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愚公”邓迎香:打开一条通往光明的隧道
汽车在黔桂交界的麻山深处盘旋,两边都是裸露的岩石,像狰狞的狼牙让人心惊。这里是滇黔桂石漠化特困区,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看到了!看到了!”忽然,远处的山腰上一个山洞赫然显现,洞口连着笔直的公路,像是贯穿贫瘠麻山的一条彩带,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麻怀隧道”,正是它给深山里的群众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而带领乡亲们打开这个隧洞的,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共产党员——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主任邓迎香。
山穷人穷只缘路不通编辑本段
贵州省罗甸县的麻怀村位于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坝子,景色宜人。翻过山岭来到这里,好似进入了桃花源。然而这里的260多户群众却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村民进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耗费两个小时后才走到一条村级公路,物资全靠人挑马驮。别说致富,汽车开进村,都是麻怀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邓迎香的娘家是个富裕村。1991年,邓迎香嫁到了麻怀。因为交通不便,刚结婚的头两年她都回不了家,为这事儿,娘家人都为她唏嘘,她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由于道路不通,输变电设备运不进来,村里不通电,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夜幕降临,邓迎香经常在漆黑的山道上徘徊,不仅为自己,更为村里的群众心急。就因为路不通,大家赶场得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活猪只能杀了才能背去卖;新鲜的蔬菜还没到集市就会蔫掉;果子熟了,车子进不来,只能烂在岩缝里。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孩子天不亮就踏上上学路,翻过陡峭的几座山,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险情。如今已在遵义师范学院上学的王太敏,回想起上小学时的情景,还有些辛酸:“那时每天上学大家手拉手翻山越岭,到了学校只想着打瞌睡,哪儿还学得进去?”令邓迎香最不堪回首的是1993年,那年5月,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因为交通不便,生病没能及时送医抢救,失去了生命。
一桩桩一件件,针扎似地刺痛着邓迎香,这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家女暗下决心:麻怀的路一定要打通!
洞通电通出了女英雄编辑本段
转机出现在1999年,这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麻怀人急了:“再也不能失去这次通电的机会了!”“没电我们村就永远挖不掉穷根!”全村男女老少都动起来了。一位村民在村子南头发现了一个40米深的自然溶洞,洞口正好对着村外。大家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挖!”
可要挖通剩下的170多米的山洞,困难比想象多得多。男人们开山放炮,女人们掏砂运砂。那时的邓迎香还不是村干部,可她凭着“要打通路,啥子都拦不住我”的拼搏劲头,硬是干出了男人的活儿。由于溶洞狭窄,邓迎香和大家跪着甚至趴着,一锹一镐地挖出砂石,再一筐一兜地肩并肩、手递手地往外运,大家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挖洞,夜以继日。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由于能干肯干,她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提起这位女英雄,没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
2001年,农历正月二十八,216米长的麻怀村通村隧洞打通了,输电设备抬进了村子,麻怀人终于用上了电,穿过洞只要走上15分钟就能到村外的大路上。可短暂的喜悦之后,大家又犯起了愁:由于洞子阴暗狭窄,人过都要低头,更别说通车了。2010年国庆节,邓迎香的大女儿出嫁,看着新娘穿着婚纱从隧洞里钻过时的狼狈情景,邓迎香心里一阵阵心痛:“这还不叫路啊,一定要让汽车开进麻怀!”
“其实有了这个隧洞我们都挺知足,可是迎香大姐不这么想,她总跟我们说要让村里人骑上摩托车,甚至开上小轿车。那几年她经常走家串户,给我们这些在外地的人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鼓励大家再加把劲,让麻怀通上真正的公路。”曾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袁瑞胜回忆说。
山通路通要靠“女愚公”编辑本段
2010年冬,经过三次村民大会和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大家终于同意跟着邓迎香一起干。会刚开完,邓迎香就找来几户人家先干起来。当时正值学校放假,邓迎香夫妇整日奔波在县城、省城为扩洞修路找资助,读初中的女儿就顶班干活。丈夫李德龙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凿洞开山的事儿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伸出一双满是伤痕和有些变形的手,让人动容。“有一天打洞时,我觉得手指好像特别疼,晚上回家在灯下一照,指甲没了。”作为工程领头人,李德龙常放炮,时间一长,原本听力不好的他,耳朵越来越不好使,现在他几乎丧失了听力。
“邓迎香为大家去找钱,女儿顶她做工;为扩洞开路,她老公的耳朵都炸聋了,指甲都没了,你说她图啥?”村民向开明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邓迎香靠着自己和家人身先士卒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全村百姓的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邓迎香的“扩洞大军”中。2011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全长216米、高5~8米、宽3.5~5米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不仅能走小汽车,就连载重卡车也进出自如。“麻怀隧道”彻底方便了世世代代“为路所困”的村民,过去两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3分钟!“麻怀隧道”不仅惠及麻怀村,田坝、甲哨等六个村组数千名群众的出行难题,一并解决。
邓迎香的事迹传出麻山,传遍全国。2013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大会上,邓迎香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10位贡献卓著的人士和组织一起荣获了“中国消除贫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