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阁
- 中文名称
- 脑阁
- 性
- 质:民间艺术
- 流传地区
- 内蒙古
- 分布地区
- 华北、华中、西北等各省区
- 类
- 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关于“脑阁”的起源,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大部分民间文化学者认为,“脑阁”是山西等中原地区民间的“抬阁”、“节节高”、“背棍”的表演形式中演变而来的。
相传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民间就出现了“抬阁”、“节节高”、“背棍”等的表演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民间拜佛祭神游行活动随之普遍兴起。
为了抬菩萨、抬神仙游行,人们设计、制做了形似楼阁的神轿,轿中摆放着佛像和神像,并配备了侍佛、侍神的童男和童女,造型有3层或5层不等,高达3-5米,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6人,顶层1人。由4人或8人抬着,在民间鼓锣和镲以及
1、舞蹈动作:脑阁的舞蹈动作特点是扭、颤、摆。
扭是整个舞蹈动作的基本步伐,要求成人演员扭动时的力点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
颤就是上下起伏有点颤劲,这样肩上的孩子就会给人一种轻快、跳跃式的感觉;
摆就是要左右摇摆有晃动,这样肩上扛的孩子的两臂才能自然摆动起来。
2、从木架到铁架
脑阁表演初期,其架子主要是木制而成的。制作者首先挑选出优质木材,然后再找木匠加工制成。木架较重,而且结构也会随着表演时间的加长而松动,这无疑增加了表演者,尤其是孩子的危险系数。解放后,脑阁架子由木架改为了铁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脑阁架主要分为单人架、双人装饰架、双人禾叉架、双人肩平架、双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担篮架和单人转架8种,各种架子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十分巧妙。
3、技巧性强难度大
担当“色脚”的表演者,腰部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扭时膝盖稍微弯曲,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边的孩子,从技巧和体力上要求都很高。
与踩高跷、跑旱船、坐花轿、武火龙、耍狮子等民间艺术相比,脑阁技巧性更强、难度更大。脑阁表演最受关注的是孩子,表演的是否成功取决于担当“色脚”的人。表演时,色脚的表演者不仅要踩着鼓点走出漂亮的步伐,还要做扭腰、转身等花哨动作,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拉伤腰部或者发生其他危险。
4、选材内容广泛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选材广泛、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
民间脑阁艺术,在“文革”的“破四旧”中也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绝迹了近30余年。近些年随着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程在各地实施和落实,脑阁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才渐渐展现出来,在各地区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民间节日庆祝活动中逐步有了脑阁艺术的身影。
但是,从目前民间脑阁艺术的现状看,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和部门应有的重视,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靠村民中的一些热心人自发组织,自行展演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演出有一定费用和风险,因此积极主动参与的人在逐渐减少。二是展演的节目陈旧、雷同,没有改进和创新。年年就那么几样戏,舞步、服装和道具也没有变化,观赏的人们也在逐年减少。三是脑阁队伍先天不足,后继乏人。在许多农村中一些年轻人对这门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是老掉牙的东西,无需传承。在客观上,脑阁还局限在它的组成上。脑阁的演出一般是由父子或父女之间组成,无亲属关系的一般难以组合。“色芯”的角色要求漂亮、伶俐,“色脚”的角色要求身强体壮、舞姿优美。此外,平时也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即使脑阁热心者也挤不出更多的时间演练脑阁技艺。
民间脑阁艺术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创造出来的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艳夺目的花朵,是中国的一项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因此,抢救和保护、传承和发展“脑阁”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艰巨任务。
1、尽快争取将脑阁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各省市区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据了解,一些地区也在积极申报。因此,建议脑阁艺术重点省区应将脑阁艺术列入本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对于脑阁重点地区要重点保护。
据考察,“脑阁”是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每个省区都有一些脑阁的重点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建立民间脑阁艺术研究机构;确定本地区民间脑阁艺术保护和传承基地;并开展命名“民间脑阁艺术之乡”活动,其中对重点中的重点要申报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予以命名。同时将民间脑阁艺术演出纳入本地区各大庆祝活动的保留展演节目之中。
3、积极探索脑阁艺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
民间文化产业通过市场来运作,就能求生存,才能求发展。建议各地区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原则,引导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脑阁艺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要通过文化企业或文化中介组织,按照市场规律和需求来组织演出或比赛活动。这样既可以有效的解决脑阁演出的风险问题,也可以较好的解决脑阁演出的费用问题。
4、要注重在保护和传承中发展民间脑阁艺术。
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不仅需要抢救和保护,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笔者最近对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民间脑阁进行了考察,他们在民间文化专家的指导下,对传统脑阁艺术从节目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脑阁—《吉祥草原》,是土默特左旗脑阁艺术团新排演的集中体现北方民族天人合一理念的一台节目,使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受到了民间文化专家和群众的普遍好评。作品主要反映了草原文化中的五大主题。“大汗与夫人”展现了曾经创造辉煌伟绩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夫人孛儿帖这对世界历史伟人形象;“昭君出塞”讲述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实现了长达80余年和平的动人故事;“苍狼与白鹿”传诵着原始文明图腾崇拜时代形成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蓝色蒙古传奇;“萨满神舞”再现了曾经主宰草原的原始宗教文化现象,教主萨满祈求长生天保佑平安吉祥、牛羊肥壮、连年丰收的朴素愿望;“男儿三艺”展现了在草原传统那达慕中蒙古族青年必须掌握的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艺。
5、加强脑阁队伍建设,确保脑阁后继有人。
促进民间脑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脑阁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要结合脑阁艺术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脑阁艺术队伍建设。建议各地区在积极培养脑阁队伍的基础上,每年申报审批命名一批脑阁艺术传承人和杰出脑阁艺术传承人,确保民间脑阁艺术后继有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