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旅游建蔬菜大棚 他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打出一片天地
“选择当村官,我无怨无悔!农牧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将在这片广阔的田地上演绎激情燃烧的岁月!”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小波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豪情。
2008年,张小波从西藏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应聘到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克松居委会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几年来,他扎根农村,克服困难,打开了高原农村一片广阔新天地。
挖“红色内涵”,铸文化品牌编辑本段
克松居委会被誉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在这里诞生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当张小波得知自己成为克松居委会的一名“村官”时,激动地说:“能在这么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村子工作,这是我的荣耀。”结合克松居委会实际,张小波首先想到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业,把克松建成历史文化名村。怀揣着这个愿望,张小波开始努力搜集有关克松居委会的史料,并制定了《克松居委会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规划方案》。
张小波经常走访群众,在一次谈心时偶然了解到,1968年居委会群众曾自编自演过一部反映旧社会农奴生活的话剧。他认识到,复排这一话剧十分有意义,这是克松村“活着的历史”。
经过一年的筹备,通过几位当年参与排演老人对剧情、台词回忆的整理和反复推敲,2011年3月25日,话剧《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演,产生强烈反响。此后,该话剧在西藏各地受邀演出20余场,观众达5.6万人次,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的欢迎。
带种植能手,建无公害蔬菜基地编辑本段
克松居委会位于山南地区首府城市泽当镇近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发展蔬菜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农技一窍不通的张小波愣是看准了克松村蔬菜种植的前景,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2010年9月,在县农牧局的帮助下,克松居委会建设了69栋无公害蔬菜大棚。
2010年11月,克松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正式落成。经过一年试种,生产的无公害蔬果陆续上市。为打开销路,张小波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带领村民去菜市场卖菜,并组织种植能手成立了蔬菜、瓜果、花卉专业协会,使参与种植的农牧民当年平均每户增收1万多元。
张小波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目前他正在申请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建立克松蔬菜品牌,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使其走进超市、机关食堂、学校等,推动克松蔬菜的产业化发展。
60名村民孩子的“编外老师”编辑本段
5年来,张小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藏族名字——“扎西”,他说“扎西”藏语意为吉祥,另一个寓意是自己扎根西藏的愿望。2011年,在他村官3年的任期结束时,村党支部和村民纷纷向组织提出,要求他继续留在村里,面对村民的信任,他坚定地选择了留下。
从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克松村,几年里,他从未回过自己在甘肃的老家。忙完村里的日常工作,他就不定期地入户走访调查,为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义务担当起村里孩子的课外辅导员。
2009年暑假的一天,居委会一位大姐领着自己上小学的孩子罗布找到了张小波,请他在暑假期间帮助孩子提高汉语水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居委会其他农牧民群众也纷纷请张小波帮助辅导自家孩子,张小波笑着“照单全收”。慢慢地,学生由1个变成10个,由10个变成20个,最后竟有60多个孩子来听他的课,居委会三间办公室都挤得满满的。
“小波用汗水和真诚,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好感。”克松居委会老支部书记边巴次仁说。
由于工作出色,去年10月,张小波当选为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谈起当村官的这段经历,张小波说:“只要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心,你就不觉得苦,相反,你会感到快乐、充实,收获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