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凡人英雄在武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他们本是很平凡的一群人,走在街上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样的志愿者一上抗疫战场,就成了勇士,成为英雄!

征集“在线问诊”医生时

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应声而起

紧急接收转运捐赠物资

他们手磨起泡崩开血口不言苦累

方舱医院需要掏粪

他们不怕脏臭

救治危重感染患者

他们病情刚好转就去献血

医护人员头发长了

他们就去义务理发

……

广大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武汉抗疫之所以称为“人民战争”!

他们本是很平凡的一群人,走在街上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样的志愿者一上抗疫战场,就成了勇士,成为英雄!


目录

宋忠桥:我要让他们漂漂亮亮地回家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55岁的宋忠桥,家居武汉蔡甸,身患小儿麻痹症。从大年三十那天起,他就在各个省市援汉医疗队驻地间奔走。至4月12日,他已为援汉医护人员义务理发2000余人次。

一把平剪、一把牙剪、一把梳子,再加上一个口罩,是宋忠桥剪发的全套装备。他在平时用的喷水壶里灌上酒精用来消毒,也经常更换新围布。

一天站五六个小时,对于要依靠拐杖走路的宋忠桥来说未免吃力,但宋忠桥选择咬牙坚持。

踏入美发行业20余年,宋忠桥是5家理发店的老板。在疫情严峻时,宋忠桥和许多同行一样闭店歇业了。

在网上看到医护人员为工作剪掉长发的新闻后,宋忠桥坐不住了。大年三十,他在网上留下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当天下午就接到了第一个电话。

2月24日是宋忠桥最忙的一天。他和徒弟为辽宁、河南、北京三支援汉医护人员义务理发161人次,午餐都没时间吃。

记者手记:可贵的尽己所能发一分光编辑本段

宋忠桥依靠拐杖走路,记者采访期间,总是看到他乐呵呵地,剪完,还会问一句,“满不满意?不满意我就再修一下”,质朴善良。

像宋忠桥一样的志愿者,在武汉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尽己所能,默默地为一线医护人员做好后勤保障。

担心一线医护人员没饭吃,盘龙城90后餐饮店老板娘邱贝文发动全家,驱车20公里为医护人员送餐;担心一线医护人员没地方住,武汉酒店业人士自发组织“武汉医护酒店支援群”……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与一线医护人员同行,一个个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在贡献光和热。


张泉:蓝天救援队是民间组织,但危难之时大家都是勇士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4月8日,武汉蓝天救援队队长张泉发了条朋友圈,“组队核酸检查,算是对这段时间工作的一次总结”。13日,拿到检测结果,全员健康,张泉无比欣慰。

1月20日,刚参加完救援任务的张泉从外地回汉,得知疫情紧急,他决定要为抗疫做些什么。

1月24日,张泉联系了一家空置的仓库,他带队和前来支援的周边7支蓝天救援队开展修缮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没睡到一个小时,他又接到任务,带领队员赶往武汉西转运回一批从泰国发来的医疗物资。

1月26日,蓝天救援队总队通知张泉,仓库被确定为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应急仓库投入使用。接收、登记、分发、转运、消杀……随后的日子里,张泉和队友们夜以继日。

随着抗疫形势向好,张泉和武汉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又投入到了另一项工作——对社区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杀。

“我们是武汉本地队伍,对武汉市比较了解,所以我们从2月底转入消杀工作中,日均消杀30万平方米。”张泉介绍。

张泉和队员背负的消杀弥雾机非常重,药水壶和消杀器加起来有60斤重,最怕大太阳天,穿上防护服不通风,每次下来都是一身汗。

记者手记:他们是一群超级英雄编辑本段

几次采访,看着张泉在物流仓库中忙着搬运货物时的身姿,看着他在小区消杀现场身背消毒装备时的背影,恍然觉得视线转到了大荧幕中——眼前这个人表现出的一切好像都与“英雄”这个词有关。

但张泉没有什么超能力。在物流仓库搬运物资的过程当中,因为早期缺少仓储物流器械,搬运全靠人力。没有劳保手套,大家只能徒手搬,张泉的手上留下了多道裂缝,手指间的新茧处透着红。

就像一首《超级英雄》当中唱到的:心甘情愿接受这份光荣,做你身边的萤火虫……无所畏惧的去追梦,汗水书写这份光荣。


江卫星、江枫:我们算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就是想能帮一点是一点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3月2日中午,家住后湖的江卫星和儿子江枫在康复出院后的14天隔离期一结束,就赶到武汉血液中心,各自捐献了400毫升血浆。

1月8日,51岁的江卫星突然发起烧。第二天,23岁的大儿子江枫也开始发烧。父子俩做了胸部CT,发现肺部有大块白斑和磨玻璃影。

1月16日,两人来到空军457医院。江枫想让父亲先住院,可江卫星执意将病床留给高烧不退的儿子。

1月20日晚,呼吸困难的江枫突然全身烫得发胀,头痛得像要爆炸一样。“那一晚,医生给我下了病危通知。我一直盯着天花板,强撑着不敢睡,我怕自己闭上眼,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第二天,江枫体温奇迹般的开始下降。2月7日,江枫从金银潭医院出院。让他高兴的是,父亲一周后痊愈了。

江枫在住院期间就下定决心要捐献血浆,帮助需要帮助的患者。江卫星也和儿子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我们俩都是党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江家父子说:“上一线去救人,我们不会,唯一能做的是用这种方式来回馈给予过我们温暖和帮助的所有人。”

记者手记:好一个“能帮一点就是一点”编辑本段

4月5日是武汉最后一天采集血浆的日子。从2月8日康复者血浆首度投入临床救治起,全市6个血浆采集点共有597位康复者捐献了恢复期血浆。

“我们经历、战胜了病毒,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脱离危险!”“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我们冲在前线,我们要一起努力,让疫情尽快结束”……捐浆者朴实无华的话语,一次又一次感动着记者。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善良、勇敢的志愿者,正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才给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谢胜:多解答一个询问,就能让患者多一份心安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1月25日,武汉城市留言板紧急开通“在线问诊”网络平台。2月3日,“在线问诊”向全国征集线上医生,虽然与武汉相距1200多公里,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谢胜仍注册成为网上驰援武汉的“线上战士”。

“不要紧张,我会帮助你的”编辑本段

2月6日,谢胜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征集“在线问诊”医生志愿者的信息,注册当晚就为50位患者进行了答疑、诊疗服务。

2月12日晚9时31分,刚忙完一天的谢胜打开电脑,收到“在线问诊”求助:“我叫李艳霞,是武汉江岸区一位肺炎轻症患者,低热、胃不舒服、拉肚子,急求诊治!”

“不要紧张,你可以详细说说你的症状,我会帮助你的。”谢胜马上安抚。

通过网络,看了李艳霞的病情资料、检查报告、舌象照片,谢胜给李艳霞开了三服中药方,回复一句话:“不要紧张,你的病情是轻症,我给你调理一下。”

随后连续多日,谢胜一直跟踪李艳霞的病情,及时对症调整药方。

“吃了第一服药,就不发冷了,肚子也不咕噜咕噜叫了。”

“按你的指导,去医院复查CT了,请你再看看。”

“没什么大碍了,但还得吃一段时间中药调理下体质。”

……

4月14日,李艳霞表示:“我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谢医生不仅做了我的医生,还做了我的心理辅导员,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他。”

召集40名医生加入“在线问诊”编辑本段

随着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增加,“在线问诊”成为不少人就医的重要途径,问诊人数剧增至8000多人。

“武汉患者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分担问诊压力。”2月7日,谢胜紧急召集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健康管理中心医生开会商议,组织一支40名医生的团队轮班值守。

截至4月14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线问诊”服务了3000余名患者,是接诊回复量最多的团队。

记者手记:医生志愿者用情答疑“在线问诊”编辑本段

谢胜和他的团队,是众多战疫中“在线问诊”医生志愿者的代表。

“多解答一个询问,就能让患者多一份心安。”谢胜这句话,也是2个多月来,记者与“在线问诊”医生交流中,听到最多的心愿。

“在线问诊”同样是抗疫战场。这些在线医生,很多时候是刚忙完当班的科室工作,就投入到回复在线咨询。


“地下兄弟班”: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自愿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编辑本段

4月14日,经营一家汽修店的黄新(化名)在店里忙活。很难想到,一个多月前,黄新参加一支10多人的“特种部队”:在江汉方舱医院下面负责每日清理、消毒方舱内患者的排泄物。

“我们都当过兵,不想当逃兵”编辑本段

“伙计,我这里需要人帮忙,你有没有时间?”2月4日,黄新接到江汉区城管局公厕管理中心职工方智的电话。

“我们从小玩到大,我知道他要我去做什么。”黄新答应了,又叫上了两个好朋友胡飞(化名)和小尹。

“来到干活的现场,我们都懵了。”黄新说,武展的化粪池建在地下室,进入后要穿过一条狭长的走道,大约走了20米才到化粪池。“那味道太难受了,呆了一会就觉得辣眼睛。”

最麻烦的是穿防护设备,除了穿医用防护服,手套要戴两层,脚上是长筒雨鞋。头上还要戴一个头灯,“一天下来,脑袋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疼”。

“会不会感染?我们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励就扛下来了”编辑本段

他们仨正式组建的“地下兄弟班”,每天上午7时多从酒店出发,一天有早中晚3个班次,除开吃午饭和晚餐时间,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与脏、臭、累相比,恐惧是他们最大的挑战。胡飞说,会不会感染?越想就会越怕,我们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励就扛下来了。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胡飞说。

记者手记:当过兵的人敢上不服输编辑本段

黄新和他的伙伴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武汉城市个性里就有“不服周”的基因。刚开始,他们因为“讲胃口”帮朋友的忙,来了后他们也害怕,但“当过兵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几个年轻人相互照应,谈笑间居然把“帮忙”当“工作”坚持了下来。并肩作战的城管职工无不称赞他们:“事来了他们就上”“能吃苦”。黄新和他的伙伴们越做越觉得“我们蛮骄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辽宁美女小护士,李荣浩想请你看10场演唱会!    下一篇 雷神山医院院长:告别雷神山,希望它永不开门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