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拿工资,他却把一家人都拉到了教学点
王永祝耐心辅导学生。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茫茫大山之中,有一所只有28名学生的“袖珍学校”。这里,有一位“爷爷老师”,他就是56岁的王永祝。从儿时起,他就梦想着做老师,因为“教师是我一生向往的职业,我这一辈子就只想把这件事做好”。
一个人接下教学点编辑本段
2009年,因生源锐减,建始县龙坪乡柳林荒小学被改为教学点。其他老师都走了,王永祝选择了留下。他说,自己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孩子不读书就没前途,“这里需要一个‘引娃娃’的人,我有责任留下来带好这些孩子”。
柳林荒教学点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地区,“五月仍需穿棉袄,半年都要偎火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990年,王永祝从离家近的金盆坦小学调到这里,每天步行往返20里山路去上课。白天教学,晚上回家还要干农活,照顾母亲、孩子。2006年以来,柳林荒一带水源枯竭,他提着扁担下山挑了7年水。但不管多累,王永祝都没放松教学。同事周福海说:“王老师带毕业班时,连生病做手术都不休息,打个消炎针就来上课了。”
龙坪乡中心学校校长李学武告诉记者,王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乡里、镇里的完小读高年级,成绩都名列前茅。村民唐良珍的女儿从柳林荒教学点转到完小读三年级,成绩全班第一。唐良珍说:“王老师不仅教孩子读书,还教他们规矩。我闺女回家总是写完作业再玩,看到垃圾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都是王老师教的好习惯。闺女常常问我:能不能让王老师把年级开齐啊,我想回来上学。”
“他们不是我一个人培养的,我只是小学老师。”王永祝很谦虚,同时也很自豪,“乡亲们都说,柳林荒出来的大学生,比山下的乡镇还多。”
乡村教师是清贫的。为了供自己的两个孩子读大学,王永祝欠下了数万元的债。可是,他却硬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1.5万元,为教学点修水池、建旗台、改建厨房、添置床铺、开垦荒田,把一个破旧的教学点建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课间休息时,孩子们都“爷爷,爷爷”地叫他。在孩子们眼里,教学点就是他们的家,王永祝就是他们的亲人。
一家人撑起教学点编辑本段
来到柳林荒教学点,眼前的一切都在向记者诉说着一个字——穷。简陋的操场,破旧的石木结构房子,没有院墙,没有招牌……让记者吃惊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可以背出100多个英文单词,简单的英文歌张口就唱;10分钟的午间操,小家伙们把《江南Style》跳得像模像样;看到记者采访,孩子们毫不怯场,一个个举着小手要求发言……
王永祝说,不能因为条件差就苦了孩子。山里的孩子也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说、能唱、会玩、会学、懂规矩。尽管只有一个人,他却为三个年级的28个学生开齐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十多门课程。
为了教好美术课,王老师不得不自己先当学生,自学画画。为了给孩子们上好音乐课,虽然年过半百,他仍然坚持学习少儿歌曲,练习少儿舞蹈。
尽管如此,知识结构不全的王永祝还是在上课时感觉“力不从心”。怎么办?王永祝打起了家人的主意。读研究生的女儿王慧被拉来免费教了两个寒暑假的英语。王慧毕业了,教英语的任务就转给了大学毕业的儿媳王雪。就这样,28个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被这姑嫂俩免费包了。儿子王伟被分派当体育老师,妻子杨芝荣则被“任命”为学校“后勤主管”。王永祝一个人拿工资,却把一家人都拉到了教学点。
“老王又要教学,又要负责生活,一个人拉扯几十个娃娃,怎么忙得过来啊!”妻子杨芝荣心疼王永祝,为此,她拒绝了当地煤矿开出的“高薪”诱惑,留下来陪着王永祝坚守校园。对妻子的支持,王永祝十分感激:“她现在不仅认真给学生当‘保姆’,有时还帮忙检查作业,比我还认真呢!”儿女更是父亲的坚定支持者:“我们俩抽一个人在附近找点事做,找不到就都帮父亲,还有4年父亲就退休了,到时再创业也不迟!”
王永祝常笑话自己现在眼花了,耳朵不太好了,知识结构也老化了,“但我要像当年我的老师一样,不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