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家庭医生”陈伟琳:行医十八载,扎根小山村

1980年出生的陈伟琳,从小生活在后溪村。和村里许多外出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同,从漳州卫生学校西医士专业毕业后,陈伟琳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后溪村,成为这里唯一一名执业医师,开始了没有编制、没有工资、没有福利的行医路,这一留,就是十八载春秋。

CgrZE10yzUeAV68HAAFHYBKZT5I675.jpg

“一个电话,不管什么时候,小陈医生都会赶到家里来看病。”在福建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村民们都亲切地称村医陈伟琳为“家庭医生”。

后溪村是漳浦的一个偏远乡村,这里分散着16个自然村,居住着900多户共3600多人,以畲族为主。早些年,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没碗没筷子”,说的就是后溪的贫穷与闭塞。

1980年出生的陈伟琳,从小生活在后溪村。和村里许多外出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同,从漳州卫生学校西医士专业毕业后,陈伟琳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后溪村,成为这里唯一一名执业医师,开始了没有编制、没有工资、没有福利的行医路,这一留,就是十八载春秋。

目录

家风熏陶,立志行医编辑本段

陈伟琳的童年是在父亲的诊所里度过的。小时候每天跟着父亲问诊、开药方、出诊,6岁的他,就能背诵包含300余剂中医常用药方的《汤头歌诀》。

父亲陈启惠中医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有一年,隔壁乡镇一位大娘得了重病,陈启惠赶忙上门诊治,大娘康复后整整多活了10年。这件事给幼小的陈伟琳带来极大的心灵震动,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成为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从漳州卫生学校毕业时,同学们要么去厦门、龙岩、漳州这样的城市就业,要么去大医院工作,只有陈伟琳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生养他的小山村。“父亲年纪渐大,慢慢就没法给村里那么多人看病了,我回去可以接替他当村医。”陈伟琳说。

“虽说最初回乡是为了照顾父母,但其实真正工作起来,家人总是排在病人的后面。”陈伟琳略带愧疚地说。2014年,父亲检查出患有腔隙性脑梗塞,需要连续用药,可一整天都忙着看病的他要到深夜才有空给父亲打点滴,挂瓶结束往往要到夜里一两点。

积德修仁,奉献向善编辑本段

后溪村下属16个自然村,分散地坐落于以村卫生所为中心方圆5公里的偏远山区。全村3000多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陈伟琳身上的重任。近些年,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日子渐渐富裕,但随之而来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陈伟琳日常随访和义诊的独居老人就多达200多位。

“早上6点多就打来电话,发高烧,我就赶紧过去了。”12月14日一大早,陈伟琳已经出诊完一个病人回到卫生所,“一般都选择早上大伙没出门干活前去家里随访。”说话间,他又背上黑挎包,提上小药箱,跨上摩托车准备继续出门。

“这个路口进去有3个村”“右边进去有1个村”……陈伟琳俨然是后溪村的“活地图”。18年来,他已经骑坏了两辆摩托车,不辞风雨、披星戴月,穿行在后溪村的大路、小路、山路和沟沟坎坎上。

他不仅是“活地图”,还是“活档案”。陈溪圳大爷今年85岁,患有高血压,孤身一人,今天要为他检查身体;蓝共仔大娘今年73岁,患有高血压,大儿子去世,今天要给她送一些鼻炎的药片……每个老人的姓名、年纪、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他都熟稔于心。

“我的手机从不关机,一关机心里就不踏实,总怕有病人找我。”陈伟琳说,他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凌晨时分、大年三十晚上出诊,对他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些操劳,伴随着夜诊遇到大蟒蛇,大水冲毁桥梁涉水出诊的惊险,都被陈伟琳省略成了淡淡一句“应该做的”。

植根乡间,无怨无悔编辑本段

湖西乡卫生院院长蓝文泰多次劝说陈伟琳到乡卫生院当医生,都被他婉拒了。今年11月份福建省卫计委举办的全科特岗招聘考试,陈伟琳也拒绝参加。“按伟琳的水平,考上没有问题,考上后可以享受每年3万块的补助,3年后转正。”蓝文泰略微遗憾地说。陈伟琳是当地少有的几个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乡医,这些年来,还有不少民营医院想聘请他,但他都不为所动。

拒绝的原因只有一个,陈伟琳不愿意离开后溪村。

在村卫生所的墙上,挂着村民陈龙云送给陈伟琳的一面锦旗。今年8月22日傍晚,陈龙云带着频繁呕吐的5岁小女儿来找陈伟琳看病。陈伟琳发现这不是常见的肠胃炎,而是因为孩子们“过家家”误食毒蘑菇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还有其他5个孩子也吃了毒蘑菇。他马上通知了其他家长。紧接着张罗车辆把孩子们送往漳州市医院,并帮忙挂号、垫钱,陪护孩子急救和洗胃。等到6个孩子病情稳定下来,他才返回漳浦,到家已是次日凌晨3点。

“我的小孩年纪最小,吃的最多。如果没有陈医生,可能就不在了。”陈龙云回忆到此处不禁哽咽。孩子们康复后,几个家长就商量着怎么答谢陈医生。可陈伟琳是出了名的“难送礼”,给红包不要,按乡俗给他买猪肉拜佛不要,请客吃饭送香烟也不成。“最后我们就想了送锦旗这个最简单的办法。”陈龙云说。6个孩子的4个家庭,每家都送了一面大红烫金字的锦旗。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得到父老乡亲的认可,我感到自豪。”腼腆的陈伟琳话并不多,但说起18年来的收获,他却无比动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所能,永不放弃。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愿与所有乡村医生共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烈火英雄杨科璋:五楼坠落仍紧抱孩子    下一篇 救火英雄王锋:三闯火海舍己救人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