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干部次旺卓玛:驻村四年修六条致富路 惠及数千牧民乡亲
藏区驻村青年干部次旺卓玛。
次旺卓玛是一名孤儿。父亲已故,母亲被拐,外婆病逝,8岁那年,她彻底没了家,一个人过上了以乞讨为生的流浪生活。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索县加勤乡家乡政府的救助下,次旺卓玛总算上了小学,有地住、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每到寒暑假,无处可去的次旺卓玛只能跟随同学回家,睡百家铺,吃百家宴。偶尔落了单,她还会去路边的饭馆里要点残羹剩饭填饱肚子。
小学六年,次旺卓玛特别害怕毕业,怕一毕业,自己又变成一名流浪儿。为了给自己挣条出路,次旺卓玛拼命学习,最终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藏区孩子无比向往的西藏班。
挥别家乡,搭乘飞往内地的航班,从此,次旺卓玛的命运被改变了。
在西藏班学习一年汉语,在辽宁读满四年初中,转而考入北京,在北京完成七年的高中和大学学业,十三年异乡求学路,次旺卓玛不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从自卑的山里娃蜕变成自信的都市姑娘。她的人生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行。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众多爱心人士对她的帮助与呵护。“他们不要我的钱,不需要我做什么,就希望我能有出息。”次旺卓玛说,自己不是啥能人强人,也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学识,愿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
出于这个原因,大学毕业后,次旺卓玛主动放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游学机会,毅然做出一个决定,“走,回西藏!”
“自己努力就肯定能成事儿”编辑本段
2011年7月,次旺卓玛正式成为西藏基层的一名公务员。在全国海拔最高的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她选择了更为艰苦的驻村工作,去到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措玛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一驻就是四年。
经隔十余年重回农村,双脚跋涉在坑坑洼洼的泥淖里,已经习惯城市生活的次旺卓玛早已不能再适应家乡的贫穷与落后。
“村里没信号,没有路,还没水吃。”刚到村子里,恶劣的生活条件只能勉强容许她一个月洗一次澡一次头,日常洗漱也很难保证。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草原上,饮水基本靠驻村干部自己挑。次旺卓玛说,每到冬天,她都会到河边挖大一麻袋冰块,然后回来放在炉子上化开煮水喝。
回头想想,自己本可以留在北京奔个好生活,而偏偏却选择了更艰苦的日子,金凤凰变成土凤凰,次旺卓玛承认,她心里有很大落差。相对于心理建设的塌方,工作上被怀疑和否定,让次旺卓玛难以接受。
“在我们这里干活儿,不看文凭,看经验。你们这些小年轻就把饭做好,干好端茶倒水的活儿就行了,别给我们丢脸。”面对村委会老同志的不认可,次旺卓玛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和气愤,“驻村干部是来基层干事儿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次旺卓玛决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工作尽快开展起来。
为了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老百姓不管有什么困难,只要自己的能做的就第一个冲在前面。办户口、写简报,所有关于识字写字的活儿,次旺卓玛全都统统揽在肩上。
每天,次旺卓玛都会骑着摩托车跑好远挨家挨户串村。由于牧区地广人稀,人口流动性大,经常是十几二十公里看不见一户人家,有时候和同事驻村留宿在附近,三个小姑娘彻夜不敢眠,就怕山后的狗熊突然袭击,“先不说了解基层,命都难保。”
“自己努力就肯定能成事儿。”凭借着这股劲头,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次旺卓玛很快赢得了村民的好感。村民越来越愿意听她说话,信任她能为群众做主。
从这之后,次旺卓玛这位年轻的驻村干部便开始大展宏图,她将在内地学校积累的新理念新路子融入到村子的发展蓝图中。
她所到的穷乡僻壤之处,必定会万象更新。
“我给予了很多,但得到了更多、更多”编辑本段
要想富,先修路。在次旺卓玛看来,这是她驻村期间最棘手的事,“只要路修通了,区域经济就活了。”
据次旺卓玛介绍,在那曲,许多村民主要以放牧为生。因为道路不通,许多纯天然的农副产品完全滞留在牧民家里,“有些放牧家庭,光羊毛就能摞起一屋。”
好东西销不出去,次旺卓玛心里很是着急。她立刻将驻村干部召集起来,提出要为村民修路的想法。村子里拿不出修路的钱,次旺卓玛就带着同事们骑着摩托车去乡、县、自治区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项目,“人家一看是几个小毛孩,都不太敢信我们。”次旺卓玛每次都会费劲口舌把村子和规划和设想讲给别人听。
项目资金没有着落之前,次旺卓玛便呼吁乡亲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做造路架桥。她带领村委会和村民去草原中捡石头,直接铺在凹凸不平的草坪上做路基,然后将砂石等垫在上面做成路面。她鼓励村民修路,实行分段承包,并向每户发放修路项目补贴。
“拓宽致富门路”,次旺卓玛始终牢记在心。在安多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协调有关单位争取“短、平、快”项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次旺卓玛光为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措玛乡带来总投资1780多万元,先后在驻村点修建了那定路、古瓦曲美路、擦噶路、尼玛龙路等大小6条“致富之路”,总路程170多公里,改变了措玛乡牧民人背马驼的历史。
怀孕八个月,次旺卓玛依然骑着摩托车四处颠簸;临产前5天,她仍放不下手中的活儿,能多干一点是一点;分娩前3个小时,她在医院的病床上忍着疼痛,给接替她工作的干部交代村里情况。
驻村四年,次旺卓玛为当地架起4座桥梁,完成2座信号塔的建设和使用……为此,她因为劳累流产,两次失去做妈妈的机会。
次旺卓玛说:“虽然我给予了很多,但是也得到了更多、更多。”
除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学、治病、救命,次旺卓玛也是亲力亲为。驻村期间,经次旺卓玛救助的大病患者至少有20个,小病小灾的村民不计其数。
2015年7月,次旺卓玛被调离村子到措玛乡担任副乡长,牧民群众集体要求开欢送会遭拒后,纷纷给她送来十几面锦旗。2016年7月,次旺卓玛调整到那曲县文化局担任副局长时,很多群众都来为次旺卓玛送行,依依不舍。
“藏区好日子,要自食其力干出来”编辑本段
近年来,不管是到哪里工作,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始终是次旺卓玛工作的重点。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在国道109沿线,那里有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有长江源格拉丹东,还有十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美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必须要有新法子,要多管齐下,多点开花。
据介绍,按照那曲地区党委、政府和地委、行署关于“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活动的总体要求,安多县委、县政府以“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为载体,大胆探索“精准扶贫联扶联脱”,结合安多县实际,在全面调查贫困分布、致贫原因及特色优势等情况基础上,依托区位优势,紧紧结合本地四大产业优势,提出了让贫困群众做“房老板”、“车老板”、“游老板”、“牧老板”“四个老板”的产业发展思路。
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人心齐才能把山移。次旺卓玛说,在藏区,有少部分村民还存在“等、要、靠”的落后思想。针对这样的群体,次旺卓玛落实到人,挨家挨户去做通“藏区好日子,要自食其力干出来”的思想工作。
次旺卓玛表示,扶贫先扶智,她和她的伙伴们自筹了5万块帮扶基金,专门用于上门为老百姓们提供科普知识宣讲,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改变对外界的单一认知。同时,也把国家好的政策带给他们,让他们学会用惠民政策解决生活问题。
“国家对藏区人民照顾的太多了,衣食住行教育都免费。我们要对‘等、靠、要’等陋习进行开导,鼓励藏区人民要自食其力,不能一辈子拄拐生活。”
2017年,次旺卓玛荣获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时隔七年,重回北京,次旺卓玛的想法变了许多。
曾经,她总觉得能养活自己就行了,现在她会思考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并且活得更有价值。
本文刊发于中国青年网2017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