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榆林镇

榆林镇地处东经126°、北纬46°,东临哈尔滨市呼兰区,西接肇东市,南距哈尔滨市50公里。全镇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辖8个行政村,50个自然屯,人口3.6万人。榆林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平均降水量466毫米,无霜期130天,年平均日照2714小时,平均积温2710℃。
中文名称
榆林镇
行政区类别
城镇
所属地区
黑龙江省兰西县
人    口
3.6万

目录

1

榆林镇地处东经126°、北纬46°,东临哈尔滨市呼兰区,西接肇东市,南距哈尔滨市50公里。

行政区划

全镇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辖8个行政村,50个自然屯,人口3.6万人。

乡镇气候

榆林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平均降水量466毫米,无霜期130天,年平均日照2714小时,平均积温2710℃。

经济发展

1

农业上,发育了韭菜、大葱、香瓜、绿色蔬菜等一批专业村和专业户,发育了种鹿、珍禽等一批特色养殖项目,农业经济步入了效益型发展轨道;工业上,构建了建材、化工、轻工、食品四大系列企业群体,工业经济步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第三产业上,扬临城靠路优势,开发了以餐饮服务为特色的商服一条街,“榆林筋饼”享誉滨北,叫响关东,闻名全国;依托大自然赋予的真山真水和历史遗留的金元文化古迹,开发了以“返朴归真、绿色田园、休闲娱乐”为主基调的旅游业;

乡镇荣誉

1

进入21世纪,榆林镇依托自身优势,重新谋化确定了“十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哈市卫星镇和兰西龙头乡镇为战略定位,依靠小城镇牵动,走“三业”强镇之路,加快构筑以第三产业和工业企业为支撑,以畜牧业和绿色特色产业为骨干的经济发展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总产值4,090万元,财政收入248万元,人均纯收入1203元。

历史沿革

1

榆林镇,原名“小榆树”。1737年(清乾隆二年),奉天旗人来此垦荒,因其东北0.5公里处有一棵榆树,故得名“小榆树”。隶属呼兰城正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兰西设治时,小榆树已形成小集镇,有工商户52家,居民500余户,隶属南乡一区。中华民国时期属三保。东北沦陷后,改设榆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榆林村和朋来村合并设置榆林区,1949年改为第二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榆林乡,后改为

1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迅速提升。自95年以来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二纵三横的网络化交通系统,主要街道水泥铺装,铺设了地下排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53%,新建各类楼房84栋,总面积达31000平方米,城镇住房砖瓦化率达93%,辟建了餐饮、商业一条街,投资230万元,使用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集贸大厦投入使用,镇内装潢考究的各类酒店、饭店已达83家,配件经销、服装、建材、日用百货、食杂等经营业户达430多家,靠小城镇拉动,全镇的个体私营总户数已达1700户,完成增加值4700万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杨灿明    下一篇 崔希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