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队长王红理:战士心中的“定海神针”
大洋深处,波谲云诡。“轰……”突然,深海传出一声惊天霹雳般的巨响,“钢铁巨鲨”屏住呼吸,对锁定的猎物发起致命攻击:一枚潜舰导弹,托着火红的烈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目标!指挥这次导弹攻击的,就是被官兵们称为“深海先锋”的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支队长王红理。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编辑本段
带部队,他有向我看齐的底气编辑本段
“我是支队长,我第一个考!”采访当天,恰逢该支队组织年中比武考核,王红理第一个来到码头考核区,抢先一步,从监考的作训科参谋手里,随机抽取了一份考题,一头扎进一艘潜艇里。
模拟鱼雷攻击、海图作业、潜望镜操作……记者看到,王红理从发型到衣着,从动作到表情,从装备实作到理论考核,从体能达标到部署操演,都严格按比武竞赛规则进行。
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在支队潜艇操纵模拟训练中心看到,王红理不仅对参加训练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而且坐上潜艇模拟操纵战位,对难点课目进行操作示范。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走出潜艇,王红理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对笔者说:“要求官兵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支队官兵忘不了3年前王红理走上支队长岗位的第一天,就当着他们的面,发出了:“看我的,向我看齐”的铮铮誓言!
“看我的,向我看齐”,王红理绝不是挂在嘴边。“这些年,每次开训,王支队长带头打第一枚雷弹、驾驭第一艇、组织首次训练,岸港封舱训练和官兵们在潜艇里一待就是10多天。”支队参谋长潘辉雄翻着王红理的训练档案告诉记者:“他8次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的纪录,支队至今无人打破……”
支队官兵都说,王红理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每逢执行重大任务,只要他往潜艇舱室里一站,官兵就会激发出无穷战斗力;每当遇到困难,只要他到现场溜一圈,官兵无形之中就陡然增添几分攻坚克难的勇气。
正因如此,王红理更加明白,领导干部的形象也是战斗力的道理。一次,海军组织的联合对抗演习在即,王红理像往常一样主动要求率艇出征。
可临出航前,他由于劳累过度,加之重感冒,身体有些吃不消。支队政委李云平劝他换一名副支队长替他去参加演习,没想到王红理摆摆手说:“这点小病我扛得住,再说临阵换将,不仅会影响官兵士气,可能会影响演习成败。”
随后,王红理带着药包毅然率艇出征,并在演习中取得了好的“战绩”。
“今天训练玩虚招,明天战场打不赢”———编辑本段
严训风,他有壮士断腕的霸气编辑本段
王红理,个子不算高,但双眸犀利有神,说话声音洪亮,因为平时抓训练爱较真,支队官兵背地里都称他为“爱较真”的支队长。他常说:“训风连着战斗力,训风不实,打赢能力就不实!”一次,王红理对某艇损管操演进行考核时发现,该艇指挥员口令到位,艇员动作迅速,短短数分钟就完成了损管课目。
“这次考核成绩为零,改天补考!”正当艇领导等着王红理表扬时,没想到却挨了他一顿猛批:“舱室起火进水,艇员怎么没有穿戴个人防护装具就跑去灭火堵漏?要是在战场,你们未完成损管,恐怕自己先倒下了!”
去年年初,支队组织潜潜对抗训练,作训部门为防止潜艇在训练中发生碰撞,便在训练方案图中绘制了一条“水平间隔带”,将对抗双方的潜艇活动区域分开,并要求参训艇演练时,严禁相互进入对方海域。
“今天训练玩虚招,明天战场打不赢。”这份训练方案立即被王红理否决,他拍着桌子对作训科长说:“这样的训练太假,方案重做!”
在他的指导下,支队大胆对组训模式进行创新,让潜艇在不同水深进行潜潜对抗,一批高难险课目成为训练主打,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支队装备部部长王国清告诉笔者:“我们支队常年担负着海军潜艇新型武器的试验任务,王支队长把每次试验任务当成锤炼检验官兵训练作风的绝佳机会,毫不含糊。”
说起一次某新型鱼雷试射任务,王国清记忆犹新。那次试射任务前夕,气象报告任务期间海区有暴风雨,工业部门建议推迟试射以求稳妥。王红理却坚持说:“只要你们的雷没有问题,我们的艇没有问题,那试射就不存在问题!”
这时,有人好心劝他:“又不是打仗,别太认真,以防砸了支队100%命中率的‘金字’招牌,毁了自己的前程。”他却说:“平时训风不实,打仗肯定会输,再说关键时刻不敢打,那才真叫丢人!”
试射前,王红理带领官兵对海区气象做了充分的风险评估,完善了各种科学防范预案。
那天,试射任务在恶劣天气下如期进行,只见鱼雷出管后,迎风踏浪直扑靶标准确命中。
还有一次,是王红理刚刚当支队长那年,支队领受了一项重要演习任务,演习中将实射数枚某型导弹,命中与否将决定该型导弹的去留,如此重任,由哪艘艇去完成任务,成为讨论焦点。
为保险起见,绝大多数人建议由支队完成实射任务多的首艇参加,王红理却据理力争,出人意料地决定,由刚刚入列的一艘从未有过实射经历的新型潜艇参加演习。
看着众人惊诧的眼神,王红理掷地有声地说:“真的打起仗来,谁也决定不了哪艘艇参战,打赢能力是靠平时真刀真枪练出来的!”
随后,这艘新入列的潜艇官兵,在王红理的指导下,加班加点地苦练巧练,不仅圆满完成了实射任务,而且导弹打出了良好成绩。
“没有责任担当,就愧对这身军装”———编辑本段
扛使命,他有临难不顾死的虎气编辑本段
“没有责任担当,就愧对这身军装。”王红理常讲的这句,在一次率艇执行战备远航任务中,经受住了实践考验。
那次,王红理率领的潜艇在执行任务中,驶进了海水密度跃变层。由于海水密度突然变小,潜艇深度迅速增加,承受压力急剧增大,导致潜艇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像坠入了“海中悬崖”,迅速掉向3000多米的深海。
危机关头,王红理果断下达一连串口令,指挥官兵精确完成了几十项操作,3分钟成功指挥潜艇浮出海面,避免了艇毁人亡的悲剧。要知道,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这种险情下罹难的。
“是继续完成战备远航任务,还是向上级申请返航或等待支援?”绝地重生后,王红理和艇上官兵面临艰难抉择。
此时的潜艇因为主机舱大量进水,主电机、空气压缩机、交流机、滑油泵等10多台重要电气设备不能工作,潜艇失去了动力,而且用于潜艇失事浮起的高压气储量已不足50%,如果下潜,可能再次出现艇毁人亡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返航或等待支援都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此时临阵退缩,势必牵扯到今后潜艇战备远航任务的决策。思虑再三,王红理暗下决心:只要潜艇机械设备有继续完成任务的可能,就要继续向深海挺进。
“但绝不能蛮干,绝不能拿官兵生命开玩笑。”王红理来到潜艇各舱室,仔细查看设备情况后惊喜发现,潜艇尾舱一台经航电机,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随后,他又与业务人员结合战备远航任务计划,检查潜艇主要设备数据,之后得出结论:完成后续任务还有希望。
“只要有万分之一可能,我们就要拿出一万分的努力去完成任务!”王红理说。此时,当务之急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排除设备故障,赶在天亮前,使潜艇恢复下潜所需的动力。
王红理挽起袖子,带领官兵一头扎进了潜艇失事舱室,和官兵们一起排除设备故障,一起研究后续行动的方案预案。
“支队长有担当,我们就能创造奇迹!”动力长谢宝树告诉笔者:“那时,全体官兵克服疲劳,玩命地工作,连续奋战数个小时,恢复了潜艇潜航能力,10多个小时后,又恢复了潜艇充电充气能力……”
随后,王红理带领官兵,仅靠一台经航电机为潜艇提供动力,义无反顾挺进大洋,在万里深海继续战备远航,直到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后凯旋。
“军人不思战场,就是最大的渎职”———编辑本段
谋打赢,他有一往无前的锐气编辑本段
随着远海训练常态化,支队原有的雷弹单线保障模式,已与实战化训练需求不相适应,一度成为潜艇通向未来战场打赢的一块“短板”,也成为压在王红理心上的一块石头。
“既然一条线走到底不行,为何不采用流水线式作业,多线同时展开?”为解决上述难题,王红理与负责雷弹保障的技术骨干蹲在保障一线,没日没夜地想办法,可陷入了技术瓶颈。
这时有人不解地对他说:“打赢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过得去就行了,上级都没想到解决这个难题,你何必操这份闲心?”王红理一听就火了,他说:“军人不思战场,就是最大的渎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他们最终摸索总结出了“一线两雷,两线多雷”的具体操作方案和流程,使雷弹保障效率成倍提高,并在海军潜艇部队推广应用。
“站立在海平面上的人,视野自然比潜航深海的人更开阔。潜艇人可以待在深海里,但眼光不能被海水挡住。”这是王红理写在训练总结本扉页上的话。
王红理明白,变幻莫测的未来战场,拼的是体系,潜艇单打独斗,脱离体系作战的时代已经远去。然而,在这方面,支队离世界海军强国的潜艇部队还有差距。
为此,他挤出时间,潜心学习世界潜艇作战前沿理论,研究潜艇体系作战的训法战法,先后总结出潜艇作战单元合成、作战要素集成等20多项潜艇信息体系作战新成果,并在演习演练和远海大洋得到检验完善,使部队打赢能力越来越扎实。支队官兵们都说:“要是有一天上战场,我们都愿跟着王支队长,因为他能带领我们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