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人才高消费

“人才高消费”指企业过分依照学历选择人才的一种情况。

目录

人才高消费人才高消费
所谓“人才高消费”,是指企业竞相聘用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与其受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或者说,劳动者被企业“大材小用”的现象。

负效应

一、造成晕轮效应

晕轮是光环笼罩月亮时,月亮周围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也叫

1.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

(1)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突出。从人才供给方面来看,当前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增速较猛是主要原因。据统计,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01.1万人,其中研究生为5.8万人,本科生43,8万人,专科生51.5万人。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07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约为6万人.本专科生约为101万人。在高校毕业生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加快了改革,从政府、研究机构、学校等单位分流下岗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并有加剧的趋向。毫无疑问,这将增大高学历人才的供给。

从人才总需求方面来看:一是近些年来我国实施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两个转变的战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降低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没有能力招用大量人才。二是我国虽然还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经出现例如,近几年出现了需求增长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亏损增加,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破产。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国有企业在其他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中也有发生。这种经济形势不仅增加了人才就业的困难,而且使一些原已就业的职工失去工作。三是伴随企业人才需求减弱的同时,我国加快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机构裁并、人员精简,不可能有较多的就业岗位。总之,三管齐下,使得我国现阶段对人才需求减弱。

(2)与总供需矛盾相伴随的是地区供需和专业供需失衡。在发达地区及全国直辖城市人才严重供大于求,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据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统计,北京、上海、深圳是今年上半年人才求职的重点城市,统计表明,三地区人才市场求职人员总数占所有统计城市总数的40.5%,就职人员总数分别是招聘职位总数的5,52、5.75和4.55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才供需专业方面,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信、电子、医学、土建、机械、自动化、师范等人才社会需求很旺。而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医、动植物保护、轻工食品、农业推广、农林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不足,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总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失衡的人才供求状况使用人单位有非常充裕的挑选余地,为人才高消费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

2.畸形的用人观和错位的就业观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产生的微观条件

(1)畸形的用人观。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是消费者,是消费主体。人才高消费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但主要还是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有关。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欲在竞争中获胜,最主要的资本是人才,因此,用人单位努力提高自己的员工素质是应当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员工的学历,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用人观念。这种畸形的用人观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文凭与水平等同起来甚至唯文凭是举,认为文凭高于水平。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水平越高,接受能力越强,能够与工作迅速磨合,可以省下一大笔不必要的培训支出,并能给单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二是盲目乐观,认为人才市场出现了绝对过剩。随着企业减员增效,人员分流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后,大量人才涌向市场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当前人才市场出现了绝对过剩。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三是少数人虚荣心作崇。一些单位领导为了向人们显示自己“见贤思齐”、“求才若渴”,故意借招聘高层次人才之名以装点门面。四是盲目攀比。认为别的单位都在招聘高层次人才,自己不这样干,会比别人低一等,差一着,让人睢不起等等。正是这种畸形的用人观念,使得用人单位宁可花更多的成本去聘一个硕士甚至博士做本科生、专科生能干的活,去聘一个本科生、专科生做中专生、高中生能做的活。

(2)人才择业现错位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拉开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和职业的差别。这种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人才在择业时不得不考虑不同地区、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也就是说.正是利益的驱动使人才不断向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三资企业等地区和企业。据马永斌、严继昌等人在1997年底至1998年初在全国29所院校所做的关于研究生人生价值观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视经济收入最为重要的占76、6%;分地区来看.选择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7.7%、选择北京的占70.7%、选择上海的占45.7%,而选择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却仅有19.4%和7、4%,在工作方面,以“三资企业”为首选的占63%。无独有偶,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所做的调查显示,有68.9%的大学毕业认为在择业时不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这说明现在人才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实惠、更偏重物质利益。而人才高消费的一些单位都能在物质利益、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满足人才的要求,这样两情相悦,使得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高层次人才。

产生影响

1、从宏观方面来看,人才高消费极大地浪费了人才资源,冲击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1)人才高消费是对我国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目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就业人口的2%,科技人才仅为在业人口的千分之一。我国的大学生占总人员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点五,比美国大学生的比例少千分之六,比德国大学生的比例少千分之四十九。因此,我国目前出现的人才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不是人才太多了,而是人才太少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高效。

人才结构合理的标准是“金字塔型”的.也就是说,学历越高,需求量越少。如果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消费,必将导致人才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状态。然而,人才的“能级对应”理论提示,人才的层次与职位级别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总体人才结构符合“对应原理”,才能体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岗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只有当人才类型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人才高消费造成的“能级错位”、“类型错位”,不仅使人才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而且严重地导致了高投入、低回报。可以想象,如果听任人才高消费现象蔓延下去,其后果必然是一方面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又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窝工和浪费。

(2)人才高消费冲击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是培养人才的职能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因此,人才市场是教育系统的“晴雨表”,人才高消费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冲击。人才高消费误导着人们去盲目地追求高学历,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导致了假学历的泛监成灾,降低了学历的“含金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才高消费严重冲击着中等职业教育,据新闻媒体报道,近一两年,各大中城市的职高、技校、中等专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高被迫关门、解散。即使是进了中等学校,大多也不能安心学习。有的职高生忙于参加自学考试,为毕业时拿一张大专文凭而“拼命”;还有少数职高生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把希望寄托在毕业时办一张假的大专文凭上。因为“中专生反正没人要”。总而言之,人才高消费阻碍了从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从微观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和人才就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1)提高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本。用人单位录用的求职者的学历越高,其所要求的工作每件、待遇报酬、发展前途越高,用人单位付出的人力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多数高学历人才进了用人单位之后,也只是做做勤杂工、当个办事员、打字员、文秘等等,因此,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工作效率不高。使得用人单位的人才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和产出,这样一来用人单位实际上是亏本。

(2)人才频频跳槽,给用人单位带来了风险和损失。由于人才高消费,吸纳进单位的人才,因其专业才能得不到施展,个人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较快的升迁机会等等。导致内心不平衡,不安心本职工作,伺机跳槽,结果促成人才流失。而在人才流失之后,因商业密秘、技术机密泄露,人才岗位培训打了水漂。加之重新引进人才的磨合期问题,都使用人单位蒙受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损失。

(3)对人本身的影响。人才高消费与低学历人才置都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对低学历人才来讲,设置的学历关卡让有一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失去了合理竞争合适岗位的机会与权利,使其才能无法施展。对于高学历人才来讲,无论是大材小用抑或学非所用,不仅使人才的现实才能被埋没.更使人才的潜在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问题对策

如何走出人才高消费误区,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

1.从宏观方面来看,一是大力发展和完善就业市场加快人才市场的社会化、网络化建设,扩展和提高各地区人才市场信息的流通渠道与速度,使人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的价格体系,明确用人成本的差异,以形成合理的用人梯度和层次。三是加大高等院校的教改力度,形成合理的面向市场的专业设制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层次体系。四是制定相应的鼓励人才向中西部流动和去艰苦行业就业的措施。可以相信,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将为消除人才高消费现象营造一个宏观环境。

2.从微观方面来看,一是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录用人才。现代决策理论认为,适合比最优更令人满意。对一个单位而言,一个人的经历、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可能较学历更有用,更适合。只有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人才构成,才能减少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支出,增加其效益。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招用人才。用人单位是个大整体、小社会,由各个部门、各种工种组成的系统。因此,须从各部门工种的具体岗位出发,因岗配置人才,尽量做到“适销对路”,减少人员日后跳槽。二是各类人才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才在择业时,应该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专业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才在择业时,应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时,应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人才在择业时,应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被有些用人单位眼前的物质利益、舒适的工作环境所迷惑。要主动到国家所需要的地区、行业中去,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相信,人才高消费这种现象只是处在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体制的完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现象一定会得到遏制。

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的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法制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尤其是当前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艰巨任务,人才资源极为宝贵,单靠市场自身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人才的使用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要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倾斜,以保证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建设项目的人才需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卓有成效的调控措施确保在本单位或自己管辖的区域不出现人才浪费现象,通过内部的正常交流以促进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单位和个人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着眼国家建设的大局,消除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使用人才资源,给“人才高消费”消肿。

当前,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人才市场管理法规、制度和暂行办法等,应该说效果是好的,对人才市场的规范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监督、保障措施不够得力,人才市场仍然存在着无序现象。对此,有关部门必须进行清理和整顿,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和监督机制,破除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使用不相符的“旧框框”,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机制,确保人才市场向着合理有序的方向运作;要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创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要适当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肉片焖豆角    下一篇 苦瓜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