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韩乐乐:我在火神山的日日夜夜
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感动的逆行者,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在医院社区、在街头巷尾提供各种服务。这些凡人善举的微光汇聚,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是志愿者》,今天(21日)推出:《我在火神山的日日夜夜》。
我叫韩乐乐,今年34岁,是一家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1月25日,武汉市物业管理协会征集志愿者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我立刻报了名。我的“请战书”写得很简单:我是退伍军人,参与过抗击“非典”,经历过抗洪,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心理素质比较强,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2月1日,我带领公司的9名同事进驻火神山医院,我们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志愿者,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那时,火神山医院周边到处都在紧张施工,大巴车无法直达,我们需要步行3公里才能抵达。一路上,大家走得飞快,因为时间紧迫,2月3日火神山医院就要投入使用,还有几十个小时,必须争分夺秒。我和队友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给火神山医院旁的疗养院做开荒消杀,这个疗养院有4栋楼,做好开荒后,医护人员可以在这里住宿和办公。
开荒工作,主要是消杀和保洁,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我们是专业做这个的。不过,跟以往工作不同的是,疗养院的房子分散、不集中,消杀范围比较大,我和队员们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有时就住在工地上。天很冷,但大家心头火热。深夜里,火神山医院的灯火闪耀,夜以继日是这里的常规节奏。
我记得,2月3日晚上11点下班,11点半接到指挥部通知,让我们连夜去病房做开荒,保证第二天8点40分病人的入住。我们赶过去,因为没有工具,就去工地上找铁片铲泡沫,拿拖把拖地。一直忙到早上5点多,外面施工把水管挖断了。停水后没法拖地,我就把大家集合起来,说先休息一下吧。不到2分钟,所有人直接躺在地上睡着了。看到这一幕,感觉大家太辛苦了,我那时甚至希望,多停一会儿水吧。但火神山的建设,每一分钟都耽误不得,大概20分钟后,管道修好了,我只能狠下心把大家叫起来继续开工。
前期的开荒结束后,我和队员们继续负责环境卫生工作,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垃圾清理。疗养院住着上千名医护人员,每餐饭后的剩菜剩饭收集,160升的垃圾桶,要装50桶左右,我们全部是用手拉。楼里没有电梯,大家就一层一层往下搬,有时候汤汤水水太重,需要三个人搬一桶。
工作时,大家总是热火朝天,而深夜收工坐在回驻地的大巴车上,大家就格外安静,靠着就睡着了。说真的,这个工作又脏又苦,但作为武汉市的一员,既然报名来一线,就没有怨言。我们的工作是做好后勤保障,让医护人员安心去救治病患,这就是我们的“战场”,只要能帮助武汉早日渡过难关,什么工作都能做,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入驻火神山半个月后,2月14日开始,我们的工作变为给火神山的1000多名患者送餐。送餐听起来是体力活,实际上做起来是个细致活。火神山医院收治的都是中重症患者,要增强身体免疫力,我们得保证他们吃好,不能让患者饿肚子,所以既要保证准点送饭,还要确保盒饭数量、种类不出错。
患者吃的不是同一种餐食,比如,有的吃流食,有的吃半流食,这个最容易弄混。每次配餐车来了之后,我就把两种都拿出来,对着灯光照一下,摇一摇,就能分辨出来,然后再用便利贴写上文字,贴在餐盒上,这样大家送餐的时候就不会再出错。
我和队员们说:“现在我们‘升级’了,医生是拿自己的专业知识救人,我们送餐是拿食物救人,是‘营养医生’,基本快跟医护人员平起平坐了。”有时就这样开开玩笑,也算是鼓励大家吧。
我和队员们已经在火神山一个多月了,近50天的日日夜夜总让我有种幻觉,好像又回到了穿迷彩服的岁月。和这些来自部队的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大家彼此熟悉,走在路上也会招手问好。每当这时,我就感觉自己不是在机械地工作,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一线,大家是朋友,是战友!
有次送餐时,听说一个医护人员在病房晕倒了,我们特别揪心,大家就挤在送餐的小窗口向里面看,期盼她没事。其实在那里根本看不到什么,但就是很莫名地想这样站着、等着、守着,默默地传递一些力量吧。
这个春天,我的战友们,你们流下的汗水和泪水,我会铭记。待到战“疫”胜利,我一定会再来护送你们凯旋,期待这一天马上到来!(记者李思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