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栖凤蟠龙:旧县村曾经是个军事重地

石铺线是黄河岸边的山路,不如249沿河省道平坦,但是恰恰因为少了大型运煤车来往,山间沟壑的林木因秋色显得分外明媚。石铺线正在修路,鲜有车辆通行,虽有颠簸却景色宜人。

CgoODlz14QSANJ_EAAH12bc712g274.jpg

目录

10月14日10时 旧县古村编辑本段

这里是元曲大家白朴的故乡编辑本段

上午8点多出发,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一行沿249省道一路南行,在重型货车的夹缝中穿梭。采访团的目标是河曲旧县古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距县城40多公里。为避开堵车路段,车行三分之一,采访团车辆从249省道拐上308省道,又沿石铺线南行。河曲县博物馆馆长任俊文介绍说,旧县古村曾是河曲县旧县城所在,清乾隆二十九年河曲县从旧县迁往如今县城所在地。

石铺线是黄河岸边的山路,不如249沿河省道平坦,但是恰恰因为少了大型运煤车来往,山间沟壑的林木因秋色显得分外明媚。石铺线正在修路,鲜有车辆通行,虽有颠簸却景色宜人。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旧县村。村口彩绘门楼上书“栖凤蟠龙”,这四个字表述的是河曲县旧县城的地貌特征,河曲旧县城又被称为凤凰城,因为这座倚山而修筑的小城恰如展开两翼的凤凰,黄河就在城的西面,蜿蜒而过,宛如一条黄龙,固有“栖凤蟠龙”之说。

任俊文馆长介绍,五代北汉时旧县村名为雄勇镇,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2年)建立了火山军,也就是杨家将的前身。这里一直是抵御漠北外侵的重要防线。旧县在元之前只是六里方圆的土围子,到了明代曾经得到多次修缮,特别是明万历年,在河南为官的苗朝阳便是旧县村人,他与当时的河南巡抚,山西同乡侯于赵商议重修旧县城,并向朝廷力陈旧县所处位置之要害,明嘉靖二十三年旧县城得以重修。旧县城的城墙在这个时期全部进行了包砖,至今村中一尺长的城砖还随处可见。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20余栋,丁字街1条,明代七孔涧虹桥1座,巷道6条,巷道基本宽1.5米,长300米左右,晋西北最大的寺庙海潮禅寺也在旧县。

旧县处于高岗之上,三面皆为深沟,站在地势低处,远望村庄,一道倚山而筑起的砖墙蜿蜒在半山腰,护卫着这座凤凰城。村东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庙内影壁有砖铭:明万历三年,标明建庙历史,也是旧县进入最辉煌时期的印证。

旧县村虽然是军事重地,但也出了不少文人,我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便是旧县村的人。白家一直都是诗书传家,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在旧县寻访到一处残破废弃的清代宅院,宅院门口竖着一座木制牌坊,有斗拱四攒,上书“孝弟坊”,背面记录着白家曾有一位叫白有光的,在清道光五年高中进士,他的后人在同治五年走访了同宗及乡绅修祠堂供奉,到光绪元年修牌坊竖匾额,记述此事。任俊文馆长说,白氏后人已有计划对这座院落进行修缮。

在白氏宅院略高处还有一处废弃的旧宅院,门前有牌匾上书“白云花坞”,顾名思义,瞬间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处山花烂漫、白云飘逸的河畔城堡。这样一个名字跟我们常见的其它诸如“家和万事兴”“耕读”等吉祥语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显得那么飘逸空灵,那么有诗情画意,足见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的美好,和骨子里的那份文化艺术气质。

10月14日11时30分 海潮禅寺编辑本段

海潮禅寺又叫“小五台”编辑本段

从旧县古村向东南行600米左右,一处红墙闪现,海潮禅寺便在眼前。曾经横穿河曲县境的涧河绕过几道山弯逶迤而来,此地河床较为平坦,到寺前缓缓回流聚积,山寺便顺山势而建,北高南低。海潮禅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任俊文馆长介绍,当年在新修省道时,特地绕开海潮禅寺,以避免大量货车来往造成对海潮禅寺地基下沉。

海潮禅寺原名“海潮庵”,建筑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大小佛殿16座,分列于12座院中。山门两边的红墙上对称镶嵌有六通石碑,镌刻了寺院的修建史和历史上得道高僧的事迹。海潮禅寺是晋北高原的佛教名刹、三省交界的中心道场,这里至今仍然有僧团静修,香客往来。

寺庙倚山而建,共有三层院落,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宽阔。二层是庙宇的核心,以观音殿为主殿,其它各殿都围绕观音殿排列,三层是藏经楼。庙里的僧人说,每年正月初八是海潮禅寺的庙会,附近三省区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赶庙会,整整一个月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上下几层院落都会挤得水泄不通,素有“小五台”之称。

海潮禅寺有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十八罗汉救观音的壁画,有历代重修海潮禅寺的碑记及著名方丈行略碑记,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牌匾,还有各种木雕的佛龛和供桌,都是极有价值的文物精品。一般庙宇建筑中的碑记多为讲述修建原由、所处位置、历史沿革等内容,海潮禅寺的修藏经阁碑记上却讲了一段当年方丈心田与一位儒生遭遇的故事,儒生以王阳明尊经阁与佛家的藏经楼作比,并以金刚经内容对心田讲述了一番道理,方丈心田唯唯退下,然后将此事勒石记载。

10月14日16时 西口古渡编辑本段

走西口走出一条宏大的民族融合之路编辑本段

从海潮禅寺回到河曲县城,黄河岸边的西口古渡曾经是繁华的水陆码头,如今是河曲最著名的休闲广场。

下午,广场里人不多。广场里有一座明代便存在的河神庙,已经没有围墙,与广场融为一体。

庙前的戏台前,几位花甲妇人坐在广场中间学习吹奏葫芦丝,给她们上课的,是二人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德义,如今已80多岁高龄。

原本从广场是可以下到黄河岸边的,但是今年黄河水大,将西口古渡的一些设施冲毁,一座八角亭被冲走。岸边拦了围挡,无法更进一步靠近黄河。

踏进河神庙,两厢清代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讲述着河曲的民风民俗,剥落的画面已经很难看清到底讲了怎样的往事。幸而同行的河曲博物馆任俊文馆长对其非常熟悉。他指出东壁上一幅内容让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看,画中描绘的是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会”是河曲县著名的游艺活动。最初古渡口周边的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当晚,开船到黄河中央,把365盏河灯放入河中。如今,河灯会的规模已经达到3600多盏。

西口古渡原名为水西门渡口,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古时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提到走西口,第一反应便是二人台《走西口》悲悲切切的小调,唱出了一对恋人依依不舍话别的辛酸与无奈,走西口意味着的是背井离乡、是生离死别。其实不然,走西口在河曲人看来,并非如此凄凉,是更为宏大的一部汉蒙通商、通婚的民族融合之路。

宋代时期,通过西口古渡,汉人可以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任俊文馆长说,在内蒙古土右旗文化志里面曾记录,明朝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后人被封为“顺义王”,统治了内蒙古,他深知仅靠游牧生活无法养活整个国家,所以就开始招募汉人,请他们来内蒙古种地、经商,也由此拉开了走西口的帷幕,所以走西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

冬季来临,大河冰封,从河东岸到西岸很方便。其它季节里,这段河道水流平缓,有渡船可坐到对岸,并不艰难。就这样,河曲人民带着中原的文化、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到内蒙古安营扎寨。任馆长说,如今河曲县人口大约16万,而在外的河曲人至少在20万,多数都在内蒙古一带。在河曲的二人台中,这种包容文化也有迹可寻,河曲的二人台有100多种曲牌名,其中汇聚了内蒙的长调,还有江南的丝竹音乐,这是因为河曲还是重要的边塞关口,历朝历代都有大量屯兵驻军,将故乡的文化艺术带到了河曲,自然就包含有江南曲调。“走西口走出了蒙汉民族的大团结,走出了走西口文化、黄河文化。”任俊文说,“走西口走出的是一条文明之路,民族团结大融合之路。”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探访“射雕英雄宴”:香港美食中的“武侠情”    下一篇 “陆军新锐”的重塑之路:短短4年从连长到营长“三级跳”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