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族学子的“警察爸爸”,17年来资助了26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
在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内,夏清良和少数民族学生散步谈心。
节后第一天上班,中南民族大学的责任区民警夏清良像往常一样按时来到校园巡查。
今年春节恰逢藏历新年,藏族女生普拉姆过得很开心。除夕夜,她和两名同学在夏警官家里吃团年饭,尝鱼丸、吃鳜鱼、喝鸡汤,倍感温暖。正月初一,夏清良又特意来到学校,为留校学生送上新年祝福和压岁红包,和他们拉家常、手拉手跳锅庄舞。民大学子和“警察爸爸”夏清良一起过春节,已持续了17年。
守卫校园平安的“夏门神”编辑本段
1961年出生的夏清良,2001年开始担任中南民族大学责任区民警。在校园里,从宿舍楼到办公楼,随处都可以看到夏清良的警民联系卡,他就像“门神”一样,守护着全校师生的安宁。
“同学们喊我‘夏门神’,我就要尽最大能力守护每一个学生。”夏清良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近3万人的中南民族大学,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维护校园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促进民族团结、责任大、任务重。夏清良创新建立派出所、学校保卫处、辅导员三级联管责任制,摸索出一套调解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矛盾的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民族习惯、相互包容、和睦共处。17年来,他的责任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每年他都要给新生讲授安全教育课,收集整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网络诈骗、校园盗窃、人身安全等,深入分析案情,精心设计“课件”。每一次安全教育课,都能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夏清良手机微信中的好友绝大多数都是学生。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刘晓说,夏警官是校园唯一的责任区民警,把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他是民大师生的良师益友,是党员同志学习的标杆,是干部队伍的模范。”这是师生们对他的评价。
关爱困难学生的“夏爸爸”编辑本段
壮族女生黄素珍来自广西,自幼父母离异,与爷爷相依为命,依靠救助金和奖学金读到大学。一进校门,暑期打工攒下的3000元生活费就被骗了。夏清良得知后,拿出3000元交给她。4年来,夏清良每个月给她500元生活费,隔三岔五带她回家吃顿家常饭。“原来有爸爸是这种感觉。”从大二起,黄素珍管夏清良叫“夏爸爸”。再过几个月,黄素珍就要毕业了。去年,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众多,黄素珍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她决定留下来。“夏爸爸”最近在辖区走访,为她打听与她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和岗位。
对已经毕业的苗族学生王涛来说,“夏爸爸”他已经喊了10年。
2008年冬天,夏清良第一次见到王涛时,他衣着单薄,连毛衣都没穿。夏清良马上给他送去保暖内衣和羽绒服,他每月拿出200元给王涛当生活费。王涛的母亲去世时,夏清良又出钱帮着料理后事。毕业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王涛买了礼品,专程赶回武汉看望“夏爸爸”。那天,在火车站看到这个瘦高的小伙子向他走来时,夏清良回忆:“自己的鼻子一阵发酸”。
“他资助学生,回家会如实‘报账’。每次几百上千地拿出去,我心里多少有点心疼。”其实,夏清良家里并不富裕,妻子唐祝英35岁就病休在家。女儿读大学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300元。“当我们亲眼看到他资助的这些贫困孩子,也被触动了。”妻子和女儿从开始的不理解也慢慢转为支持他。
17年来,夏清良从并不高的工资中累计拿出10余万元,先后帮扶资助26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
被师生挽留的“夏老师”编辑本段
在中南民族大学,很少有不认识夏清良的老师和学生。师生手机里都存着他的手机号,有时深夜,学生遇到思想疙瘩解不开,还给他打电话,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喊他“夏老师”。夏清良来电必接,有警必出。
去年寒假的一天凌晨,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一个小伙子称学校一名女生和他网上聊天时说要寻短见。报警人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蒙古族,姓名只知道大概发音。夏清良连夜和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查询学籍信息,找到了这名女生,并拨通了她家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当母亲推开女儿的房门,发现孩子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已经昏迷不醒,所幸发现及时,经抢救女生脱离了生命危险。
“大冬天他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就急匆匆往学校赶”,妻子起初很不理解,“可能刑侦队长也不像他这样没日没夜的。”时间久了,唐祝英也深深体会到他那份强烈的责任心。
2016年,考虑到夏清良已经55岁了,分局准备把他调至任务相对轻松的辖区。还没办手续,得知消息的师生,在校园网发帖挽留他,校领导亲自登门请他留下来。“看着一批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不走岔路顺利走入社会,我最有成就感。”面对师生们的挽留,夏清良决定继续留在校园守护。“我也舍不得,愿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