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老愚公”在乌蒙山深处造出万亩林海,30余年巡山无一日间断

要在严重石漠化的高山陡坡造林绝非易事,文朝荣选了一条险路。

云贵交界的乌蒙山,气势磅礴,景色壮美。然而,经过几千年的垦殖,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再也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像大山一样压在生活在此处的汉、彝、苗等各族群众身上。

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彝族干部文朝荣,带领全村700多名各族群众,战天斗地几十年,硬是在石漠化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的乌蒙山深处,造出了万亩林海,实现全村基本脱贫,而他也因积劳成疾,于2014年2月永远离开了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在弥留之际,他仍关心着村里的教育和卫生事业,关心着村里的长远发展……

目录

用赤子心改变赤贫村编辑本段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首苗族山歌描绘了30年前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的状况,那时海雀人的衣食住行都极度困难。

绝境中,这里的情况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饥荒解决了,可贫困却还死死缠绕着海雀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40岁出头的文朝荣接过了海雀村村支书的担子。这位能写会算的彝家汉子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也是最有条件逃离的“能人”,当组织把海雀群众的命运交到他手里时,文朝荣暗下决心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1986年农历二月的一天,文朝荣吃过午饭扛着锄头去对面的营盘山挖地,还没走到山顶,漫天风沙呼啸而来。石漠化的高山里,风凶沙猛,他只能闭上眼睛趴在地上躲风。“去年春天的风吹倒了邻居家的杈杈房,今天的风比去年的还大,大家的房子怎么样了?”文朝荣心乱如麻。

狂风过后,文朝荣赶回山下,寨子里满目疮痍,杈杈房被狂风撕得支离破碎。面对无助的村民,文朝荣心如刀绞。“老天不让我们活,我们非要活出头”。残酷的现实,激发了文朝荣倔强的个性,让他更加坚定了带领大家战胜风沙的决心。

连续好几天,文朝荣像着了魔似地思考:“风沙大,可以盖土墙房来抵挡,但每年的水打沙壅,肥泥不断被冲走,庄稼越长越矮,怎么办?”

“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终于,文朝荣得到了答案。

用绿色斩断穷根编辑本段

要在严重石漠化的高山陡坡造林绝非易事,文朝荣选了一条险路。

为了寻找树种,文朝荣请教专家、四处学习、实地调查,终于选准了华山松这一抗寒抗瘠薄的品种。华山松并不是贵州的原生树种,要种好不容易。他把自家的口粮田改做苗圃,白天带着两个只有十来岁的儿子在地里育苗,晚上在油灯下钻研造林技术。两年的努力种出了千余株华山松。看着树苗,文朝荣好像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他兴奋地召开村民大会。

尽管有思想准备,可文朝荣还是没料到大多数村民都反对他的造林计划,大家纷纷议论:“连饭都吃不饱,还种什么树?种树又不能当饭吃!”

文朝荣找来村长王学德、会计王光德一起商议:“群众不同意,不能怪大家,我们要给群众讲明以后的好处,也要让群众看到眼前的苦处。”

经过连续几周的动员,大家终于想通了。文朝荣跟村干部一起,每天组织200多名群众上山种树。他半夜三更就把洋芋煮好,天一亮就背着洋芋上山。村干部“放线”,村民们挖坑。每一个树坑文朝荣都要查看。

在文朝荣的带领下,经过4个冬天的苦战,海雀村所有荒山上都整整齐齐种上了华山松、马尾松,房前屋后和低凹的水沟边栽上了漆树等树苗。

海雀村变成幸福村编辑本段

2001年国家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号召,年届六旬已经退休的文朝荣兴奋地彻夜难眠。他跟老伴合计,要用有生之年在海雀造出万亩林海,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家绿色银行。

虽然已经初步尝到了种树的甜头,但大家还是犯嘀咕:要把口粮田都种了树,没饭吃咋办?

文朝荣跟大家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饭吃,才要退耕还林。一来有国家给粮食保障,二来咱自家开垦的那些陡坡地,种出的苞谷耗子啃都要低头。以后都种上树,地看着是少了,可产量高了。三来林子大了,钱就来了,咱海雀人不愁过不上好日子。”话是“开心锁”,大家都觉得老支书的话句句在理。

花甲之年老支书又上山了,在他带领下村民们再次人背马驮树苗和浇树用的定根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这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120亩。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到文朝荣去世前,海雀村核实森林面积达到13400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0%。村里发展林下集体经济还推广科学种田,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33元增加到5460元,人均林业资产超过4万元。村民们都住上了民族风格的漂亮楼房,水泥路户户通,户户院坝硬化,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有了中心广场、服务中心、生态公园、中心小学……海雀村终于从赤贫村变成幸福村。

  用生命守护绿色编辑本段

 文军福今年30岁了,他打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文朝荣经常念叨的一句话:“这林子啊,三分种七分养!”一边造林,一边护林,正是文朝荣为海雀村创造绿色奇迹的诀窍。

 在文军福的记忆里,爷爷总是天不亮就背着箩筐、拿着镰刀去“游山”(管护林场)了。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文朝荣三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2013年腊月二十九,文朝荣病危的消息传到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赶到海雀村,文朝荣使尽全力对黄光江说:“黄书记啊,一定要管好海雀这片林,这片林毁了,海雀就毁了。海雀的发展一是娃娃们的教育,要多给我们派几个好的老师来。还有要给我们派几个医生来,老百姓看病就方便了。二是跟你们领导讲哈,能够给我们扯起一个场(市场),等农民各人找点小小的生意做……”

 13天后,文朝荣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土地。

 2014年正月十五,海雀村被冰雪封得严严实实,白茫茫的一片。这一天也是文朝荣出殡的日子。一大早,海雀、四方、新寨、发冲、河坝、以则等村的一千多群众都赶到文家,他们想再送送这位为乡亲们吃了一辈子苦的老支书。

 

  用精神树立丰碑编辑本段

 文朝荣走了,可乡亲们忘不了他们的老支书,大家呼唤着老支书归来,更呼唤着一届届的村干部都像老支书那样永远操的都是群众的心。

 92岁的安美珍老人声声呼唤着:“文朝荣,好人啊!走了,走了!”她不会忘记,那年大风沙,她家的杈杈房被吹得支离破碎。文朝荣赶来了:“你家房子要垮了,不安全,怕打到人,你们娘儿几个先到我家,我们给你修房子,找十多个人几天就盖起来了!”第二天一早,文朝荣带着儿子等10多个人来到安美珍家,放线、挖基脚……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中午,文朝荣对大家说:“我们各人回去吃饭,不要给老人家增加负担咯。”

 王光全、王光祥来到老支书的坟前,添土烧纸,作为海雀村走出的大学生,他们忘不了文朝荣为了村子里娃娃的教育付出的辛劳。那些年,贫困的苗族村寨辍学率很高,文朝荣挨家挨户做工作:“我们海雀贫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后,我们要富起来,必须先让娃娃读好书。”1994年,文朝荣四处“化缘”给村小学建起有4间校舍的教学楼。2006年,他又争取到台盟中央的支持,为海雀村新建一栋8间教室的教学楼。

 驻村干部詹以香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他总会跑到老支书坟前静静站会儿。2008年,他进村的第一天就去拜访了文朝荣,文朝荣叮嘱他说:“要把贫困家庭的冷暖挂在心头,激励他们不仅苦干,还要会干。”詹以香总是默默地重复着老支书的嘱托,他说:“老支书临走虽然没来得及交代,但是我们都明白,要让老支书放心,我们就要一届接着一届、一代接着一代,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加巧干,让海雀的群众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患癌8年仍坚持出诊 她是藏区人民的好门巴    下一篇 在学生心中 老师的模样就是他的样子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