不可收拾,都是“好文章”。林鸿宣及其课题组已在Nature系列、Genes & Development等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相继发表了5篇关于水稻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成果,其中三篇的影响因子都超过30点,都是国内近年水稻研究的重要代表性成果,成为业界翘楚。

院士心 国家 父母编辑本段

林鸿宣长期的水稻科学生涯,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学术界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就是赋予他中科院院士的称号。

在媒体越来越关注两院院士“扩招”的情况下,院士评选日趋严格,今年的中科院院士评选尤其如此。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话来说,就是要力求“经得起历史检验”。

因此,当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向社会公布后,人们发现,此次增选只产生了35名新院士,而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每两年一次的增选,名额可达60名,缺额近半。更有含金量,成为很多人对于今年院士评选的一致评价。

面对院士这份荣誉,林鸿宣却非常低调:“主要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而功劳是大家的,是整个研究组的工作得到了公认,这才是最让人高兴的。”

林院士对于荣誉的淡泊从获悉喜事的反应就略窥一二。实验室所谓的庆祝,就是单位里送来一篮鲜花,领导过来看望了一下而已,连个仪式都没有,连他的父母都是从报纸上获悉的。“成果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简朴的科研生活,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去打破它。”

对于林鸿宣而言,30多年坚守不移的,除了孜孜以求的学习钻研精神,还有矢志报国的拳拳之心。

至今他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位博士了,目前大多数都已在国外做博士后,其中不乏普渡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我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回来报效国家。”林鸿宣说。

每当谈到国内的水稻研究时,他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整个国家都很重视水稻领域的研究,发展比较快。因此在这个领域,我国是可以拿到国际上比一比的。”

这个“比一比”,道出了中国水稻研究在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也道出了林院士的自信,“被评为院士是新的起点,应该比以前做的更好,要为中国在国际水稻研究界立起更高的地位。”

功成名就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林鸿宣的质朴,从他对待父母、对待小时同学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已是业界知名专家,每年春节,林鸿宣基本上都会一如既往地赶回东昌农场,探望双亲,哪怕只有两三天,也匆匆赶回来。只要时间充裕,他还会随父母去文昌老家祭祖。

中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也很高。高中毕业时,大家相约以后逢十年一聚,他基本都会专程赶回海南参加聚会。

不仅如此,林鸿宣对于家乡海南抱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自己做的是基础科学,无法为海南直接做点什么事情,但是他依然表示,自己要努力为国做好水稻基础研究,从而将来在惠及全国的同时惠及海南。采访结束时,他还对海南的青少年殷殷寄语:“有知识最重要,读书是很好的努力方向。多掌握,多积累,既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惠英红 我不想每一天都在受伤中度过    下一篇 从田间走向世界,浙东农民画用“艺术独白”诉说乡村新故事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