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百岁军医苏鸿熙:一直要求医护人员绝不能收患者的红包

从归国时中国心外科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蔚为大观,苏鸿熙历经开创、壮大、发展等历程,在近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培养了众多的后续人才,堪称是新中国心血管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简,你有没有用后悔过和我一起来中国?” “从来没有。”

年近百岁时,苏鸿熙和他的夫人苏锦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如今苏鸿熙已过百岁,自1957年回国后,夫妻二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

青年时代赴美留学,1957年中美交恶时回到祖国,苏鸿熙毕生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研究。

从归国时中国心外科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蔚为大观,苏鸿熙历经开创、壮大、发展等历程,在近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培养了众多的后续人才,堪称是新中国心血管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目录

携两台人工心肺机归国编辑本段

直到体外循环技术出现前,很多先天性心脏疾病都是绝症。

不少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里面都多了一个或几个不该有的洞,医学上叫房间隔缺损或者室间隔缺损,或者心脏里面的肌肉肥厚,造成狭窄,这些疾病都需要在心脏里面操作,所以都需要心脏上做个切口把心脏切开。

但如果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做手术,心脏里面都是血,看不见,而且心脏在跳动,没法缝合,最重要的是,心脏里的血都流光了,心脏就再也无法恢复跳动。

相对于心脏在人体内负责全身血液的循环流通,体外循环,顾名思义,就是在人体之外进行血液的循环,它的实现,依靠的是紧紧靠近手术台的一台人工机器,叫体外循环机。

如今,体外循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同样的手术,每年救治的人数以几十万计。

这一切都源于苏鸿熙1957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时携带的两台人工心肺机。

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冲破重重阻碍,带着美国妻子和省吃俭用购买的2台人工心肺机辗转6国,耗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中国。

1957年,苏鸿熙建起实验室,当年5月就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次年6月,他在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1963年,他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

自此,中国心脏外科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编辑本段

“应该尊敬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苏海鑫,这位苏鸿熙的美籍孙子在提到爷爷对自己的教导时称。

在这位年轻人眼中,这位年过百岁的爷爷,多年来一直强调这一点。

除了科学研究外,苏鸿熙大量的时间在临床。

苏鸿熙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原主任医师余翼飞教授介绍说:“苏老用手术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他常常和我们医护人员在监护室守护着危重病人,一连几天寸步不离。凡半夜来了病人,苏主任都是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有时连袜子都来不及穿,甚至连鞋都跑掉了。他很同情病人,经常带头为来自农村的困难病人捐款捐物。他的这种作风,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

2013年7月1日,99岁的苏鸿熙宣誓入党。他曾表示,尽管在苍苍暮年才实现入党的愿望,但其一生都在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医院出现医生收受病人“红包”的不良现象,苏鸿熙的一些前同事回忆称,苏鸿熙对此深恶痛绝。当时,他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是:绝对不能收受患者的红包。

苏鸿熙的入党介绍人王思让教授也回忆称,苏鸿熙回国后,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和301医院工作。“下面的医生觉得在他手下工作很苦,他不下班你不能走啊,但是他对病人非常好”,王思让称。

心血管外科病人病情,往往比较重且复杂多变。苏鸿熙的多位学生回忆,为了便于病人能及时得到上级医师检诊和打消下级及时向上反映病情的思想顾虑,苏鸿熙反复在科会上强调:“你们在诊疗工作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叫我,没有把握时找上级医生绝没有错!错叫一次死不了我,可是不及时叫我可能就死了病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区域合作研究的探路者张蕴岭:领时代之先 献兴邦之计    下一篇 陈光保:离休办农场,十余年坚持助学捐资1415万元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