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言:奔走24年,在中俄边境竖一座丰碑
普京题词:“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面向未来。”
黄昏时分,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和平公园的广场上,人们三三两两地散着步,享受着晚饭后的休闲时光。与众人的惬意不同,有一位老人在广场中心的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下有些“紧张”地走来走去,一会儿检查纪念碑上的细小划痕,一会儿擦拭一旁的警告标示,一会儿又抬头凝望纪念碑上的婀娜少女……
这个老人就是孙伯言,也是这座由俄罗斯列宾学院设计,并刻有普京亲笔题词的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的“父亲”——自1984年第一次在档案中开启这段尘封数十年的悲壮故事,到2009年纪念碑最终落成,他奔走24年,在中俄边境竖起一座丰碑。
追踪历史,多方奔走寻资助编辑本段
“我坚持了6年,碑建成了”编辑本段
1984年,当时还是绥芬河市地方史志编研室一名编辑的孙伯言,偶然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份公安档案中发现这样一段记载:“当地居民张焕新的中俄混血姑娘3次到北山劝降日军,英勇牺牲”——寥寥20余字,却激发起孙伯言的巨大兴趣,经多方追访调查,终于在1997年还原了嘎丽娅故事的原貌。
原来,嘎丽娅的父亲是中国人,在俄罗斯结识了她母亲,二人一起回到绥芬河并生下嘎丽娅。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因为嘎丽娅精通日语、俄语和汉语,苏军找到她参与劝降日军的行动。嘎丽娅先后三次前往位于北山的日军军营劝降。8月12日,嘎丽娅在要塞掩体前喊了一个多小时,日军才出来,但只允许嘎丽娅一人单独谈判。过了3个小时,苏军隐约听到里面激烈的争吵声,突然传出一声枪响……
了解了事件始末的孙伯言坚信,嘎丽娅应该成为绥芬河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象。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要为她建一座纪念碑,宣传她的故事,让她成为“绥芬河的刘胡兰”!
“刚开始时,的确有很多人不支持、不理解。但我既然认定了这件事情的价值,就不可能放弃。别人不理解,我就想办法说服他们;没有钱,我就想办法凑钱!”孙伯言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嘎丽娅,从1998年起,孙伯言开始在绥芬河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将嘎丽娅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发表;与此同时,时任绥芬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的孙伯言,几乎是抓住一切机会为嘎丽娅纪念碑寻求支持——参加会议的闲暇向周围同事宣讲,见到朋友时也会聊起,见到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更是不忘上前“拉个赞助”……
资金方面的问题,更是让孙伯言几乎“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整整6年的时间,我前前后后跑了很多家企业,结果却并不理想——有的人想支持,资金周转不过来;有的人虽然有钱,却又不愿捐建。直到2004年,我找到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已是成功企业家的罗新利,才得到资金支持。”
时至今日,每当提起当时的奔波,孙伯言虽觉辛劳,但更多的却是喜悦和兴奋,“那阵子,我几乎是见人就提‘嘎丽娅’,我的一个朋友甚至跟我说,‘伯言啊,你现在都魔怔了’。但是不也有一句话么,叫‘不疯魔,不成活’!我坚持了6年,碑建成了!那我之前的努力就不白费!”
寻求外援,致信普京邀题字编辑本段
“我这个人,有些固执”编辑本段
“拉到资金后我就想,不能白瞎了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一定要把它做成世界一流。”经过反复思考,孙伯言决定和俄罗斯设计师合作建碑,并邀请普京题词,“这样一来,这个碑又会成为当代中俄两国友谊的新见证。”
孙伯言的设想得到了时任绥芬河市委书记兼市长徐广国的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孙伯言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奔走,慢慢将这近乎痴人说梦的构想变成现实。
事实上,事情的进展也的确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为了联系到列宾学院,几乎费尽周折;好不容易与学院院长“搭上线”,但资金上的短缺又使得合作几经搁置……或许是被孙伯言的坚定所感动,列宾学院院长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地同意了和孙伯言的合作,不但收取的费用远低于国际标准,甚至还帮助孙伯言牵线联系普京的西北特使,促成了普京题词一事。
2005年11月14日,孙伯言接俄罗斯外交部答复:“总统很高兴题词,但是鉴于总统的职务,此事需按正规渠道办理:由中国外交部向俄国外交部提出,由俄国外交部办理”。
得到肯定答复,孙伯言兴奋无比。无奈接下来的相关手续更加复杂、涉及部门更多,孙伯言每天不是在“跑部门”就是在“等消息”……
2007年5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纪念碑建造专门致信绥芬河市民,称赞此举并题词,并指派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亲自将信送到绥芬河市。普京题词:“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面向未来。”
正如孙伯言自己所说,“我这个人,有些固执”。从绥芬河市到黑龙江省再到外交部、中国驻俄大使馆,孙伯言碰过钉子,甚至吃过闭门羹,但哪怕就只有一点点的希望,无论多艰难,他都从未想过放弃。
尽编辑本段
心呵护,嘎丽亚梦再启程编辑本段
“我的努力绝不会结束”编辑本段
2009年,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这个由民间发起、组织,我国唯一由普京总统致信、题词的纪念碑,在孙伯言的努力和市里的支持下终于落成,孙伯言的“嘎丽娅梦”成真了。
历经24个春秋,一朝成功,孙伯言无限欣慰……如今,只要一有时间,孙伯言仍会不时去纪念碑所在的绥芬河公园看看,看看纪念碑有没有被蹭坏,捡捡周边的垃圾。有一次,孙伯言发现放在纪念碑旁“请勿攀爬”的塑料警示牌,在夏天的时候会被烈日烤软,就自己运来重五六十斤的梯形方石,喷上红色警示语。在他看来,这个纪念碑,就是他的孩子……
如今,当碑真正立于绥芬河之畔,孙伯言又有了新的目标:由他参与策划的音乐剧《嘎丽娅》正在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创作之中;以嘎丽亚为主题的电视剧也已联系到几家演艺公司……
“纪念碑的落成,绝不是我努力的结束。嘎丽娅的故事,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谈的音乐剧和电视剧创作,可能赚不到钱。但是,这段历史在文化上的意义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只要我还有精力、还有能力,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