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帽子工程

帽子工程是指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会不会把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以致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学术界的浮躁风气?呼吁:对当前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应尽快梳理整合,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良好环境。

目录

中央陆续出台一些列政策,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激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教育部有“

一些计划的评选异化为“拼关系”,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帽子”。

“我们系前年引进了一个非常好的年轻老师,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读博士后。他回国后工作非常出色,被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权威科技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TR)评选为2015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每年在全球评出35位35岁以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创新精英)。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回国后连续两年申请‘优青’,都莫名其妙地落选了。”邢新会对类似事件深感不解,“我们系还有两个非常不错的青年人才,去年参评‘小长江’时也意外落选。”

原因

抢“帽子”可能会使青年人才偏离科研的正确方向,贻误科研的黄金时期。

为什么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如此重视“抢帽”?

“帽子”是与科研资源紧密挂钩的,如果45岁之前没拿到“杰青”或者“长江”,后面就很难申请到独立承担的大课题,只能为别人打工。更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小帽子”“大帽子”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帽子链”。比如,如果你想当院士,首先最好是“杰青”;如果你想拿“杰青”,最好先拿到“优青”。

现在“帽子”不仅和科研经费挂钩,而且还和晋升职称、评奖、待遇都挂上钩了。拿到“帽子”的人才在单位里就成了名人,各方面的名利会接踵而至——戴上“帽子”的少数人和没有拿到“帽子”但同样优秀的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待遇反差。

后果

科学本来看重

应当梳理整合现有人才计划,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

现在中国有人有钱有设备,可以说是做科研的黄金时期,不能让这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把资金浪费了、把方向搞偏了、把风气搞坏了。

对当前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涉及中年人才的,该提高质量的提高质量,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对于涉及青年人才的人才计划,统一归并为“国家青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高效利用,由一个部门牵头实施,搭建一个公平、开放、高质量、持续支持的国家级人才支持平台,早日形成健康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让青年人才静下心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创新上。

在支持对象上,考虑到近年来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已培养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博士、博士后,建议对海外归来、国内培养和外籍青年人才一视同仁,让他们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在评选标准上,以创新能力和潜力为核心,根据不同的科研性质,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高标准选人;

在支持力度上,可参考“青年千人”,根据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尽量支持到位;

在评选方法上,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审质量,建议借鉴清华、北生所等已经实行的国际小同行评审,吸纳国外的知名科学家,与国内有水平、有公信力的专家一起评审;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提高评审质量;

加强管理,实行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以5年为一个评估周期,不达标的予以“摘帽”;禁止入选对象再争取其他单位的“帽子”;

把支持方式从“一次性奖励”向“长期培养”转移,通过评估的给予继续支持,使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杜绝作弊,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评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专家可实名举报,并与个人或单位的诚信记录关联;

阳光操作,评选标准、评审结果和评估、退出、惩罚等信息全部公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玉蟾山风景区    下一篇 双冲大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