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这个手艺人把小葫芦画出大产业
李德华的葫芦会“说话”,不少人谈到这位残疾人艺术家时,总忍不住夸赞。
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岔白社区一栋民房里“装着”李德华的“葫芦烙画”工艺品生产基地。展示区的陈列架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葫芦,最小的仅有拇指般大小。
只见弧形的葫芦壁上,“绘画”出花鸟鱼虫、人物肖像、山川河流等各种图案,线条精细、明暗得当,栩栩如生。
一旁的创作区域,近30人正以电烙铁为“画笔”,以葫芦壁为“纸”,依循着事先在葫芦表面勾画的墨线“作画”,让原本无生命的干葫芦又“活”起来了。他们大多数是残疾人。
看着跟自己学习的残疾人朋友进步很大,一旁的李德华倍感欣慰。“从2017年创建这个葫芦工艺品生产基地至今,我培训了上百人次残疾人,其中21人固定成为基地员工。”李德华说,自己多年的心愿就是想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今年45岁的李德华幼年因伤致残,一路成长让他感触颇深。“因腿脚不方便,以前读书找工作吃了不少苦,特别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李德华说,有一技之长不仅让残疾人朋友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虽然行走不便,但李德华始终为了梦想“奔跑”。1991年,一向对美术感兴趣的他考上了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展技能。如今他在贵阳开办起广告公司,也成为贵州民间工艺美术圈知名的“艺术家”。
对于李德华而言,多年经营广告公司足以让他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他不满足。10多年来,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心愿始终扎根于内心。
2017年,李德华回到黔西老家,将老房子改造后打造成为“葫芦烙画”工艺品生产基地。他在当地还承包200亩土地栽种葫芦,逐渐形成了集葫芦栽种、采收、精加工等为一体的“葫芦烙画”工艺品加工生产线。目前,该基地已投资近400万元。
“来学习的很多残疾人家里都比较贫困,学历也比较低,也没技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李德华说,教他们手艺,既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今年30多岁的杨加云是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名贫困残疾人。从去年7月份学习“葫芦烙画”以来改变很大。“他因腿残疾多年闲在家里,性格比较散漫、孤僻。”李德华说,通过学习培训,整个人气质变化比较大,自主学习的动力比较足,也开朗很多。
目前,在李德华基地工作的多数残疾人平均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收入。多年经营,李德华的“葫芦烙画”不仅在国内旅游市场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还远销东南亚地区、加拿大等。他有的作品还能卖到10多万元,是不少人眼中的“宝葫芦”。
在李德华看来,“葫芦烙画”是一门手工艺技术,也是一个锤炼“心性”的过程。葫芦大小不等,葫芦壁厚薄不一,在弧形的表面“作画”全靠调节电烙铁温度高低“勾勒”线条,稍有不慎就会烫糊,要耐心细致,才能把握好画面的明暗。
“自己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基地、设备等建设都得到了县残联等帮扶。”李德华说,现在条件好,也要为更多残疾人服务,帮助他们。接下来,他计划不断完善基地建设,为居住偏远的残疾人在基地提供住宿,争取将基地员工增加到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