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朱早孙:“攀岩”的钢筋混凝土人生 不断刷新建筑高度

择一业而终一生,让平凡拥有梦想的温度。110米,244米,369米……23年,他不断挑战建筑新高度,刷新自己的攀高记录,用实际行动诠释“铁军”精神,他就是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早孙。

择一业而终一生,让平凡拥有梦想的温度。110米,244米,369米……23年,他不断挑战建筑新高度,刷新自己的攀高记录,用实际行动诠释“铁军”精神,他就是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早孙。

目录

结缘超高层 漫步云端编辑本段

“很幸运,大学毕业后,我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超高层建筑,”1995年,朱早孙被分到广东省沙头角海都花园项目当见习工长,“当时我完全不懂啥叫超高层,只知道不管怎么样,都要认真把工作做好!” 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初出茅庐的朱早孙对未来信心满满。

刚步入工作岗位,朱早孙没有现场施工经验,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了解现场施工情况,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最初几年里,朱早孙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现场施工经验。凭借勤奋的态度和出色的成绩,他成功调入当时被誉为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行走在云端的团队”——第二项目部,并在腾讯滨海大厦任项目经理。这个项目建设难度高,且引入了众多新技术,朱早孙就在项目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鼓励员工进行“头脑风暴”,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2014年8月,该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这时,一个问题困扰着项目团队,由于核心筒部分部位因安装动臂塔吊和爬模机位,未能同步施工,且多位于高空临边位置,现有防护平台无法作用于这些后施结构施工。面对这一情况,朱早孙鼓励工作室成员们:“既然没有现成的技术,那就自己搞研发,搞一个符合我们现场实际情况的防护平台。”

就这样,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边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一边查阅国内外相关施工技术资料,测量后施结构尺寸大小,设计方案图纸,与技术攻关小组讨论分析方案可行性。经过无数次的分析论证后,项目部最终研发了“建筑物核心筒液压智能爬升防护平台”技术,既解决了防护平台在异形结构的升降运动,又可以循环周转使用,节约项目成本。

薪火相传 打造人才“孵化器”编辑本段

“青年是项目部的未来,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这是朱早孙始终坚持的管理理念。他鼓励青年员工自觉学习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并将自己在超高层项目的施工经验传授给青年员工,提升他们的现场建设管理能力。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将有责任心的青年员工安排在关键岗位,给他们压担子,尽快让其成长、成才。

作为项目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朱早孙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活动,如带领青年员工现场实际指导施工工艺、邀请BIM技术专家现场培训、组织青年员工考察学习模范工地等,先后培养出多位青年骨干。

23年来,朱早孙在刷新建筑高度的同时,用心诠释着自己的“钢筋混凝土”人生。他常说:“超高层项目的挑战没有止境的,高度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进步,抱着敬畏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迎接美好的未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28年他徒步40多万公里,日投递邮件25公斤以上    下一篇 他救起了23条生命,也点亮了自己的人生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