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虎
目录
贾志虎是苏北人,父亲贾天才是老一辈的码头工人,像所有解放前的上海港码头工人一样,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好落脚十六铺码头,做码头工人、睡通铺,赚一点辛苦钱养家糊口。
为谋生计,1944年,贾天才带着家人从江苏盐城来到上海,在江浦路鱼市场码头搬扛货物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50年贾天才进入上海港杨浦装卸站从事码头搬运工作,年幼的贾志虎每天要到码头给父亲贾天才送饭,他经常帮父亲一起用小箩筐挑或肩扛背驮零星散货,并模仿父亲“嘿哟,嗬——嗨子哟!”的号子声,就这样他学会了喊号子。
贾志虎天赋很好,不到一两个月,就学会了许多号子,还唱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码头工人的工作环境也逐渐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逐渐在码头上应用。原来全凭码头工人肩挑背扛的大包货物开始启用机械装卸、运输,码头工人的工作负荷大为减轻。上世纪70年代以后,码头工人唱号子的越来越少了,后来的工作不需要唱号子,也没人愿意学唱了。
码头号子在现实生活中被淘汰了,但它承载了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该如何传承,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2007年,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杨浦区、浦东新区等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上海港码头号子》登上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榜。第二年,它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是在这前后,贾志虎被推选为“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市级传承人。
1985年,贾志虎和工友演唱的码头号子曾登上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的舞台,受到了许多音乐专家的好评。1986年,贾志虎配合来沪的英国磐石电影公司摄制组,拍摄了以“码头号子”为内容的专题片。1992年受沪西工人文化宫委托,上海港务局推荐贾志虎、吴长富、张和尚、朱良辉、李金坤、吴守柱六位码头号子好手,演唱了“上海港码头号子”。
随后,贾志虎为杨浦区文化馆精心创作的音乐情景剧《上海声音·码头号子》做顾问,悉心指导五位退休同志演唱码头号子,该情景剧还特意请来上海音乐协会的专家侯小声帮助排练,获得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专场优秀表演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该情景剧频频展演,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共同青睐。2011年,在上海市非遗中心与杨浦区文化局联合主办的“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中,《上海声音·码头号子》技压全场。
码头号子更多出现在舞台上,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贾志虎和杨浦区文化部门的重要责任。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