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女军医张笋:身患绝症仍坚持在临床一线出诊

多年来,张笋践行白求恩精神,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强乐观,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

360??20200508165517743.jpg

“敬爱的党组织:从去年患病至今,中央、国家卫计委、总政、总后、北京军区、河北省,各级首长给了我太多的关怀和鼓励,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是部队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能从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人民军医,离不开党的教育培养……入伍17个年头了,回头想一想,自己做的工作太少,却得到了这么多的关心,心中十分惭愧。现在,我躺在病床上,暂时不能再为病人服务了……我考虑再三,也和家人商量了,万一哪天我走了,就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给需要的人。”

这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笋,近日写给党组织的一段文字。

签名处,一枚鲜红的手印,见证了这位41岁女军医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多年来,张笋践行白求恩精神,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强乐观,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

目录

“能多诊治一位患者,就多诊治一位”编辑本段

2012年6月24日,正在查房的张笋突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话。这让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和研究的她感觉情况不妙。随后的诊断结果更令人难以接受——脑部胶质瘤,Ⅲ-Ⅳ级!这是恶性度最高的肿瘤,也是最难切除的肿瘤,在世界医学界有“癌后”之称。

张笋悄悄把诊断书装在兜里,像往常一样忙着查房、出诊,丝毫看不出异样。“自己随时有倒下的可能,趁着现在还不太严重,能多诊治一位患者,就多诊治一位。”张笋这样对自己说。

2013年2月,张笋脑部肿瘤迅速长大,医院领导“逼”着她上了手术台。而直到手术前一天,她还抓紧点滴时间为患者看病,向同事一一交代正在分管的23个病人。

手术后第八天,张笋偷偷到科里转了一圈,挨个查看自己的病人。化疗还未结束,她又回到临床一线。

张笋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同事和患者。一位和她年龄差不多大的患者被诊断为癌症后,大哭大闹,情绪失控。张笋劝她:“我脑部也长了恶性肿瘤,比你的更严重。过度伤心只能加速病情恶化,勇敢地面对、快乐地生活,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坚强。”听完这番话,患者先是震惊,随后不由得向张笋竖起了大拇指。

7月17日,还在化疗的张笋拿出1.1万元交给党组织。这笔特殊党费,分别捐给了贫困学子张婉宁、王佳康以及3位家境困难的患者。张笋说,她要“回报社会,回报组织,回报患者的厚爱”。

11月29日,张笋照常上班查房。下午病例讨论结束后,与爱人去探望在省优抚医院住院的父亲,回来路上还为心爱的女儿买了一件毛衣。不料,20时30分,她突发癫痫,持续近1个小时,甚至一度没有了呼吸。当她在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的怀里回过神来时,只轻轻说了一句:“我没事儿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患者以生命相托,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编辑本段

得知张笋的病情,国家卫计委的领导专程从北京赶来了,军区和联勤部首长赶来了,各路顶尖的医疗专家赶来了……当然,更多的还是病人和家属。

一名普通军医,为何让各级领导如此关注?又为何让这么多的群众为她牵肠挂肚?

医院政委倪剑飞说:“从医17年,张笋没有怠慢过一名患者,没有收过一次红包,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她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泛赞誉和敬重。”

“病人虽有贫富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张笋的心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而和生命一样珍贵的是医生的职业操守。因此,无论城市白领、企业老板还是山沟里来的农民,也无论将军还是士兵,她都一视同仁,当作亲人一样看待。

2012年12月的一天,张笋刚要下班,120急救送来一位满身污垢的流浪老人,说话含糊不清,初诊为偏瘫。有人建议送救助站,张笋拦下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岂能一推了之?”她不仅掏出1000元垫付了住院押金,而且尽心尽力地看护照料老人。像这样萍水相逢的患者,张笋不知帮助过多少,她用亲和的笑脸,温暖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心。

神经内科的病症大部分是老年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定期检查。每次接诊,张笋都主动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定期电话回访,询问病情症状,提醒注意事项。她常说:“患者以生命相托,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张笋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像一个咨询热线,架起了一座随时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张笋的爱人马克强说,“知道她白天工作忙,大多数患者都是晚上联系,有时凌晨还打电话咨询。”不管什么时候,电话这头的她总是耐心回答,从不嫌麻烦。

一位偏瘫患者,晚上经常失眠,睡不着时就给张笋打电话倾诉。整整8年,张笋不知道接了她多少次电话,从个人身体到家庭生活,常常一说就是半个多小时,但张笋从未主动挂断过电话。连张笋的女儿都说:“妈妈脾气真好。”

今年2月的一天凌晨,57岁的市民周田安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他的老伴第一反应就是给张笋打电话咨询。“没想到张主任很快就接电话了,耐心地给我们分析原因,指导用药,还安慰了我们一番。”向记者说起这些,周田安的老伴眼里不住地泛出泪花,“那时我们不知道,对脑部肿瘤患者来说,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休息……”

神经内科出现疑难杂症的几率多,对一些疾病,既查不清机理原因,又找不到病例文献依据,只能采取探索性治疗。这既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

患者杜先生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已有5年。张笋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干细胞属“多能”细胞,可通过其自动归巢功能到达病变部位,从而促进局部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对改善肢体功能效果明显。张笋决定运用干细胞移植这一新技术为杜先生治疗。经过5次移植,奇迹出现了,患者病情出现明显好转。这是河北省首例成功运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

近年来,张笋结合临床实践,先后围绕“破伤风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腺苷与激素酶在癫痫中的作用”等10多项疑难杂症进行探索研究,用高超医术为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她还先后两次应邀赴美国参加世界神经科学大会并作主题发言。

张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她的病情让人们无法接受,时刻牵动患者及家属的心。他们有的想方设法找来偏方,帮助张笋康复;有的送来书籍,希望给张笋带来精神力量;更多的是发来祝福的短信,打来问候的电话。

肌无力患者郭希凤专门在家为张笋包了饺子。平时省吃俭用的她,怕坐公交车时间长饺子凉了,特意打了一回出租车送到医院。“只要张笋活着,就可以救更多的病人。”说到这里,她伤心地哭了。

患者王冬菊的老伴,一路挤汽车、赶火车、打出租车,连续奔波5个小时赶到医院。他说:“我恨不得花钱在报纸上登广告,让老百姓都知道,张笋是一位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

医院院长吴广礼说:“张笋是在白求恩精神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人、青年专家,她身上处处有白求恩的影子,不愧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楷模。”

“我们付出再多都值得”编辑本段

2006年,医院受命组建中国第5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名单里没有张笋。“建功沙场是军人最大的光荣。”她连夜写下请战书,几次三番找到院领导,最终如愿。

在利比里亚,中国军医每天都在经受着生死考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疟疾,令人闻之色变的结核、登革热、重症肝病……国内很少见的多种烈性传染病,成了她们接诊的常见病和主治病种。有一天,她们接诊5位病人,经抽血化验有4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一位埃塞俄比亚军官患上带状疱疹,来就诊时,破溃疱疹分泌物布满前胸、后背,散发出刺鼻的恶臭,连其战友都不愿靠近他。张笋没有嫌弃他,而是满面笑容地为他制订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进一步检查,医疗队发现这名患者还患有艾滋病。年轻的护士第一次零距离面对艾滋病患者,惊恐得不敢操作。

“既然走上战场,就要不怕牺牲。只要抽血时多加小心,是能够避免感染的。”张笋边说边示范,为大家鼓劲壮胆。

进行维和的8个月里,张笋和战友们共接诊病人8400多人次,诊治的1000余名恶性传染病患者无一死亡,医疗队成员也无一人感染。

在张笋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维和医疗队声名鹊起。联利团总司令奥比阿克将军在一次视察时动情地说:“中国医疗队对工作高度负责,我为能与中国军医共事感到自豪!”

一年半之后,张笋再次为国出征,参加中国和加蓬共和国组织的“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梅甘博是4个医疗点之一。那里刚刚暴发过3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这种病被称为“传染病之王”,死亡率超过90%。张笋和同事们没有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他们忘我地投入到诊疗工作中,共接诊1.8万多人次,成功实施手术300多例。

当医疗队撤离时,当地村民依依不舍地欢送,高呼:“中国,伟大!中国军人,真正的朋友!”

此刻,张笋和同事们相视一笑。她说:“能让更多非洲人民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伟大的国家叫中国,我们付出再多都值得!”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蒋荣猛:工作节奏以分钟计算 重症救治特别依靠团队合作    下一篇 两代“村官”“守土”记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