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居延塞

居延塞是西汉武帝时派遗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兴筑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今额济纳旗金斯图淖北面及额济纳河;沿岸,以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额济纳河沿岸。汉代在居延泽上兴筑居延塞时,在居延海的东北方与光禄塞相接,向西南伸延包围居延海的北面和西北面,然后折向西南方,沿额济纳河中游而进入酒泉郡境内,与东西走向的汉长城相接。

目录

居延塞居延塞
又称居延海,是古代额济纳河注入形成的高原内陆湖泊。额济纳河古称羌谷水、弱水或黑水,额济纳为西夏语黑水的意思,元代译作亦集乃。清代改译为额济纳。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的北坡,自南向北流,在今甘肃省境对称为黑河,流入内蒙古境内后才称做额济纳河,改向东北流,古代注入居延海。古代额济河水量充沛,下流临近居延海地带,是一片扇形的冲积平地,洪水季节常有大量河水留滞,所以称为居延泽。下流的冲积地带水草丰美,宜农宝牧,是巴丹吉林沙漠边沿地带的一片绿洲。约在明代初年,额济纳下流改道北流,分成两条支流,分别注入苏古淖尔和嘎顺淖尔。居延地区由于水源断绝,湖泊面积日益缩小于涸,今称做金斯图淖。

历史

居延塞居延塞
居延塞属于张掖郡(郡治在今甘肃省张掖市)管领,沿线设置有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居延都尉驻在居延城,城址约为今额济纳旗亚布热附近的K688城(编号按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编制,以下同此),下属有珍北候官、居延候官、甲渠候官、卅井候官,管领障塞和烽燧都包围着额济纳河下游居延海周围的屯田区域。肩水都尉驻在肩水城,城址在今额济纳旗大湾(A35),下属有广地候官、橐(音驼)他候官、肩水候官、仓石候官、皮候官,管领的障塞和烽超分布在今额济纳河中游包围了辛马屯田区。每个候官管领着一段长城,称做某某塞,如珍北候官管领的称为珍北塞;候官驻所的城堡称为障(城堡规模较小),如甲渠候官驻所的城堡称做甲渠障。史籍上记载居延都尉管领有遮虏障,应设有遮虏候官,但考古资料未能证实,可能是由于更改名称的原因。则官下属有候长,分管一部分烽隧,故称为部,驻在大烽隧。候长下属各烽隧,各燧设燧长,驻守小烽燧烽隧所在附近筑有坞壁,也就是院墙,坞内筑有房舍居住。各族官下属烽燧数目不等,出土简册记载甲渠候宫下属的烽燧名称有85个,其中有专门名称的,如当曲燧、止北燧、化胡隧、吞远隧等;亦有按顺序编号的,如第一至第三十八燧,这是实有数字还是更改名称,不太清楚。

遗迹

综述

居延塞居延塞
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的总长度约350公里,约合汉代900里。称做塞墙的遗迹,大多被风沙淹没或被刮走。当时有些地段也可能就是“因河为塞”,利用河水作为防守工事,故未曾兴筑长城。现今在额济纳沿岸及原绿洲地带的城、障、塞、隧等遗址共约170处,其中有城障16座,烽燧150余处。建筑时都是因地制宜,有的用土板筑,有的用土坯垒砌,有的用石块或石板垒砌;各烽燧间的距离不等,有的两隧间距约1300米,有的两燧间离2000米。

居延城址

居延都尉驻在居延城,城址在今额济纳旗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偏南约15公里雅布热附近K688城,蒙古语叫做班登博勒格。城墙为夯筑,残墙最高5米,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连绵不断的沙丘,布满城墙内外,大部分墙基已为流沙淹埋,因此很难查找到城门位置。城内未被风沙掩埋的地方,文化层中的灰土已被狂风卷走,地表残留有许多陶片。

障城遗址

居延塞居延塞
甲渠候官驻的障,遗址在今额济纳旗破城子(A 8),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南约25公里,纳林河与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地表大半为砂砾覆盖。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在这里进行过发掘。1973—1974年间,甘肃居延考古队全面发掘了这处遗址,并发掘了障城南约5.3公里的甲渠塞第四隧遗址(P1)。樟城是一应用土坯垒砌的方形堡子J长宽各约23.5米,墙厚4至4.5米,残墙高4.6米,障门在东,门内侧砌有登临障墙顶部的阶级形蹬道。障城南面筑有坞壁,就是西北部利用障城墙,另加筑较低薄的院墙,形成一座大院。在东墙的靠南部位开设坞门,并加筑有瓮城式的曲壁。坞内长47.5米,宽45.5米,先后建筑有房屋37间,都是用土夯筑房墙,草泥抹壁和地面,其中最大的一间,有火墙,可认为是甲渠候官的住房,其余房舍为吏卒住房、灶屋、文书档案室以及畜圈等等。在坞壁外侧3米以外的地面,埋有4排尖木桩,完整的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呈三角形排列,应是防御敌人进攻的虎落,虎落上部堆积土中还发现有木制的转射,是一种射击和观察敌情的装置。在障、坞内及坞门外的堆积土中,发现了简牍7865件,出土遗物还有刀、剑、镞等器,各种农具及工具,各类陶、木、漆、竹制造的生活用具。

典籍记载

居延塞居延塞
在先秦古籍《尚书》中,居延被描述为“弱水流沙”。弱水是指额济纳河以及由它汇成的湖泊。额济纳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自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一路向北跨过河西走廊,流入内蒙古高原。由于沿途地势平坦,河道时常发生改变,河水随处散溢,所以水面看似宽阔平坦,却因太浅而无法行船,故而得名“弱水”。流沙则是指额济纳河流经大片荒漠戈壁时,冲刷携带的大量泥沙。后来小说《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就是以居延为素材创作的:“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

居延汉简

《相利善剑》册《相利善剑》册
考古发现

居延塞的遗迹,由于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地下埋藏的有机物都能长期保存下来。自1930年中瑞西北料学考察团发现居延塞遗址内埋藏有丰富的汉代简牍以来,先后在各城、障、燧遗址内共采集和发掘简牍约3万件。居延汉见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汉简构成

居延汉简中绝大部分是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函。最早的纪年简是西汉武帝征 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绝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东汉肘期的只有少数,且东汉简中多是光武帝时的,荡帝以后的只见灵帝时的一简。档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登记和统计簿册,有卒吏名籍、吏卒廪名籍、卒家属名籍、吏奉赋名籍等各种名籍,有专门记录吏卒日常工作的作簿和日迹簿,有专门记载传递公文的邮书课,有统计各种军事装备的守御器簿、伤兵簿和戍卒被簿,有记载出纳钱谷的出入簿和食簿,有载驿马的驿马名簿、驿马阅具簿,有记载候官下属到候官所办事的诣官簿,登记吏民出入关塞的登记簿、过所和符传等等。另一类是各种公文,有沼书、檄书、牒书、律令、品约、劾状和爱书等等。这些简册原来都是分类归档成卷的,但在出土时编绳散断,次序零乱,有些已作为垃圾堆放在遗址旁的一角,有的尚基本保持原状的,如“永元器物簿”出土时仍保持原状,从而为整理其它简册提供了依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光禄塞    下一篇 红烧瓦块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