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理发师自学手语,25年带出300个聋哑徒弟

在他身后,300多名聋哑徒弟拥有了一技之长,100多间理发小店,在全南、赣州,乃至湖南、广东、福建陆续营业。

5.jpg

李祝平(左二)正在指导徒弟理发。 黄扬扬摄

25年前,江西南部的一座小城,理发师李祝平收下第一个聋哑徒弟,让他有了一技之长。25年过去,李祝平带出的300多名聋哑理发师,“剪”出别样人生……

如果你是第一次走进江西南部小城全南县的那家“祝平名剪”,或许会觉得自己受到“冒犯”。

既没有热情的迎接,更不会有温馨的交流。几个手势和眼神,就成了顾客和理发师沟通的全部。但很快,回过神来的顾客又会被这里的场景所震撼:这家店的理发师几乎都是聋哑人,除了他们的师傅李祝平。

时间回到25年前,当时也只有十七八岁的李祝平开了一家小理发店。邻居的儿子钟明军是聋哑人,过去帮人洗车赚一些生活费。但随着父母年龄日渐增大,没有一技傍身的钟明军未来怎么办?这让家人非常着急。“要不我把儿子送到你这里来学理发吧?”邻居的一句话让李祝平感到为难。“学理发又要和师傅交流,还要和顾客交流,而且我自己才入行不久,能教得了吗?”李祝平说。但眼看着钟明军求学处处碰壁,李祝平还是决定先试试再说。

一开始的交流总是有些艰难,李祝平自学手语,用纸笔和他交流。而钟明军的勤奋和聪明,也让他进步神速。一年过后,各类发型都已经难不倒他了。继续在店里工作两年后,他已经是数一数二的理发师了。虽然说不出话,但回忆起这段后来改变他命运的学艺经历,钟明军兴奋得不自觉站了起来。

正当钟明军充满自信地准备大干一场时,李祝平却决定把他“赶走”。“他眼泪都掉下来了,以为我嫌弃他,要他走。但其实我是想劝他自己去开理发店。”李祝平说,“当时他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带徒弟完全没问题。开店是给自己打工,对他来说更长远一点。”

李祝平赞助了钟明军一套理发设备和几千元钱。很快,在小城的另一条街,一家由聋哑人当师傅的“明军理发室”开了起来,“给自己打工”的钟明军月收入常常有六七千元。

钟明军的成功,渐渐地在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全南县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同处赣粤边界的其它几个县城。家里有聋哑人的,纷纷托人来打听是否还收学徒,甚至还有人直接把孩子带到了他面前。“店面小,不需要那么多人,但是看着他们那个眼神,心就软了。”李祝平说。

从此,李祝平的聋哑人徒弟越来越多。“现在店里有5个。最多的时候,店里同时有16个,湖南、福建、广东的都有。”李祝平说。在他看来,聋哑人学理发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没有外界干扰,学得更专心,很多人学得比普通人还快。”

在李祝平这里,聋哑人学徒学满3个月就可以领工资,正式就业后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在当地县城,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收入。自食其力的滋味让很多聋哑人重建了自信,但却给李祝平带来了麻烦。小店人越来越多,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为了给徒弟们做饭,他把姐姐请来当专职厨师。为了解决住宿,他租了一间仓库改造成宿舍。

最困难的时候,除去给徒弟们的工资,理发店已经不挣钱了,李祝平只好在隔壁又开了一间卖杂货的小店补贴家用。妻子黄礼英过去也会抱怨,但多年相处以后,也被聋哑人的奋斗精神打动,被帮助人的快乐感染。李祝平的微信上,常常收到外地的徒弟们发来的信息。开店了、结婚了、当父母了……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喜事分享给师傅,就如同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和兄弟。

25年过去了,当年十七八岁的小李师傅,已经变成了老李师傅。在他身后,300多名聋哑徒弟拥有了一技之长,100多间理发小店,在全南、赣州,乃至湖南、广东、福建陆续营业,几十位徒弟纷纷拥有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25年的无声交流中,几百个家庭的生活已经被改写。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胡东方:从一线工人做起,专利新品赢得四亿元全球订单    下一篇 支队长王红理:战士心中的“定海神针”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