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蔡家崖村:毛毛细雨中感悟边区传奇

在抗日战争期间,兴县成了当时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如今,在这个小院落里,能看到当时党的领导人住过的房间原貌。



兴县,地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的中游腹地,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东接岢岚、岚县,南邻临县、方山,北依保德,西与陕西省神木县隔黄河相望。全县辖7镇10乡376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国土面积316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县。

兴县社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类早期遗存碧村龙山文化遗址入围中国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兴县始北齐置邑、穿千年风云,先后名蔚汾、临泉、临津、合河、兴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取兴盛之寓意,改兴县至今。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清代直臣孙嘉淦、两河总督康基田,晋绥开明士绅刘少白、牛友兰等优秀历史人物,也为兴县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兴县红色底蕴深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是著名的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是八路军一二〇师的主战场之一,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屏障和门户。革命战争年代,兴县曾以贫瘠的土地开荒100余万亩,供养边区4万余名党政军人员;9万人口的小县参军过万,牺牲千余,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造就了兴县境内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存,有据可查的革命遗址就有108处,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兴县就有两个。

兴县自然风光秀丽。有植被茂密的天然氧吧——黑茶山,奇险秀绝的石猴山,望之蔚如层楼的石楼山,山间松柏苍翠,四季景色各异,林间百鸟争鸣,褐马鸡、金钱豹等珍贵动物出没其间,让览胜者流连忘返。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兴县3镇2乡33个自然村,境内全长93公里,罗峪口黄河滩涂、桑湾黄河奇湾、黑峪口黄河古渡等自然景观、遗址遗迹,构成雄峻奇伟、别具一格的黄河文化。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兴县成为了小米之乡、红枣之乡和美食之乡。

近年来,兴县围绕打造“晋绥首府、红色兴县”这一红色文化名片,着力建设以晋绥革命纪念馆为核心的蔡家崖和以“四八”烈士纪念馆为核心的黑茶山两个4A景区,开发了蔡家崖乡宋家沟民俗文化游、黄河沿线休闲游、黑茶山生态游等一批集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形成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格局。

今日兴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红色旅游方兴未艾,正朝着“三晋名县、全国百强”的目标不懈努力!热情好客的兴县人民敞开胸怀喜迎天下八方宾朋!

“晋绥首府、红色兴县”欢迎您!

目录

2018年10月18日15时20分蔡家崖村、北坡村编辑本段

抗日战争时期,兴县人称小延安编辑本段

兴县是革命老区,1940年1月,晋绥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晋西北行政公署在兴县蔡家崖成立。在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同时也是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兴县的文化财富,对于国人来说更是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

18日下午,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到达第四站兴县。

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无法阻挡采访团前进的脚步,第一站就到了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蔡家崖村,西临黄河1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就在这里。走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群雕造型,军人和百姓的形象都呈现其中,体现了兴县人民在那个红色年代里,军民同心,抵御外敌的历史。

与新馆隔着一条马路的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最早建于1962年。当地历史文化学者王波介绍,这里曾经是兴县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1940年,贺龙率领的120师来到兴县后,牛友兰先生率先捐出了自己的宅院。晋西北行政公署便在这里成立,后来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在抗日战争期间,兴县成了当时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如今,在这个小院落里,能看到当时党的领导人住过的房间原貌。

两处纪念馆,用实物佐证了晋绥边区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全面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浴血奋战的艰难路程,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光辉斗争史的综合性纪念馆。

如今的蔡家崖村,因这两所纪念馆成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历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这里参观,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此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据统计,仅2017年7月份,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接待参观团队390批次,年接待游客达到12万人次,成为兴县红色旅游标志性的名片。

雨越下越大,下午5点,天就渐渐黑了下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来到北坡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从地势上来看,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石头砌成的墙体坚不可摧。当初晋绥分局选择在这里办公,就是看中了北坡村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坡村当时居住着姓牛的一个大家族,比较富足。村里的建筑就像5层楼房,每个院落都有暗道通向更高的一层,晚上要关住村门,谁也闯不进来。当时八路军就和百姓们住在一起。这里还没有开发成旅游景区前,百姓们都在这里生活呢。”王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建川博物馆聚落群馆长樊建川祖籍就是山西兴县,今年回老家时,他专程来这里看了看。作为国内著名的博物馆策展人,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认为是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最佳地点,可以加入很多体验项目,一定会成为兴县红色旅游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名片。

10月19日9时30分 李家梁村、寨子梁村编辑本段

采访团再走红军东征渡河路编辑本段

兴县是通向陕西的交通要道。1936年,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八军东征渡河就是在兴县的李家梁村上岸的,并由此开始突袭,打败了阎锡山的驻军,最终夺取了罗峪口渡口。

省道313是忻州到黑峪口的必经之路,李家梁山就在其中,在公路一侧,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红二十八军东征渡河纪念碑”,由兴县人民政府在2015年9月3日所立。纪念碑的东侧就是李家梁村,王波指了指村里的山头,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那里就是阎锡山曾经建的河防工事碉堡,刘志丹的部队先攻下了这座碉堡,随后直捣罗峪口碉堡,最终占领渡口。

上午10时15分,从李家梁一路向北,通往寨子梁村。作为罗峪口镇相对地势高的村庄,这里曾经驻扎着阎锡山部队的一个营,他们在制高点设置了河防工事,以此来监视红军在黄河上的动向。

沿着乡村小路向制高点的寨子梁村驶去,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中打滑着前进,原本盼望着眼前能豁然开朗,可是到了制高点才发现,这是一座早已破败、凌乱且被拆分得七零八碎的碉堡,就连路都没有。

“走,你跟着我走。”在王波的指引下,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踏上了一条艰难的采访之路——脚下就是悬崖山体的石块,身边不足半米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只要脚一打滑,就会跌入崖底。在内心忐忑和惊恐中,记者们登上了残破的碉堡,杂草丛生。当年刘志丹部队就是在这里发起了突袭,想必战斗激烈,碉堡破损严重,它最初的模样,只能靠想象了。

跟着王波在碉堡的残存遗迹上走了一圈,也是一个心惊胆战的过程,远眺前方,黄河尽收眼底,哪怕是一个浪的翻滚都看得清晰。再向四周望去,都是绝壁悬崖。王波不时地还会从遗迹上捡出点瓦片、瓷片:“当年红军占领了这个碉堡,才最终占领了罗峪口渡口。他们应该是从后山偷偷爬上来突袭的,阎锡山的驻军匆忙应战,生活用品才会散落一地,或许连逃命的时间也没有吧。”

从碉堡遗迹重返地面,你才能知道脚踏实地的感觉有多么好。采访团记者心中也不禁对65岁的王波老师更加钦佩。那段历史早已尘封,甚至连李家梁村和寨子梁村的村民,对这些地方都知之甚少,而王波却曾无数次地来到这里。

王波在兴县以及全国的名气很大,他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兴县民政局,后来不仅担任了县民政局副局长,还兼任了18年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主任。为了寻访烈士的遗物,他的足迹曾遍布半个中国,即使退休多年,他还不遗余力地为晋绥革命后代寻找父母曾经工作的地方,努力填补那一段段缺失的历史。他利用搜集到的资料、照片和遗物,布展了“抗战烈士事迹展室”“解放战争时期晋绥烈士事迹展室”和“晋绥风云人物展室”,更加丰富和全面地展现晋绥革命史,所以被人们称为是“晋绥革命史的史料库”。他参与主编的100余万字的《晋绥风云人物》丛书,更是收录了在晋绥工作战斗过的600多位县团级以上干部生平资料,图片1200多张。很多专家称,此举填补了晋绥革命根据地人物传记的一个空白。

在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面前,王波从来没有介绍过自己一句,只是带着大家挖掘尽可能多的采访讯息。但是,通过每一位认识他的人,记者慢慢了解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以一己之力做着这样伟大的事情。

曾经,兴县有位乡亲自称是红军战士的后代,因父亲早年牺牲,身份无法证明,母亲则郁郁寡欢享受不到红军遗孀的待遇。王波知道后多方查找资料,终于从一幅1937年的老照片中找到了证据。每当说及这件事,这位红军后代的家人们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建成后,王波从全县20多处烈士散葬地收迁回410位烈士遗骸,他不只是让烈士们入土为安,他还注重查阅搜集所安葬每位烈士的生前爱好,从细节上温暖那些逝去的英灵。

王波对晋绥历史的热爱,是源自他对兴县这片土地的热爱,而他对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的倾其所有,也是想让兴县的历史能呈现在更多人面前,让家乡变得更美好。王波曾经说过,兴县晋绥边区为革命提供了保障,是保护延安的大后方,而作为生长在黄河岸边的他来说,他恰似兴县红色历史和文化的护航者。

黄河兴县段

黄河流经兴县西边界瓦塘、裴家川口、高家村、赵家坪、罗峪口和圪垯上六个乡镇的33个村庄。北自牛家洼村入境,南到大峪口村出境,境内全长82公里。境内蔚汾河、岚漪河、湫水河皆属于黄河支流。

清末民初,黄河兴县段有南会、裴家川、黑峪口、巡检司、罗峪口、石灰沟、牛家川、李家畔、大峪口等古渡共9处,是当时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成为水旱码头。

1934年至1937年,阎锡山为阻止陕北红军东进,封闭渡口,禁止航运,大修工事,重兵把守。

1938年至1939年,国共合作,渡口重开。

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成为晋绥边区通往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通道。

1988年,经县政府批准的渡口有北会、南会、裴家川、黑峪口、罗峪口、牛家川、李家畔、大峪口等8处。大峪口渡位居县境内黄河最后一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消防员张建辉:坚持不懈 训练场上练内功    下一篇 朱殿君:时刻严阵以待 假日更得绷紧弦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