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他用歌声资助178名贫困儿童,病危时留下器官捐献遗嘱

从那以后,丛飞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收养孤儿,成为178个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爱心大使丛飞。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丛飞俭朴的服装。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受丛飞捐款学生名单。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刘家增介绍丛飞入党情况。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丛飞少年和青年照片。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刘家增擦拭丛飞墓碑。

丛飞:赤子大爱感动中国
丛飞贵州助学情况。

马培贵 陈富 马彦 刘洁爽 许业周/图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当丛飞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时,组委会的颁奖词给予他感性而客观的评价。

12年间,他热心公益事业,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他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78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而他自己经济拮据,身患胃癌竟然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甚至还背上17万元的债务。

丛飞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大爱无私,什么是高尚的灵魂。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了,但时至今日,他的奉献和大爱仍然震撼着无数人。

目录

为义演多次推掉商业演出编辑本段

2011年5月20日,记者与丛飞生前好友、丛飞先进事迹纪念馆名誉馆长刘家增一起,来到深圳市吉田墓园。“我每年都会来看看他,有时选在清明,有时在他的忌日。”刘家增一边擦拭丛飞的墓碑一边说。

我们坐在丛飞墓前的草地上,聊起丛飞生前义演和助学的故事。刘家增说,他与丛飞初识于1993年,那时丛飞经常到大家乐舞台义演,刘家增在团市委帮忙录像。丛飞不仅有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又热心公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两人成了忘年交。此后,刘家增一直跟踪拍摄丛飞义演及慈善助学活动录像,留下一百多盘宝贵的录像资料。

“丛飞对公益事业到了忘我的程度。他一生参加义演400多场。为了义演,多次推掉了商业演出。”刘家增介绍说,1998年8月19日,正在长沙演出的丛飞听说深圳要举行“奉献爱心,情系灾区”义演,立即推掉商业演出,自己掏钱坐飞机赶回来参加演出,并将在湖南演出的收入2万元捐献给了灾区。 2000年秋,正在江苏泰州演出的丛飞接到布吉镇举办“金秋慈善义演”的通知,立即赶回深圳参加义演。

丛飞参与义演,将演出的收入全部捐出,用作公益。1998年3月,他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募捐丛飞义演晚会”,将15.6万元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给了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1998年8至10月,丛飞为抗洪救灾义演十多场,并作为特邀嘉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抗洪抢险模范慰问演出。

令刘家增难忘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丛飞两次自费到北京参加广场演出活动,慰问战斗在佑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小汤山医院、凤山疗养院等21家医院的360多名医护人员。2005年1月,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丛飞强忍剧痛,参加了6场为东南亚海啸灾区举办的赈灾义演。

资助178名儿童返校园编辑本段

刘家增告诉记者,丛飞的助学之路是1994年开始的。那年,丛飞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慈善义演,观众席上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让丛飞想到了自己失学的经历。演出结束,他掏出了身上2400元钱,帮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

从那以后,丛飞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收养孤儿,成为178个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这些孩子包括苗族、布依族、白族、羌族、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刘家增对丛飞2002年的贵州助学之行记忆犹新。在贵州期间,丛飞白天去学生家访问,晚上搞希望工程义演,为学生筹集学费。7天里,丛飞共演出6场,每场基本上是他一个人专场演出,结束时常累得疲惫不堪。刘家增劝他别那么拼命,丛飞笑笑说,来一趟不容易,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吧,孩子们没书读,太可怜。织金县正读初中的王维珊是丛飞那次贵州之行资助的学生。王维珊学习刻苦,酷爱文学,成绩很好,但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丛飞每年资助她1500元学费,同时资助她家600元生活费。2005年,当王维珊得知丛飞“爸爸”生病后,饱含泪水给丛飞“爸爸”写了一封长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给予我生命的父亲,更有另一个让我再生的爸爸。从您的身上,让我知道伟大可以这样的具体,感动可以这样的彻底,爱心可以这样的博大无私。”有了丛飞的资助,王维珊如今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为助学欠债17万元编辑本段

丛飞将大笔的钱用于资助贫困孩子,而自己的家只有58平方米,防盗门破出大洞,屋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

丛飞生前好友封昌红介绍说,丛飞会唱歌,又能模仿名人,常常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小有名气,每场演出能拿一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十几万元。丛飞健康时,资助孩子们的学费不会有什么困难。

因怕影响演出效果,丛飞坚持演出前不吃饭的习惯,这让他的胃病越来越厉害,经常胃出血。丛飞在深圳没有工作单位,他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商业演出。2003年“非典”时期,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少了,给孩子交学费的资金紧张。丛飞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马上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要不就是给了残疾人和孤儿,自己根本存不下钱,但丛飞每次都会被新的资助对象所打动。他自己的钱捐完了,便向朋友们借钱,身边的朋友被他借个遍,欠债达17万元。

2005年5月,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此时他已经穷得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然而病危时丛飞仍没有忘记他资助的孩子们,他从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中拿出2万元,让好友刘家增捎到贵州山区,继续资助贫困学生。

丛飞的妻子邢丹生前跟他一起去过贵州山区,对他的助学行为理解并支持。邢丹曾说:“丛飞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

爱,成就残疾乞丐的作家梦编辑本段

“没有丛飞,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我了。丛飞是我倾斜的人生历程里强有力的支点,他不仅支撑起了我的生活,帮助我走出了困境,他还支撑起了我的精神。”湖南省作协会员、常德市政协委员、《商情?魅力常德》杂志主编胡诗词提起恩人丛飞,心中充满感激。

胡诗词是湖南省汉寿县城关镇人,自小家境贫寒,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成年后到处流浪乞讨为生。1997年3月,汉寿县工人文化宫举办一场为希望工程义演的晚会,29岁的胡诗词在文化宫门口乞讨。那一晚,他的人生因丛飞的出现而改变。

正在进场的丛飞在胡诗词面前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与他攀谈起来。面对陌生人的尊重,习惯了白眼的胡诗词把自己不幸的经历和少年时的作家梦统统告诉了丛飞。丛飞鼓励他,“你的理想不错,你要多读书,我来帮助你。”丛飞把胡诗词背到晚会舞台,当众宣布把演出收入2.7万元全部捐给胡诗词。演出结束后,丛飞兑现了诺言。

当年8月,胡诗词用丛飞资助的钱报考了电大中文课程。他非常努力,4年自学完了全部课程。此后,丛飞一直关心、惦记着这个残疾人兄弟。在参加常德桃花节的开幕仪式时,他托汉寿县领导把1万多元演出收入转交给胡诗词。当胡诗词拿到了本科文凭时,丛飞又给他汇去2.5万元,让他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丛飞的鼓励下,胡诗词信心倍增,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发表作品300多篇,还被聘为汉寿县文联《沧浪》杂志主编,后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乞丐变成了作家。丛飞知道后高兴极了,又鼓励他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丛飞的鼓励帮助下,胡诗词建立了美满的家庭。结婚时,丛飞给他汇去1.5万元。从第一次见面到去世,丛飞共资助胡诗词9万多元。在丛飞的帮助下,胡诗词事业有成,在常德开办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被评为湖南省自强模范,并于2007年当选为常德市政协委员。胡诗词表示,自己要接过丛飞的爱心接力棒,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丛飞精神传递得更远更广。

英雄身已去 光明留人间编辑本段

“37年的人生旅程不算长,但我活得也算有些价值,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了一些爱心,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感谢深圳这座爱心城市,感谢众多为我付出无限关爱的深圳人!如果有来生,我还会走这样一条人生之路;如果有来生,我还当深圳市民!”2006年4月20日晚8时40分,丛飞走完了光辉的短暂人生。丛飞生命垂危时留下遗嘱,将身上有用的器官——一双眼角膜捐给失明者,为社会作最后的奉献。

丛飞去世后,他的生前好友、深圳眼科医院姚晓明博士摘取他的双眼角膜,送入深圳眼库。在之后的几天里,经过姚晓明博士灵巧的双手,丛飞的角膜成功地移植给6位眼疾患者。9岁江西小姑娘刘琳、4岁小女孩洪美琳、16岁的于金凤、34岁的青工何泽军,以及肖伏香、李文姣等6名患者,因丛飞捐献的角膜而重见光明。恢复光明后,几位受益者来参加了丛飞的追悼会,向他们的恩人鞠躬告别。

姚晓明一直怀念这位充满爱心的朋友。他说,“丛飞虽然离去了,但把光明留在人间,丛飞精神永存。他明亮的眼睛依然关注着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关注着他爱的和爱他的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亚飞:扎根只为除“穷根”    下一篇 她是与冰心齐名的中国女作家,百岁高龄时返乡为何落泪?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