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驻村扶贫好书记刘昌法:要与农民群众建立亲人般的感情

刘昌法是淄博市派驻贫困村的扶贫干部,他居住在一个设备简陋的房子里,一张床、一个桌子、一台电脑以及一些简易的做饭工具,而食材全靠从集市买。

“锅里炖着土豆和肉,待会儿就熟了,晚上给隔壁大娘和大爷送碗去。”电话那头,刘昌法用朴实的淄博话笑着说。


作为淄博市派驻贫困村的扶贫干部,刘昌法居住在一个设备简陋的房子里,一张床、一个桌子、一台电脑以及一些简易的做饭工具,而食材全靠从集市买。

刘昌法与村民交谈。(视频截图)


采访当天上午,刘昌法刚从西沙井村的隔壁村子赶集回来,“农村买东西不方便,每五天才有一个集,我去买下了一周的蔬菜和干粮,正在炖的土豆就是刚才买回来的。”

一上午,刘昌法都忙得不可开交。早晨,村里发展党员出现了些问题,村支书找他商量到9点多,之后去集上买些干粮,路上还碰到两个村民咨询他孩子上学户口问题和危房改造的事情,回村后又得张罗着给一个小型水厂办理手续……

但是,刘昌法丝毫不觉得厌倦,他常说:“在农村工作,一定要与农民群众建立起亲人般的感情,做到融入农村,融入百姓,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目录

找对路子拔穷根,贫困村变身特色旅游村编辑本段

石头墙,土坯房,破房顶……一番断壁残垣的景象。

穷,是刘昌法进入上小峰村的第一印象,“村子里晚上伸手不见五指,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一点光。”

2012年4月,刘昌法主动请缨,深入基层,成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驻村书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他驻村的中心工作。

上小峰村盛产栗子,刘昌法想带领村民搞板栗深加工,制作栗子粉、栗子罐头等,形成产业链。“但是村里加工技术不过关,而且此前有村民做过,都失败了。”刘昌法遗憾地说,只能另找路子。

考虑到上小峰村处于山东第四高峰鲁山山脚下,邻近风景区,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是游客通往景区的必经之路,刘昌法就号召村民做农家乐项目,“其实,搞农家乐是村民早已认可的想法,但是,关键是怎么做,前期资金从哪里来。”

2014年,农家乐项目有了眉目,有关部门给了村里一个“厨厕双改”财政补贴的项目,村里就借着这股政策东风,搞起了农家乐。

“刚开始时,村民并不积极,他们担心失败,担心政府补贴下不来,大都持观望态度。”刘昌法便与村两委发动党员干部带动群众,33户村民自掏腰包对自家老房老院进行改造。

“当年就见效了,办了两三个月就有了几千元的收入。”刘昌法自豪地说。2015年,农家乐项目又出现重大转机,刘昌法为村里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的100万元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资金,帮着村里成了股份制旅游公司,全村贫困户都成了这个公司的股东,每年都能分到可观的红利,让他们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在村民的观念改变了,即使政府不拨款,他们自掏腰包也要搞农家乐,现在已经有六七十户了。”

“原来我是上小峰村最穷的一户,办了农家乐后,一年差不多收入七八万。”上小峰村牛占忠说。村民牛思恩也无不感激地说:“一年的收入能赶上原来接近十年的收入。”

除了办农家乐,刘昌法还惊喜地发现村里山泉水非常好,于是号召村里开展水加工项目,为了能有充足的资金,他张罗着带领村民招商引资,最终建成一家饮用水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左右。

经过三年的努力,上小峰村由昔日的省级重点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特色旅游村,人均年收入翻倍增长。

要像走亲戚一样,多走访走访村民编辑本段

“10月21日,小雨,上午,重点走访了徐广胜母亲和焦守法母亲两位分别为85岁、88岁的高龄老人……”

“12月3日,多云转晴,近期,事多且繁乱,父亲住院,母亲生日,婶子去世……上午给婶子上‘五七’坟,没等结束就赶回村里。”

“12月27日,多云转晴,今年的一万元工作经费还未用,用于补贴60岁以上老人买煤的一万元还剩下三千五百元……”

在刘昌法的工作日记中,村子里的每一件事都被他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

“将近五年,记了十几本。”刘昌法说。

从他的驻村日记里可以看出,心在农村、情系农民,并不是一句空话。

“要像走亲戚一样,多走访走访村民,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一到上小峰村,刘昌法就到村民家里集中走访了两三个月,把上小峰村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每次走访,刘昌法必带4件东西——一支笔、一张纸、两三百块钱、一张便民服务卡,而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有一年冬天,刘昌法挂念村里老人的冬日取暖问题,就冒着小雨挨户走访老年人。“一推开栾尚云大娘家的门,我就看到大娘抄着手在外间走来走去,屋里太冷了。”刘昌法感受到,老人家里没有生炉子。

他立即联系村里务必当天给老人送去煤,“大娘当着我的面就激动地哭了起来。”刘昌法说,当天傍晚,他又返回去看老人生上了炉火,才放了心。

因为走访,刘昌法与村民的关系更近了,村民也更加信任他。村民王宝礼的媳妇不识字,买粉条时,喊他帮忙看看称准不准,价钱对不对。

“她信不过卖粉条的外村人,但却相信我这个也是外乡人的驻村干部。”刘昌法感慨,这种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老百姓对自己的高度信任。

“在上小峰,我没有买过一个鸡蛋,全是老乡们送来,只要老乡的地里有蔬菜,就缺不了我的。”刘昌法说,他为老百姓做实事,老百姓都记在心里。

2014年4月,刘昌法驻村期满,村民舍不得这位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大恩人离开。于是,他们请村里退休老教师写了一封联名挽留信,并按上43个鲜红的手印,恳请刘昌法留下来。

后来,刘昌法一待又是两年。

不想混日子,退休前办点实在事编辑本段

2015年6月,结束了上小峰村的驻村工作后,刘昌法又马不停蹄地赴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担任驻村书记。

西沙井村虽然也接近旅游景区,但是刘昌法却不建议开办农家乐,“因为交通相对便利,周围有宾馆,农家乐市场不大,搞餐饮项目反而会更好。”

刘昌法还发现,西沙井村有大片涝洼地,特别适合种植莲藕。

根据西沙井村的地理条件及市场环境,刘昌法和村委及山东省农业专家再三商讨,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建设白莲藕种植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西沙井村建了6个莲藕池,占地十几亩,“现在一个莲藕池的产量可达1200斤,村里准备再建6个。”刘昌法高兴地说。

“刘书记来了,思路也来了,我这个书记现在干得特有劲。”西沙井村支部书记魏绍德说。

虽然项目很好,但是目前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施肥跟不上,技术也不达标,再加上是村里集体管,村民不上心,管理也不科学。”刘昌法认为,应该将莲藕池承包给个人,才能更加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

49岁申请到农村工作,到现在已经快5年的时间。

“因为身体原因,机关之前把我调到了相对轻松的岗位,但是我不想混日子,希望能在退休前,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刘昌法说:“自己就是农村出身,对农村并不陌生。”

农村条件苦,还经常爬山路,可是刘昌法并不觉得辛苦,他把在山间田野的劳碌奔波当做锻炼身体,“拿着每月几千块的工资在农村工作,没有什么不容易的,老百姓才是真的难。”

上小峰村和西沙井村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对刘昌法来说,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说起这几年在农村的生活,刘昌法兴奋地说:“农村空气好,还没有雾霾,我现在的身体状况空前得好,以前经常失眠,现在每天睡得特别香。”

“最根本的是心态变好了。”刘昌法切身地感受到,农民特别朴实、简单,和他们打交道心情特别轻松。

如今,刘昌法在西沙井村的驻村期也快满了,但是他还留恋着在基层的生活:“如果有可能,还想深入一线,继续和老百姓打交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青年网2017年1月9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志愿者韩乐乐:我在火神山的日日夜夜    下一篇 首次将歼-20飞上蓝天 他还想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