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加油站长王文清的18年公益献血路
85元的棉袄他穿了8年,却资助180多名贫困少年;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几乎是他全部家当,却有数百张汇款单,累计捐出近50万元;23岁开始献血,18年献血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这一串数字记录下的,是一个好人20多年的行善轨迹。他,就是中石化扬州石油分公司正谊加油站站长王文清。
20多公里的献血路,他一走就是18年编辑本段
两根注满了鲜血的平行塑料管,连着不停旋转的分离机。旁边的王文清静静地躺着,正如每次献血一样。
针头拔出,扎上止血带。王文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表格,签上自己的名字,随手将200元补助连同口袋里的350元一起,放进了红十字捐助箱。
“真是好人啊!”扬州红十字会中心血站保安熊师傅对他印象深刻,“每次血站发的误工交通补贴他全捐了。”
“流出的是鲜血,延续的是生命。”王文清说。18年前,正是这样的念头,让王文清迈出了无偿献血的第一步。当年正在南京打工的王文清只有23岁。
此后,随着打工地点的变化,扬州、南京、徐州、南通、上海、太原等十几座城市的献血站都留下了王文清的热血。1994年,他进入中石化扬州石油分公司江都邓庄油库,开始固定义务献血。
从江都到扬州血站,20多公里的路程骑自行车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王文清却经常在献完400毫升鲜血之后,一个人蹬上自行车,慢慢地骑回家。
国家规定献血只能一年两次,王文清从不缺席。2006年他得知每人每月可以捐献一次血小板的消息后,又立即加入了进来,已经捐献机采成分血35次。
如果将他捐献的成分血按照标准换算成全血,截至2010年底,王文清已累计献血82800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的血液总和。
热心帮贫扶困 自己却家徒四壁编辑本段
王文清身上的这件棉袄是有故事的。
2003年春节后,王文清和同事陈宝海路过一个商店,店里的休闲装正在搞特价,只要85元钱,两人各买了一件。8年过去了,陈宝海的这件衣服早已不知去向,王文清却把它当成自己最宝贝的一件衣服,非重要场合轻易不穿。
在其他同事印象中,王文清好像总是穿着工作服。走进王文清的家中,30平方米的房子,墙上的壁纸早已斑驳脱落,一张单人钢丝床、一张双人木板床、一台旧电视,连台空调都没有,但桌上却放着一个红十字捐款箱。
打开王文清的抽屉,200元、400元、1000元、4000元……厚厚数叠的汇款单“诉说”着这个看似不修边幅的男人,心里藏着多么炽热的情感。除了宿迁和周边乡镇,王文清帮助最多的要数山西吕梁山区的贫困孩子,如今那里几所小学是他定点捐助的学校。受捐的180多名失学孩子中有21人上了大学。
连续6年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去山西吕梁等地扶贫,弟弟王文林等家人对他有很多不满。“我相信他们有一天会懂我的。”王文清说。
王文清效应带动身边人编辑本段
很多认识王文清的人说,在他的身边,你能感受到一种磁场,也有人把它称作王文清效应,一种引导人向善的影响力。
辽宁营口的货车司机高峰与王文清的相识纯属偶然。2010年的一天,拨错了手机号码的高峰无意中接通了王文清的电话,“他的声音一听就是个很热心的人,于是就慢慢聊了起来。” 高峰说。
数次接触之后,高峰也成了王文清众多粉丝中的一员,像其他粉丝一样,去年11月,他也加入到了义务献血大军。
王文清走到哪里,手里总会拎着一个红十字会印制的宣传袋,里面装着义务献血、艾滋病防治等各种宣传资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献血的好处,介绍捐资助学的好处,不怕冷遇,不怕白眼,累计组织动员4000余人次参加义务献血。在王文清的带动下,如今又有82人先后与山西吕梁山区的贫困孩子结对帮扶。
近年来,王文清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要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要么就是出现在帮扶对象的身边。
“说到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能一时看起来吃了亏,但我相信,人一辈子做善事,终有好报。”王文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