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多面曹操,有如此节俭的一面

据记载,曹操的衣服和被褥岁岁拆洗补衲,一用就是数十年;他的屏风帷帐打过补丁,他的皮箱没有任何装饰。乱世没有皮箱时,还曾用过粗布作里、黑皮为套的竹箱。

CgrZEl0tU7iALoXFAACELgKILno262.jpg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从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参加战役五十余次,削平群雄,为统一中原立下汗马功劳,是三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他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曹操“借乐府古题写实事”,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看法以及远大的抱负,是第一个学习乐府诗歌并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文章清峻通脱、朴实无华,一改汉代辞藻华丽的风格,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他创作的《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等,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革,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是不朽的文学作品。此外,曹操还召集当时的名士,开创“建安”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戏剧脸谱中,白脸曹操留给人的是奸佞的印象,但是从他的诗文和历史记载中,却体现出他的廉政思想和作风。

目录

生活朴素,崇尚节俭编辑本段

无论除奢返俭还是惩虚崇实,都不能缺少高层官员欲正他人先正自身的表率作用,曹操在这方面以身作则,为后世之楷模。“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是他在《度关山》中的一句话,不仅表达了曹操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的思想,也是他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记载,他的衣服和被褥岁岁拆洗补衲,一用就是数十年;他的屏风帷帐打过补丁,他的皮箱没有任何装饰。乱世没有皮箱时,还曾用过粗布作里、黑皮为套的竹箱。曹操有把头浸在水里缓解头痛的习惯。本来为了防止长时间储水变质,容器为银质的,可是曹操怕人们误解,以为自己贪图奢侈,专门将容器换成木质的;去世前两年,曹操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他认为天下没有安定,自己不能因循两汉时期厚葬的风俗办理葬礼。因此他选址邺城以西西门豹祠西边的山岗,下令修建陵墓,规定依照原来的高度作圹基,不堆土、不植树。他还特地写下遗嘱,强调节俭治丧。他在《遗令》中说,假如有一天自己去世了,要立即下葬。入殓时穿戴当季的衣服,不要陪葬金玉珠宝。丧事要从简,属下前来吊丧哭十五声就够了。守边将士不要离开驻地,朝中的下属在安葬之后立即脱去丧服。

曹操死后留给妻妾以及子孙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香料和皮衣。他把熏香分给各位夫人,但是特意叮嘱不要作祭祀之用,而分不到香料的众妾,曹操嘱咐她们学做鞋子,并以此为生。曹操在世时将历次做官的绶带、衣服和皮衣珍藏在仓库里,他说这些东西可以作为遗物被子嗣们分掉。

曹操不仅自己生活俭朴,他还严格要求家人和仆人也过着俭朴的日子。在穿戴方面,后宫女侍着装不准用锦绣,随从所穿丝鞋不得用朱红、金黄类的华贵颜色。曹操曾把打下江陵时获得的杂彩丝鞋分了一部分给自己的家人,但却要求他们穿完这些丝鞋就不能再仿做了。如果有家人违反曹操俭朴生活的家规,曹操则毫不怜惜,定当严加管教。

有一次,曹植的妻子违令穿了锦绣的衣服,曹操看到后竟然下令让她自杀。除了在穿戴上严格要求家人,曹操很早便明令禁止家人焚香。后来随着三个女儿嫁给皇亲国戚,家族势力日益显赫,家中又有人开始熏香。曹操发现后再次禁止,甚至连随身携带香草也不允许,家中只能焚烧枫树胶和蕙草。对待家人的婚丧嫁娶诸事,曹操也主张一切从简。女儿出嫁时的嫁妆皆以皂帐,从婢不过十人。

曹操节俭的习惯影响了他的家人。

曹操夫人卞氏曾说“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由于侍奉曹操多年,卞氏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史书记载,卞氏不尚华丽,没有锦绣朱玉的高档摆设,所有家具都漆成黑色。她吃饭非常简单,都是粗茶淡饭,没有大鱼大肉。曹操让卞氏挑选耳环时,卞氏只挑成色中等的,说取差的有悖常情,可是挑最好的却是贪心的表现。她的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时,卞氏没有采纳大家拿府中财务庆贺的意见,认为立嫡长子为太子只是先朝的成法,没有什么值得重赏的。面对自家亲戚,卞氏也严加管束,时常告诫他们要注意节俭不能浪费。曹丕为国舅修府邸,宅第建成之后卞后亲自前往庆贺,宴席上吃的东西仅是家常便饭。

曹操的儿子曹丕,虽贵为帝王,但也与父亲一样,提倡薄葬,反对浪费。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文帝曹丕下薄葬诏,对自己的葬仪作具体规定:首阳陵因山而建,不立寝殿,不造园林。葬就是藏的意思,让别人看不见就行了。因此,我将陵墓建在荒僻不能耕种的地方,时代变迁之后即可杳无踪迹。墓中不要用苇炭围封,不要陪葬金银铜铁,一切以瓦器为妙,棺木漆上三次就行了,口中不要放珠玉,更不要用金缕玉衣,那是愚蠢风俗规定的。此诏一下,魏国薄葬制度由此建立。为监督执行,曹丕特地将诏书藏在宗庙中,并在尚书、秘书、三府留有副本。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殡葬礼仪都按诏书从事,这一切都与曹操的俭朴作风密切相关。

曹操的父亲、祖父都在朝为官,而他自己更是在南征北战中成为北方最高统治者。他一生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并且以身作则,对改变东汉末年奢靡之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廉政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赏罚严明,以身作则编辑本段

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皇权虚弱无力,政府法纪废弛,群雄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身处这样的乱世,曹操深知执法严明在带兵、为官与治国中的重要性。

曹操曾在他的著述中多次表达严明军纪的主张。在《孙子注·计篇》中,曹操在孙子“法令熟行”处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认为一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就不能违反,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在《孙子注·行军篇》中,曹操认为对待士兵要“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为了便于指挥,防止士兵骄横懒惰,必须在相互友爱的基础上辅之以刑法。在《孙子注·地形篇》中,曹操说“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认为军纪废弛有可能导致士兵难以管制甚至作乱犯上的严重恶果。为了严明军纪,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还颁布了《败军令》,宣布作战失败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削职等处罚。

曹操不但重视制定法令,还以身作则,严守自己立下的各类法令。《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以及《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生动地勾勒出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形象。

建安三年(198年)夏,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此时正值麦子成熟,曹操特地下命令,凡是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一道令下,士兵们纷纷小心行军,凡是有坐骑的都跳下马来,用手扶着麦子走,只有作为最高统帅的曹操没有下马。不料,行军途中麦地里飞起一只斑鸠,惊到了曹操骑的大马。受惊的坐骑突然窜进麦田中,踩坏了一片麦子。曹操立刻叫来主簿论罪,一边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自己犯了,如果不依法行事怎么服众”,一边拿出佩剑准备自刎。左右见状急忙阻拦,谋士郭嘉急中生智,用《春秋》上的话为曹操开脱,说刑法只针对一般人而不用来惩罚尊贵的人。听了郭嘉的话,曹操说:“自己定下的法令,自己却不执行,我怎么能统帅好属下呢?身为一军之帅,虽不能够死,也要对自己实施相应的惩罚。”于是他拿起剑来割下一绺头发,扔到地上说用这绺头发来代替他的头颅,算作惩罚。曹操还向三军将士发布告示,通报了自己割发代首这件事。在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家普遍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曹操能够割发代首,表明他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的决心非常坚定。

曹操对待官员一向不避权贵,违法必究。早在20岁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就以执法严明而名震京师。当时洛阳是东汉的都城,聚居着很多皇亲国戚,很难治理。曹操一上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他在衙门附近悬挂了十多根五色棒,只要有人敢犯法,不管他是谁都“棒杀之”。当时受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犯了禁令,夜间出城,曹操毫不留情,立刻将他处死。一时间,曹操管辖的地界上没有人敢违犯法令。济南相任内,曹操依旧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在他之前的历任济南相,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豪强们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惩治。曹操上任后罢免了治下十多个县的八个有势长吏。这种大刀阔斧的做法,吓坏了那些贪官污吏,他们纷纷逃窜到其他地方去了。

曹操为官不肯迎合权贵,以至于在担任典军校尉之前,托病还乡。当他执掌大权后,对于其他的官员,曹操依旧鼓励他们严格执法。功臣曹洪的门客犯法,被县令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闻讯即处决之。曹操听到后愉快地说:“做官就要像你一样。”他重用以秉公执法而闻名的高柔时,在《以高柔为理曹掾令》中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认为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兴国安邦。他反对袁绍父子纵容豪强横征暴敛、兼并土地的行政方略,下令定额征收赋税,并要求郡守相国加强监督力度,彻底贯彻政府的法令。为保障廉政的推行,他还在幕府中设立校事、刺奸等新的监察官员,令他们行使监察权,杜绝世族官吏无所约束、骄奢淫逸等行为。

总之,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执政一方,曹操一贯重视制定法令,并用严格的法纪约束自己和部下,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法治的理想。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是“非常之人”,有“超世之杰”;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称赞曹操身处乱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毛泽东也称赞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曹操一生,勤于政事,积极进取,直到晚年还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实行屯田、兴办水利、减轻赋税,为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三下求贤令,唯才是举招揽英才,并强调为官须要清廉,一改东汉贪奢之风。曹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秉公执法、严于律己、严以用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中国廉政史话(人物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15名聋哑学生的慢节奏课堂    下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耄耋院士的科技报国情怀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