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刻意缺席谢婚宴 公开向慈禧太后发出挑战
1889年3月6日,天空晴朗,午后有风。黄历上说,这是个好日子。
清朝皇室决定在这天办个喜庆的饭局——光绪皇帝的谢婚宴。几天前,他刚刚办完婚礼,册立了皇后。按礼制,皇室得答谢一下皇后的娘家人和王公大臣。
饭局很隆重,菜品很华丽。大中午的,“国丈”桂祥带着一大班子亲戚,在太和殿等了很久,早就饿了。可等来等去,皇帝就是不来。气氛开始不对了,新郎官不来,这饭还怎么吃?谁谢他们啊?谁稀罕他们啊?好不容易听到殿外有急匆匆的脚步声,大家振作了一些。结果,进来的是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
翁同龢也愣住了,他今天有公务耽搁了时间,本以为迟到了会罚酒,所以匆匆往太和殿赶,没想到一进来,看到的是这种局面。皇后亲属愤怒地走掉了,文武官员尴尬地走掉了。翁同龢询问值事太监:“皇帝怎么了?”太监说,皇帝早上呕吐,头晕目眩,只好临时取消。
这话骗骗别人就算了,作为朝夕相处的帝师,翁同龢自然不相信。看着这场饭局豪华开场,却草草收场,翁同龢生出不祥的预感:难道皇帝是在表达对慈禧太后包办婚姻的不满?
果然,光绪皇帝随后下令将婚宴上的果脯赏给王公大臣,算是圆场。但就是没赏给太后的人马。翁同龢察觉到,这场刻意缺席的谢婚宴预示着一场权力斗争的到来。
皇帝的“大婚典礼”是清宫里的头等大事。整个清朝,在紫禁城里举行“大婚典礼”的,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4位皇帝。这次大婚,慈禧太后可谓用心良苦,提前一年半开始准备,任命醇亲王奕譞全面负责,谕令户部“先行筹划银200万两,并外有预捐200万两,备专办物件”。最后,“大婚典礼”共花费至少600万两。奕譞等为了照顾慈禧的面子,不惜截留发往山东、河南的赈灾银两。
按照清朝的惯例,“大婚典礼”过后,皇帝就要亲政了。但慈禧不这么想。她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没有留下子嗣,她把4岁的光绪抱进皇宫,继续垂帘听政。若从1861年她的丈夫咸丰皇帝死亡算起,到光绪大婚时,她在清朝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已经坐了28年。她舍不得放权。
所以,慈禧给光绪找的是“管事婆”。1887年冬天,她故作开明,将一柄白玉如意交到光绪手里,告诉他,5个女孩,如意交给谁,谁就是皇后。光绪连忙推脱:“母后,此等大事,还请您做主,子臣不能自主决定。”慈禧假装客气,让光绪自己选。光绪试着把如意交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结果刚一递出去,就听到慈禧在使劲咳嗽。光绪顺着慈禧的目光看过去,哦,是她亲侄女静芬,于是他泄气地把如意扔到静芬手里。
这次,光绪称病将宴请皇后娘家人的饭局给搞砸了,是他的不满公开发作,也是他对太后权力的大胆挑战。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慈禧,虽然极其不满,但不动声色。当天,饭局尴尬结束后,翁同龢见到“西边戏未停,听戏者照旧”。
慈禧知道有些戏还得演下去。一个月后,她在光绪的陪同下前往颐和园颐养天年,摆出不管国事的姿态。不久,一个名叫屠守仁的御史揣摸慈禧不愿放权的心态,上奏恳请慈禧继续训政。慈禧大怒,将屠守仁革职,永不叙用。她这场戏还演得很足。
实际上,慈禧“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她觉得一个冲动轻率到连婚礼答谢都不参加的人,如何能做出正确决定?如何能治理江山?她加快了揽权的行动。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帝后党争的公开化,连英国人濮兰德都能察觉到:“李(鸿藻)、翁(同龢)同入军机,于是争斗愈烈,以至牵引宫廷。盖太后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当时之人,皆称‘李党’‘翁党’,其后则竟名为‘后党’‘帝党’。‘后党’又浑名‘老母班’,‘帝党’又浑名‘小孩班’。”
这场皇帝缺席的饭局,加剧了皇室家变,家变又导致国变,影响了晚清政局的走向。有人说:“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和情面。”在谢婚宴这场饭局中,光绪皇帝显然“三碗面”均未吃好,显得冲动、幼稚、任性,这直接造成他个人的悲剧,也加深了国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