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张海跃的坚守:只为让山里孩子的童年更快乐

张海跃是个有心人,希望更多的孩子留在爸妈身边,就近在村里上学,而他自己为了学生的快乐也始终坚持在山村教学

CgrZE10kXUqAfLbUAAFYhvHbrO8640.jpg

张海跃,40岁,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汝州市寄料镇二中、一中任教,2015年8月来到寄料镇南部山区董王沟村董沟小学,次年担任校长,先后被评为省优秀辅导教师、市优质课教师、优秀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质量先进个人、教学标兵、国培省培计划优秀学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目录

接力从镇里来到山村小学编辑本段

张海跃是一个有梦的人,向往蓝天、向往蓝色的大海,因此,在美篇上建立了一个“海天蓝梦之蓝”公众号。2016年6月17日,张海跃在“海天蓝梦之蓝”讲述了他的前任闫庆国校长的故事:2011年5月,闫庆国在工作中突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癌,出院后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但第二天,伤口未愈的闫庆国毅然回到讲台为学生上课、批改作业。老校长闫庆国勤恳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张海跃,也成为张海跃坚守山村小学的动力,“闫庆国1983年任汝州市寄料镇董王沟村董沟小学校长,微驼的背,扛起的是学子走出大山的路”。

2016年4月,张海跃接过闫庆国肩上的担子,担任了董沟小学校长。这一年,张海跃36岁,已调来董沟小学8个月。

张海跃刚来董沟小学时,全校仅有一二三年级10名学生,下雨天,学生在教室里上课,雨水打进来落在水泥地上会形成积水。“既然来了,就要通过努力,让它发生点变化”。当年,张海跃抓住政策扶持跑项目,通过镇中心校联系当时的汝州市教育局,先后申请到两个项目改善校园环境。低矮的瓦房翻新成了崭新的平房,漏雨的教室顶上架起了一层彩钢瓦,铺设了地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校园环境的改善,办学条件的提高,学生人数从10人增长至26人。凌晨是董沟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前跟着在广东佛山办厂的爸妈生活,去年回到董沟小学上学。凌晨的母亲牛女士说:“去年孩子们在班级的家长群里进行拼音比赛,明显能感觉到孩子们的进步,再加上家里的老人说,学校老师对孩子们非常用心,我们就放心了。”

6月14日,临近期末考试,董沟小学3位老师带着三个年级的孩子们复习功课。张海跃走进教室提醒老师们:“往后天气越来越热,空调该开了。”董沟小学一二三年级3个班,每个班里都安装了空调,而老师办公室用的是电扇。

聚力让山里孩子的童年更快乐编辑本段

张海跃是个有心人,希望更多的孩子留在爸妈身边,就近在村里上学。

董沟小学办公室南面墙上有一张招生启事,启事上详细说明了《您的孩子在寄料镇董沟小学就读的七大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成绩优秀家庭特别困难的,可以享受郑州导航教育的爱心资助。”这个爱心资助来源于张海跃的多方联系和争取。

2016年上半年,张海跃从寄料镇中心校得到消息:郑州导航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寄料镇选择一个学校进行长期资助。回到学校,张海跃和时任校长闫庆国,同事闫武超、田红敏商量,一定要为孩子们争取这次机会。郑州导航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陈鸿宾看了董沟小学递交的资料后,决定到该校困难学生家中看看。

现在已经读三年级的高钰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父母婚变和妈妈在外公、外婆家生活,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残疾补贴家庭、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对象。陈鸿宾第一次走进高钰荃家中,便被懂事的高钰荃及其家庭情况感动,遂选择了董沟小学作为机构的长期资助对象。

郑州导航教育培训机构为董沟小学添置了空调,更换了学生课桌椅。为了信守约定,陈鸿宾每年4次来看望学生们,每次来都带着米面油,书包、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用品,还给困难学生发红包,雪天路滑也未停止脚步,有时,还会带着培训机构的孩子们一起到董沟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给山区孩子的童年,带来了一抹亮色。

如今,高钰荃就要升入四年级离开董沟小学了,其母亲李银玲提起这事儿,禁不住有些伤感,难过得又要掉泪。

牵挂你是我一生的守护编辑本段

董沟小学有三名老师和一位代课教师,张海跃既是校长、老师,还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厨”。这位“大厨”是2015年11月份走马上任的。

那年岁末,汝州市启动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张海跃在教课的同时又给自己揽了一份工作,给孩子们做午饭。

回忆过往,张海跃说:“以前在家里就很少做饭,那次也是第一次给这么多人做饭。”但这个第一次,让张海跃印象深刻,一个一年级学生竟然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烩面,外加一个半馒头,“没想到这孩子吃了那么多,问他吃多少了,他说两碗(饭)一个半馒头,当时真怕孩子吃撑了,但也想着,孩子喜欢吃就给孩子吃吧”。

在山村小学的这几年,张海跃看得多,感触也多。2016年11月22日,张海跃在他“海天蓝梦之蓝”中记录了漫天大雪中步行8公里回家的所见所想。那是2016年的第一场大雪,张海跃本想着把最后一节课上完再回家,没想到雪越下越大,放学时,厚厚的积雪铺满了回家的路。想到第二天要给孩子们买菜,张海跃决定下班后步行回镇里的家。

途中,十几个背着书包、撑着伞,在暮色中沿着蜿蜒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的山里娃进入了张海跃的日记,“他们没有公交可坐,没有家长接送,只有风雪相伴,只有同学陪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就是山区走读的孩子”。再后来,夜幕更加凝重之时,又碰上三三两两的人群。闲谈中得知,他们是从镇上一家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家长。这些人当中看着年龄有五十多岁的,有六七十岁的,大都弯着腰,有爷爷、奶奶,有外公、外婆,单单少了爸爸和妈妈。老人们弓着的背上驮着亲爱的小孙孙、孙女,外孙或外孙女,乘着夜色,迎着风雪,喘着粗气,爬坡、赶路……

看着这一幕幕,张海跃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董王沟村地处汝州市南部山区,有10个自然村1300多人,大多数中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儿童居多。张海跃说:“我们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平常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一个充满回忆的童年。”今年6月6日端午节前一天,张海跃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包粽子,每个孩子分到了4个粽子2个鸡蛋。当天,汝州市群众艺术馆省“阳光工程”注册志愿者申小凤和同事潘自立,也如约来到董沟小学看望孩子们,走访了贫困学生于如意、闫峻瑜、闫如月、高钰荃家。

这四个孩子也是张海跃最为牵挂的,在当日的“海天蓝梦之蓝”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张海跃呼吁“希望爱心人士关注并帮助他们”。同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董沟小学采访,6月13日,大河报AⅠ·28版、大河客户端以《4个农村娃娃需要帮助,你愿意伸出援手吗?》为题刊发了报道,引起了河南省福兴儿童公益基金会等单位和爱心人士的关注。7月3日,张海跃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河南省福兴儿童公益基金会已联系他,并传来了“一对一”爱心帮助电子申请表。

“我希望学校条件可以再改善一下,能吸引村里更多的孩子转回来上学。”张海跃念念不忘的孩子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校长兼“大厨”自己还有两个孩子,大的不到15岁、小的才3岁,跟着在镇上一所小学工作的妈妈,过着与爸爸聚少离多的生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青藏线上修车师:一个月要修300辆卡车    下一篇 10年绘制一幅辖区牧户草场分布图 “草原摩托警”成了牧区“活地图”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