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从茫茫雪原到千里戈壁,他12年扎根边疆基建工作

贾龙海,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员工,他12年如一日,一心扑在边疆的基建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扛起了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大旗。

他辗转奔波在西南西北生产建设一线,是技术攻艰的领头羊;他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是带领公司新疆片区不断前进的舵手;他一心扑在边疆的基建工作中,12年如一日;他,用实际行动扛起了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大旗。从大山深处到繁华都市,从茫茫雪原到千里戈壁,古丝绸之路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永不停歇的足迹。他,就是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员工贾龙海。


工地上的贾龙海

工地上的贾龙海


目录

缺氧不缺精神的少年编辑本段

西藏,被誉为“最后的一片净土”,但也有高海拔地区令人胆寒的缺氧环境。2005年7月,贾龙海大学毕业,进入中交二航局,他主动申请到边远的西藏工作。刚来到西藏的贾龙海,高原反应较强烈,生产建设的重担又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但这反而激发了他满腔斗志。

林芝八一大桥横跨尼洋河,长度达数百米。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刚到项目部的贾龙海主要负责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梁的下部结构主要起着支撑上部结构及其车辆行人的重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刚走出校园的贾龙海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尼洋河林芝段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汹涌,夏秋的丰水期携裹着大量泥沙而下,这对在河水中央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枯水期在冬日,寒冷的季节并不适合施工。贾龙海找来了大量在河水中施工的书籍资料,埋头一个星期,想出了搭设“施工便桥”+“固定式水中平台”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在尼洋河深水中建桥墩的难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初出茅庐的贾龙海,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

工地上的贾龙海

工地上的贾龙海


天山脚下创造二航速度编辑本段

随着林芝八一大桥竣工,贾龙海再度申请到大西北工作。“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百炼成钢。”贾龙海说。

2007年,贾龙海如愿以偿,从西藏调往新疆,参与到修建新疆果子沟大桥的任务中。按照设计,果子沟大桥是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它的建设,不仅全疆各族人民高度关注,国内外许多媒体也均有报道。“不惜一切力量建好桥,修好路。”这是公司给果子沟大桥项目部下达的命令。

当时的贾龙海,主要负责果子沟大桥斜拉桥1号主塔施工,1号主塔事关整个大桥能否顺利完工,事关整个大桥质量安全。项目上的100多双眼睛,全都盯在贾龙海的身上。

该塔设计高达100多米,按照传统的施工浇筑工艺,无论是时间还是成本,均达不到相关要求。为此,贾龙海刻苦钻研,调取了国内外许多高山峡谷建桥的资料,综合多方建桥经验和他本人的思考,贾龙海决定因地制宜,大胆借鉴国外已经采用、国内当时仍未大面积铺开的液压自爬模技术。液压自爬模技术,即在高塔四周搭设模板和支架,像给高塔套上了一个“电梯”,这个“电梯”可以根据施工高度在高塔上自由升高降低。

不到一个星期,液压自爬模技术就应用在了1号主塔浇筑工艺中,实践证明,该技术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减少了劳力投入。积极进取探索的贾龙海,又为此技术加了一套操作平台,大大加快了施工效率。

建成后的果子沟大桥,创造了30项国内大桥建设第一的辉煌记录,更是荣获新疆自治区交通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辞长作新疆人编辑本段

半夜三点,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各分部的技术负责人和路面分部的技术主管围在贾龙海的周围,桌子上摊放着倒排工期的日计划表——时间、工程部位、完成工程量、物资配置、设备配置、责任人等内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表上。一场 “乌绕城2015年年底保通的战争”,正在这张桌子上紧锣密鼓地展开。这是2011年5月乌鲁木齐绕城高速(东线)项目部的一幕,而这样的场景,是贾龙海的常态。

正是通过这样日以继夜地工作,贾龙海带领技术人员先后组织编制了偏压、浅埋、大断面隧道开挖施工、50米预制T梁安装等多项施工技术方案,提出了在大纵坡路基处修建预制梁场的思路,经反复研究并成功得以实施。针对高压线处路基施工,编制了复杂环境下的控制爆破施工方案,减少施工成本约4000万。

“只有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才不会落后于别人。”贾龙海说。

如今,贾龙海负责着分公司在新疆的整个经营生产业务。在他的带领下,分公司在新疆的各个项目接连受到多项表彰,一项项接踵而至的荣誉,证明着贾龙海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他,更是在2014-2015年度被评为中交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度中国交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7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发的“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17年“最美中交边疆人”称号……

“不辞长作边疆人”,这是贾龙海常说的一句话。从西藏到新疆,从2005年到现在,12年过去,贾龙海一直在祖国的西南、西北边陲,奋斗着、奉献着,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永远在路上”的本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她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23年,把最美青春献给麻风病事业    下一篇 郭凯:他清过的舱相当于30名职工一天的工作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