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黄学禄卸任后的“赶考”
黄学禄近影。
这是一位老人,已经75岁,本该颐养天年,却进山沟、上海岛、跑院校,宣讲报告40多场,即使病倒在床,仍脚步不停,初衷不改;
这是一位老干部,退休在家12年,遍访专家学者100多位,查阅史料上千万字,呕心沥血写就《千秋功业》《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等4部著作,激励着基层部队政工干部;
这是一位老将军,戎马一生的他,不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用稿费帮着大别山老区群众修公路、建敬老院、建希望小学。
他,就是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中将。
“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编辑本段
黄学禄一入伍即奔赴朝鲜,是最后一批撤回国内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又参加甘肃平叛、西藏平叛等重大军事行动。战火的考验,坚定了他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老干部有时间、有条件,也有优势挑起这副担子。”退休后的黄学禄潜心学习、研究党史军史,萌发了创作一部系统性、可读性强的中国近代史专著以教育激励后人的想法。
写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复兴历史长卷,难度可想而知。老伴董家芝说,为了弄清一个观点,黄学禄会彻夜难眠;想到一个好句子,黄学禄会天不亮就爬起来,记到本上。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黄学禄的足迹踏遍国内历史事件纪念馆。他的书房里,摆满了书籍资料。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就一笔一画地写,然后让家人打印出来,再逐字逐句地改,如此反复,光手稿就摞了一米多高。2013年底,104万字的专著《千秋功业》终于写成出版,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作序并称赞:“这部书紧紧扭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以史鉴今,是一部事实准确、可读性强的党史教科书。”
“看家本领不能丢,我有责任把它留给后来人”编辑本段
2002年1月初的一天上午,黄学禄主持召开军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这是他即将退下来的最后一个会议。当他向大家告别时,全场所有人起立鼓掌,向这位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兵致敬。那一刻,黄学禄心里已开始盘算做一件事:写一本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有借鉴意义的著作。
黄学禄感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基层政工干部来讲,需要帮带。他将自己的著述定名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我是一名老党员、老政工,有经验,也有教训。看家本领不能丢,我有责任把它留给后来人。”黄学禄说。
为了增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一书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黄学禄阅读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著及杂志期刊2000余册,引用了1000多个富有哲理的事例,选择有亲和力的表述形式。300多次促膝谈心,上百个问题一一梳理,“解剖”100多个连队……2004年10月,近50万字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一书付梓,荣获第六届解放军图书奖。10年过去了,再读这本被基层官兵誉为“枕头边的指导员”的书,仍能感受到老将军与官兵坐在一条板凳上探讨前沿话题的苦心。
“守底线不仅是守晚节,更是为党守住人心阵地”编辑本段
黄学禄一辈子生活节俭,出门办事不喜欢迎来送往讲排场,家乡来人全部在家里安排吃住,3个孩子都是普通工作人员。谈起转业回地方工作,大女儿黄萍没有半句怨言:“转业是组织需要,我坚决服从安排。父亲一辈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我们姐弟三人也不能搞特殊。”
黄学禄常说:“守底线不仅是守晚节,更是为党守住人心阵地。人心这块阵地丢了,想夺回来就难了。”为了守住这块阵地,黄学禄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退休后,有了时间和精力,他最想做的就是帮助革命老区的群众。
2009年秋,黄学禄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河南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看到小学校舍破旧不堪,他的心倏地紧了起来:“回去就筹措资金,一定要把新校舍建起来。”他拿出自己的10万元稿费,又四处筹措资金,两年之后,一座全县海拔最高,距离县城最远但又最宽敞明亮的山区小学——“黄柏山希望小学”建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让七里八村的130多个孩子告别了进风漏雨的破房子。
有人议论:“老将军为家乡做好事,别人觉不出他境界有多高尚。想做慈善,还不如去别的地方呢,既能避嫌,名声也好听。”黄学禄却不这么认为:“我做这些一不图名,二不图利。自己能力也有限,能把家乡的事办好就不错了。一个人连自己家乡父老都不爱,还谈什么爱国爱民?”这些年来,黄学禄回报家乡,出版书籍所得稿费都用在了建4所希望小学、一个农村敬老院、两条致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