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法:愿做乡亲们下山脱贫的铺路石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马上提起董春法。20年来,他凭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艰难的意志,执着地奔走在武义创新开展的“异地搬迁,下山脱贫”道路上,与一万多户下山农家结下友情,许多山区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董”。
1943年8月出生的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曾先后担任武义县粮食局党组成员、储运股长、城建局局长、土管局局长。1993年7月,董春法从县土管局长调任县扶贫办主任。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的现实:全县23个乡镇有13个在山区,12.4万贫困人口,其中有8万人居住在深山区、高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南部贫困山区进行走访调查。三个月里,他走过212个行政村,734个自然村,总结出高山深山区农民出门、上学、婚姻、就医、用水用电、改变环境、发展经济“七大难”,并提出了山区群众搬迁下山的对策建议。
1994年5月,董春法的调研报告最终促成《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的颁布,这个办法是全省第一个,旨在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
要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农民搬迁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有所顾虑而不愿意下山的群众,为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引导贫困村民下山,董春法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10年间,他跑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尝尽千辛万苦。10年风雨扶贫路,老董的“六千精神”,终于换来5万多下山脱贫农民的灿烂笑容。
时任浙江省委领导同志指出,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
1998年,董春法退居二线。2003年8月,到了退休年龄的他放弃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服从组织安排,退职不退岗,仍留在扶贫办,为武义的扶贫事业和下山脱贫农民异地致富而奔波。
退休10年继续为下山脱贫的民众奔走操劳的老董说,把贫困村搬下山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下山农民找就业门路,搞基础设施建设,留住他们在山下安居,让他们尽快富起来……下山脱贫涉及财政、土管、建设等部门,董春法不厌其烦地为山民牵线搭桥,解决难题。
20年来,董春法以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从事着扶贫工作,他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1996年董春法被评为武义县党政机关“十佳公仆”,同年被评为金华市党政机关“十大实干家”,2001年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武义县“十大武川先锋”。2014年,被评为武义县“十名最美身边党员”。
回顾20多年的下山脱贫工作,现年73岁的董春法觉得这是一份让他自豪且高兴的事业。看到下山脱贫后的乡亲们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他说:“今后只要下山脱贫这项工作还需要我,我就一定会继续做下去,永远愿做乡亲们下山脱贫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