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海派瓷刻传承人程佩初:一生一“刻”

40多年来,程佩初孜孜不倦地钻研这门极考验耐心的技艺。一说起瓷刻,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

360??20200415170335972.jpg

瓷刻,被誉为瓷盘上的刺绣,它以刀代替针线,在瓷器釉面上刻出生动绘画。现代意义上的瓷刻始于清初,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海派瓷刻是以上海当地名家绘画作品为创作题材。海派瓷刻的谱系,从清末民间艺人开始算起,第一代传承人是杨为义,第二代传承人就是程佩初。

目录

高徒遇名师 传承不息编辑本段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瓷刻”的传承人,程佩初自小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第一次玩瓷刻,是他偶然发现了几块泥水匠用的五厘米厚瓷砖,于是尝试着在瓷砖上刻出一些人物剪影,感觉非常有趣,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赞赏。

1972年,程佩初经人推荐去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有幸认识了瓷刻大师杨为义,从此开始真正地走进瓷刻的世界。

40多年来,程佩初孜孜不倦地钻研这门极考验耐心的技艺。一说起瓷刻,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程佩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瓷刻有《八十七神卷》《京剧人物》。有别于其他人的瓷刻作品,程佩初恰到好处地刻出了独特的艺术雅趣,将人物瓷刻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如今,程佩初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学院离家较远,他一周有四天清晨6:00就要出门赶班车,回到家则往往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周末,他爱去福州路的书店逛逛,寻找瓷刻的灵感;有时他也要到虬江路去看看,搜集工具。

瓷刻是一辈子的游戏编辑本段

对于程老而言,瓷刻不是退休后的工作,而是一辈子的游戏。他始终认为,出佳作的关键在于纯粹之心。“瓷刻不是用来卖的,我也不把它当作谋生工具。”

除了瓷刻实践,程佩初还会做一些瓷刻理论方面的研究。瓷刻的发展史有着很大的断裂层。“到底是清朝还是北宋起源的?我想去找到答案。”

24岁的苏星是程佩初2016年收的徒弟。出于对书法的热爱,苏星也爱上了瓷刻,因为瓷刻的图像肌理能让他更深入地领会毛笔的笔锋。大专二年级时,苏星偶然路过程佩初的瓷刻工作室,立刻被橱窗内的瓷刻工艺品迷住了。三年环境艺术学院的学习结束后,苏星来到程佩初面前,拜师学艺。

“每天我先要与程老师讨论一小时有关瓷刻的话题。瓷刻的步骤不复杂,但文化积淀和阅历决定了作品的内涵,我现在缺的就是这个。”苏星说。

2006年,程佩初在上海市宜川社区开设了瓷刻课程班,教出了一批热爱刻瓷的年轻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还带着课程班的学员们一起参与了公众参与馆“秀空间”项目。

“我们将继续做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并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程佩初满怀信心地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烈士李永强:把生的希望给战友 死的危险给自己    下一篇 13年选育良种、研发技术、示范推广,他把核桃树变成“摇钱树”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