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学霸”夫妻一起出国求学,携手回国开创分子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钙信号与线粒体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等,是属于程和平的光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等,是肖瑞平的头衔。夫妻俩每天要在分子医学所进行十几个小时的科研与教学。

360??20200515202200056.jpg

早晨7点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一对夫妻不徐不疾地走了进来。“除了打扫阿姨,我跟程和平总是最早来的。”她说。

“每天一起上下班,如果天气好,偶尔还陪肖瑞平去未名湖走上半个小时。”他笑笑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钙信号与线粒体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等,是属于程和平的光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等,是肖瑞平的头衔。夫妻俩每天要在分子医学所进行十几个小时的科研与教学。

“相识30多年,学术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也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变成生活的情趣。”肖瑞平说。

目录

学科交叉让我们走到了一起编辑本段

“我们相识于1985年的一场国际会议。”肖瑞平回忆说:“我是医学背景,他学的是数学力学,我们都是那时新兴的生物力学领域的新兵,学科交叉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有很多互补的地方。”

1987年,肖瑞平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开始博士研究。一年后,她远赴美国,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心血管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同时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我是被她‘提溜’出国的。”程和平看着妻子笑道,当时他们新婚3个月,他对妻子的选择无条件支持。

初到美国时困难重重,肖瑞平白天去马里兰大学上课,晚上加班加点做实验。一个实验从准备到完成,常常需要五六个小时。“大约3年时间里,每天晚饭都是程和平在家做好给我送到实验室,风雨无阻。”肖瑞平感慨道。

携手求学,两人逐渐成为美国甚至国际学术界活跃的领军人物。肖瑞平晋升为NIH的终身高级研究员,成为改革开放后赴美华人中最早在NIH获得终身职位的女科学家,在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程和平在马里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任NIH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钙信号研究室主任,发现了细胞内钙释放的最小单位,并将之命名为“钙火花”,为研究生理和病理开拓了新方向。

在肖瑞平看来,夫妻之间最要紧的就是精神上的契合:“与其去找什么‘高富帅’,不如找一个实实在在理解你、支持你、欣赏你的人,这样才最长久。”

基础发现要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编辑本段

20年前,事业顺利、生活稳定的夫妻俩,接到了时任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才宏教授的电话:“我们有困难,再亮一次黄牌,实验室可能就要解散了!”这份沉甸甸的“邀请”,开启了夫妻俩大洋两岸来回跑的日子。

事实上,在国外的这些年,程和平“没有一天不想着回来”,但何时回、以什么方式回、相关研究必要的“气候”和“土壤”是否成熟,都是他关心的问题。虽然顾虑重重,但程和平知道,再不回去,自己最有精力的年纪就要过去了。

他的焦虑,肖瑞平感同身受,虽然已获得NIH的终身职位,她仍在2010年选择跟随丈夫一道回国开辟分子医学事业。用她的话来说,“如果不回来,他要遗憾一辈子的。”

什么是分子医学?“分子医学的内涵就是转化医学,就是把实验室里的基础发现变成社会公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应用在临床上,填补基础发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肖瑞平解释道,“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我们觉得研究应该要服务于国计民生。”

如今,分子医学研究所已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18个研究室和研究中心、3个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学科交叉型”领军人才。

这些成就在夫妻俩看来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程和平说。

目前,分子所已与南京江北新区建立合作,将由程和平和肖瑞平分别领衔,在“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和“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两大方向上深入探索。程和平主持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基础设施筹建工作也在怀柔科学城进行中,属于国家“十三五”基础科学大设施布局的10项优先启动的建设项目之一。

最大的享受就是和学生“泡”在一起编辑本段

这些年,夫妻俩带出了一拨又一拨学生,他们最大的享受就是和学生“泡”在一起。

说起学生,肖瑞平总是很动情,有两件事让她记忆犹新。一次她开完会,发现有位学生等在走廊,赶快迎上去问:“你在这多久了?”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老师,我等您两个小时了。”还有一次在实验室年终总结会上,她收到的“投诉”竟然是“太宠学生”。

“其实我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很严格,但我始终把他们作为平等的个体,作为朋友和孩子去关心、尊重。”在国外这些年,肖瑞平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但报告做得再好,台下的掌声再响,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国后,从“学者”到“师者”的身份转变,补全了她对科研意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师徒情是很珍贵、很特殊的感情。如果我能在人生观甚至灵魂的塑造上对我的学生产生一点点影响,那便是最大的回报。”

为了和学生充分交流,夫妻俩定期面对面和学生沟通近况,从课题、论文到恋爱、家庭,无所不谈。这样的见面会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但他们乐在其中。肖瑞平说:“一定要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教学就是我最重要的事情。”

目前分子所在读学生有数百人,“虽然这个所很年轻,但我们已经培养了不少人才,有些已经成了教授,比我们干得更好的也有。从科研成绩和人才培养上看,分子医学所已经处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第一方阵。”肖瑞平说。

夫妻俩既致力于培养分子医学领域的领军人才,也支持学生自由发展。程和平经常鼓励年轻人出去看看,体验多样的思维方式,“现在中国人才向世界各地辐射,正是中国科研生命力的体现。”他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读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国家需要的人才很多元,只要能为社会做贡献,做学问不是唯一的出路。

从一起出国求学,到携手回国建设一个新的学科,对学术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默契。用肖瑞平的话说,“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医生梅俊华:让患者觉得有依靠    下一篇 泪目!一起来听听九岁女儿读给战“疫”前线妈妈的诗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