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一只手撑起半边天!这位独臂女干部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因车祸失去右手的她,7年前还在因为自卑不敢出门见人,7年后,她已蜕变成为村里发展领头人。张兴燚说:“虽然失去了一只手,只要活着,肯去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五根指头快速在键盘上敲打,录入贫困户信息资料,单手整理脱贫攻坚材料,上山查看扶贫产业种植地情况……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沙营镇纸厂村,34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每天就靠着一只手有条不紊地做着这些工作。

因车祸失去右手的她,7年前还在因为自卑不敢出门见人,7年后,她已蜕变成为村里发展领头人。张兴燚说:“虽然失去了一只手,只要活着,肯去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兴燚在刺梨基地查看刺梨长势。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目录

27岁遭遇人生“滑铁卢”编辑本段

张兴燚并非天生残疾,2012年以前,她在广东打拼,做过车间普工、文员、业务员、销售管理,月薪上万,结婚后有相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

一场意外事故,让她遭遇人生“滑铁卢”。

2012年冬天,27岁的张兴燚因怀孕回家乡养胎,2013年初,孩子满月不久她就遭遇车祸。

张兴燚。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张兴燚从车祸中醒来时获知,自己的右臂已被截肢。随后,曾答应过要生活一辈子的丈夫要求离婚,自己要一个人抚养刚满月的儿子。

再谈起那场车祸,张兴燚说,更多的是释怀,就当是人生的经历。

手术后的张兴燚,和丈夫办完离婚手续,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母亲每天换着法子安慰张兴燚。但手术费用掏空了家底,还欠了债,张兴燚自身营养跟不上,孩子只能吃奶粉。

从月薪过万到零收入,巨大的生活落差让张兴燚灰心丧气。“没有收入,小孩的吃喝拉撒都得用钱,当时心里满满都是绝望。” 张兴燚说。

张兴燚和母亲。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比生存压力更难克服的,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从医院回到家后,村里有淘气的小孩见到就会指着她说:你看这个人,只有一只手。

异样的眼光让张兴燚在手术后两个月里都不敢出门,因为怕父母亲伤心,她只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悄悄流泪,甚至想过一死了之。

遭遇车祸少了一只手,做手术欠了外债,出了院丈夫又一走了之,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要养,生活一度看不到希望。

然而,家人对她却不断地鼓励和关心,看着年幼的孩子,张兴燚只能慢慢克服心理障碍。

7年的时间里,张兴燚把孩子抚养长大,还恢复了从容自信,带着当地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张兴燚在纸厂村综合服务中心。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村干部将独臂女拉出绝望编辑本段

“快点走,该上班了!” 张兴燚对第一天上班的场景记忆犹新。时任纸厂村村主任刘凡武和副支书李孝华来张兴燚家送救济粮,“顺道”将张兴燚拉上车,把她带到村委会办公楼上班。

原来,发生事故之后,张兴燚因要起诉车祸肇事者,去县妇联寻求法律援助,结识了关岭县妇联副主席罗顺珍。

2014年,纸厂村村委会需要一名会使用电脑的村干部,当时在纸厂村驻村的罗顺珍考虑到张兴燚既懂电脑,又需要经济收入,也是为了帮助张兴燚摆脱车祸阴影,便向纸厂村村委会推荐张兴燚,希望村委会能让她试试这份工作。

张兴燚当时特别自卑,觉得只有一只手什么都做不了,迈不出家门去上班。

村干部们趁着送救济粮的时候,把张兴燚直接拉到办公室上班。正是这一拉,把张兴燚从心中的那道坎拽出来了。

“能有今天,我很感谢当时来我们家送救济粮的村干部们,遇到这个困境后,他们就是我的一盏灯,为我照亮了前面的路。”张兴燚说。

张兴燚闲暇时会通过绣十字绣锻炼左手。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为了锻炼手的精准度,张兴燚买了一幅长3米、宽1.6米的十字绣。“绣了差不多一个月,我提笔写字的时候,手就不抖了,不然我就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

张兴燚绣的长3米、宽1.6米的“琴棋书画”十字绣。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到村委会上班后,张兴燚又开始练习用5根手指头敲键盘打字,去的比所有人早,走的比所有人晚。

“1个多月后,我做纸质档的资料并不比别人慢,而且我还会用电脑。” 张兴燚说这话时,表情上写着满满的自信心。“我读过中专,是当时村里唯一懂电脑的人。” 张兴燚说。

在张兴燚的努力下,纸厂村最终甩掉了村级数据信息录入工作后进的“帽子”。

张兴燚在办公室录入资料。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村里的干部慢慢也开始向张兴燚请教电脑办公技巧,她成了村里的“电脑使用培训师”。

“当时村委会差一个懂电脑的人,就让张兴燚来试试,她在这份工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纸厂村脱贫攻坚指挥长熊国营说起张兴燚,语气中透着赞扬。“她并没有因为失去一只手,就失去了生存能力,说句实话,她干的很多工作,很多四肢健全的人干的工作效率差她差得远。”

张兴燚在纸厂村走访贫困户。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编辑本段

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编辑本段

哪家有什么困难,张兴燚都详细记录在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上,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夏天晒、冬天冻,每天来来回回至少要走4公里。什么时间去领养老金,该领多少,想去哪里上班,工资多少,小孩又不想读书了......慢慢地,村民家里有了问题,都会直接给张兴燚打电话。

村民秦国仁每次看到张兴燚外出走访,都会远远地和她打招呼。“小张辛苦了,快进来坐。”

秦国仁说,“小张厉害得很,帮我们解决了好多困难。”

张兴燚走访村民。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张兴燚这些年做的工作,村里人有目共睹,村民霍燕春说:“张主任做的工作,我们是没的话说的。”

从给村干部培训到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到学技术发展产业,再到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张兴燚都参与其中,带着大家越过越好。

2016年,纸厂村干部换届时,张兴燚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大家相信张兴燚,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纸厂村脱贫攻坚指挥长熊国营说。

张兴燚走访村民。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2017年,当地镇政府号召干部群众积极入股村级合作社参与发展。在大家都心存疑虑时,张兴燚主动去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

5万元对于那时的张兴燚来说,是一笔“巨款”,但张兴燚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兴燚只有一只手,天天起早贪黑到处学技术,跑产业,村里哪家有点事,都要给她打电话。谁还好意思偷懒?”纸厂村脱贫攻坚指挥长熊国营说。

有了扶贫资金和入股资金,纸厂村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了1200亩贵龙五号刺梨,以村级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

“我在外省工作了十来年,知道要发展一个产业,技术、管理都特别重要,光有资金是做不好的,所以刚开始做产业,我们就去学技术、学管理,教大家新型种植方式。”

村里决定种植发展刺梨后,张兴燚有空就上山查看种植情况,只有一只左手的她常常因走路不平衡而摔跤。

上山次数越来越多,张兴燚也就慢慢习惯了走山路,再也没摔过跤。“现在一般的人上山,走不赢我。” 张兴燚说。

白天看产业,晚上回到家还要看网络视频自学种植技术,边学边做,刺梨产业落地以后,为了提高刺梨的存活率,张兴燚主动到别村取经,学到了铺盖薄膜种植的技术,提高纸厂村刺梨存活率到90%以上。

张兴燚查看养鱼基地。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2020年,山上种的刺梨已经陆续挂果,张兴燚又带领村民新发展了养鱼产业。

2019年,曾是深度贫困村的纸厂村实现贫困村出列,纸厂村农户获得土地分红60余万元,劳动收益1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5万余元,贫困发生率从49.8%降到1.59%。

张兴燚在纸厂村综合服务中心。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2020年6月底,纸厂村剩余的贫困户可以确保全部脱贫。张兴燚说,接下来还要把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增收不返贫,“这就是我的一个小目标。”

当爹又当妈编辑本段

一只手把儿子拉扯长大编辑本段

一只手喂奶

一只手换尿片

一只手背着孩子去买菜

……

离婚之后,张兴燚当爹又当妈,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顶着经济压力,张兴燚咬牙在县城租了房,方便儿子在县城的学校读书。

张兴燚辅导儿子写作业。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张兴燚要在村里工作,便请母亲帮忙在县城照顾儿子,自己在县城和村里两头跑。有一次送儿子去上学,张兴燚想帮儿子拿下书包,却被儿子拒绝了,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听到儿子懂事的回答,张兴燚感到既欣慰又歉疚。

当上村副主任后,张兴燚顾得了全村上下,却对自己的小家,特别是儿子心有愧疚。“儿子本来就缺少父爱,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可我也没能给他更多的陪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厉害!这个手艺人把小葫芦画出大产业    下一篇 他是中国铁路电气化的奠基人,亲自刻蜡板印刷自编教材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