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岷县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当归之乡”的美誉。地理座标: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海拔在2040—3747米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相对高差为500米,东西狭长12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
岷县
外文名称
Minxi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
行政代码
621126
政府驻地
岷阳镇
所属地区
甘肃定西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东南部
电话区号
0932
邮政编码
748400
辖区面积
3578km2
辖区人口
约45万人
人口密度
126人/km2
车牌代码
甘J

目录

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洮河两岸已遍布着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原始先民们创造了史前农耕文明。岷县古称临洮,远在

岷县共辖18个乡镇,其中9个镇、9个乡,分别为:岷阳镇、蒲麻镇、西寨镇、梅川镇、西江镇、闾井镇、十里镇、茶埠镇、中寨镇、清水乡、马坞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禾驮乡、维新乡、申都乡、锁龙乡。

后城关镇与城郊乡合并为岷阳镇,小寨乡与中寨乡合并为中寨镇,文斗乡与梅川乡合并为梅川镇,维新乡与堡子乡合并为维新乡,清水乡与岷山乡合并为清水乡。

2000年,岷县辖1个镇、22个乡:城关镇、城郊乡、十里乡、西寨乡、西江乡、维新乡、堡子乡、中寨乡、申都乡、茶埠乡、禾驮乡、文斗乡、梅川乡、小寨乡、清水乡、岷山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蒲麻乡、闾井乡、锁龙乡、马坞乡。

土地人口

全县土地面积3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5万亩,草原面积290.3万亩,水域面积22.6万亩,林地72万亩,牧草地217万亩。岷县总面积3578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04年),有汉、回、藏等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951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4454、城郊乡 16184、十里乡 36898、西寨乡 16316、清水乡 14968、岷山乡 15065、寺沟乡 21224、麻子川乡 11269、秦许乡 21477、茶埠乡 22497、禾驮乡 19335、文斗乡 14549、梅川乡 24062、西江乡 24879、中寨乡 17439、小寨乡 14373、堡子乡 10950、维新乡 13318、间井乡 30813、申都乡 10643、蒲麻乡 26780、锁龙乡 11041、马坞乡 10980。

历史沿革

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县境挑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夏、商、周时期,岷县属雍州之域,为西羌之地。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 (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承,凡三十一县”。今岷县就在其中。岷县因滨临洮水而称临挑县 (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 (前239年))。

岷县距省府

岷县资源富集。境内中药材、草畜、马铃薯、水电、矿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一是中药材资源。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第一而闻名于世。岷县当归又称“岷归”,早在1700年前已是极为珍贵的贡品,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

二是草畜资源。境内有亚高山草甸草场等290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是地方优质牧草,黑裘皮羊(黑紫羔羊)、蕨麻猪、高原牦牛是岷县的地方特产,岷县已被列入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甘肃省养牛大县。目前,全县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肉类总产量近2万吨。草畜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

三是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资源。盛产

农村经济

2012年,面对“5•10”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重大损失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大范围蔓延,县委县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开展补种改种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之当前中药材价格持续向好,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仍稳步发展,增加值达到7.13亿元,同比增长6.2%。全县种植中药材25.28万亩(其中当归10.72万亩),新增中医药加工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GMP生产线4条,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8万吨,中医药增加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23.8%,并被

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面,全面完成了城乡低保提标任务,城乡低保保障面分别达到18.8%、23.1%。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2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5人。加大信贷力度,发放小额创业贷款1045万元、妇女小额贷款5657万元,扶持1700多人自主创业。为低收入人员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1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了“五个一”活动,确保了灾区困难群众安全越冬。落实惠农政策35项,发放惠农资金8.09亿元。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岷县实施教育兴县战略的意见》和《2012年岷县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巩固“两基”成果,全力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向省上争取高考考生的优惠照顾政策,二本上线人数较上年增加124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043万元,累计受益学生12.85万人(次)。实施卫生项目64个,完成投资1.47亿元;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共申请专利20项,选派科技特派员158名。实施文化广电项目7个,完成投资2915.5万元;“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实施利益引导,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国优县”创建工作已通过省上和国家验收。

岷县古城水电站岷县古城水电站

“双联”行动稳步推进。坚持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开展了“三访四送五推”活动,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考评奖惩制、双联互通制、联席会议制等一系列机制。省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共4787名干部联系263个行政村(贫困村238个)7047户特困户,确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124项,协调贷款263万元,落实帮扶现金100万元、解决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折价146万元。特别在“5•10”灾害之后,制定了《关于临时调整分配“双联”行动各单位到灾区开展救灾活动的通知》,把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深化“双联”行动的有效载体,及时调整90个单位到7个乡镇的54个重灾村开展工作,广泛动员全县各级干部结合“双联”行动,深入灾区帮助乡村两级开展灾情核查、灾民慰问、思想疏导、生产自救等工作;在灾民建房工作期间,对于

2012年,《岷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已经市政府批复,北城新区修建性详规已通过评审,旧城区控制性详规即将组织评审;完成了闾井等5个建制镇控制性详规和禾驮、麻子川2个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9项,总投资20.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321套,开工率、主体竣工率均达到100%。不断加强

2012年,全县共实施交通项目7个,完成投资2.24亿元;完成结转2011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6项23.5公里,2012年第一批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8公里;全面完成兰渝铁路征地拆迁任务并交付使用。水利建设方面,共实施项目8个,完成投资2683万元,完成了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2年项目,解决了3.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洮河冰桥湾至迭马桥段堤防工程、城郊段堤防工程开工建设;新修梯田1.72万亩。生态建设方面。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绿化岷山面山2.1万亩,完成岷山、二郎山行道树栽植15公里,栽植各类苗木32.5万株;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6.19万亩。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地落界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认真实施退牧还草项目。综合治理小流域30平方公里。(摘自《岷县信息》2013年第二期)

民俗文化

岷县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中国花儿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洮砚之乡”和“

岷县当归

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山区,洮河中淤。这里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它中草药材的生长。 据史-载,岷县当归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棱有广翅。中医学上以根入药。其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尾端渐细;表皮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上端有不甚明显的环形皱纹;横断面是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线状纹理,习称“菊花心”,中心有的有白色髓心;体质坚硬,吸潮后软韧。气特异 

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 

岷县狼渡滩湿地草原岷县狼渡滩湿地草原

岷县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地阴湿、雨量足、高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贡品,极为珍贵的中草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到全球总需求量的54%。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 

 “岷县盛产当归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近年来,岷县依托“岷归”品牌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岷归”品牌,使当归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该县在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品牌创市场启动实施了当归GAP规范化种植,推广无污染、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提高了“岷归”种植的科技含量。岷县还通过了“岷归”绿色食品认证、

浆水梨 

浆水梨,又名白梨。从明清时期至今盛行。据《岷州卫志》记载,早在清

岷县二郎山

二郎山位于岷县城南,原名金童山,是千里岷山的起首处。著名的二郎山战役就发生于此,这里还是二郎山花儿的故乡,秦长城的西起点,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

据岷州志记载:二郎山“远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满幽谷。”赞誉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观,它隔洮河与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联,因峰头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称为头、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约200米。二郎山易守难攻,是岷县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岷县是-新编陆军十四师鲁大昌的老窝。1936年9月,红军二、四方面军执行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进攻岷县。于是鲁大昌在二郎山上筑碉堡、挖战壕、修建防御工事,妄图阻止红军进攻岷县,英勇的红军战士与敌人激战五昼夜,给敌人沉重打击。但当时红军战士的牺牲也很大,牺牲战士的遗体就掩埋在二郎山上。红军北上之后,军阀鲁大昌勾结地方恶霸,通过所谓的“清乡”、“办善后”对广大劳苦群众大肆进行阶级报复,不少苏维埃干部和红军伤员惨遭杀害。西川区苏维埃主席张有才,在敌人刑讯逼供面前坚贞不屈,就义之前,他高唱岷州“花儿”,唱词为:“桦材劈成碌碡极,我为红军当主席,豁出人头手里提,你把爷们儿阿么呢”,豪言壮语,惊天地,泣鬼神。深受红军长征影响的岷县人民,涌现出了许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可歌可泣事迹。据《岷县志》记载,“岷县英烈众多”,为岷县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六十多年后,军阀鲁大昌阻挠红军北上的防御工事——战壕的遗迹仍完好保存,它作为活生生的一面教材时时刻刻昭示着后人,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1982年,在二郎山麓,岷县县委、县政府建成了“二郎山烈士陵园”,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的内容。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年,岷县在二郎山上建成了“红军长征纪念阁”。

二郎山二郎山

二郎山花儿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四乡八路歌手及附近地州、县的游人都汇聚于二郎山和岷县县城,同时进行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二郎山“花儿会”的歌种,以洮岷南路花儿为主,兼及洮岷北路花儿和河州花儿。二郎山花儿会是甘肃歌会民俗的典型代表,是陇原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极具保护、研究和开发价值。甘肃省已将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报文化部备选冲刺“世界级”。

二郎山上发现有秦长城遗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有些同志将古之临洮混淆为今之临洮。史学根据是不足的。现今临洮有一段秦长城遗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筑的,而始皇所筑之城,则由于拓地甚广,把起点延伸到了现今岷县。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认为:“秦长城的起点在岷县”。二郎山上发现的秦长城遗址更是有力的证明。

二郎山上还发现有多处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汉墓群存在,同时还出土过长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丰富的文物古迹,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郎山山脊及东西坡面均被绿荫遮蔽,

董卓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貂 婵

我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古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据清朝无名氏《锦云堂?连环计》记载,原名任红昌,精通西凉歌舞,才艺俱佳,胆识过人。后遭战乱奔走,经司徒王允恩养,收为义女。董卓入洛阳后,王允欲杀董卓,使貂婵巧施智谋,深入虎穴,活动于吕布与董卓之间,借吕布之手置董卓于死地,客观上对东汉政权的存亡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称之“巾帼英雄”。

张明远

张明远,岷县西寨镇坎铺塔村人。1927年在冯玉祥部高树勋师当兵,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在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任特务队队长、侦察科长。1936年8月,红军长征到岷县,担任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於 敖

於敖,字伯度,号叠川,岷州城南中堡村人,明代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丙子科进士。任户部浙江主事,升山西大同府知府,直隶霸州副使。旋升山西布政使参政,调湖广廉访使,分察各道。寻任山西右布政使,拜佥都御史,经略易州,转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昌平、大同等处。

於敖为人孝义,克已奉公,对下宽仁厚德,所过之处,人皆赞扬。嘉靖时,分守冀南,驻汾州。时强宗在内作乱,骄敌伺机入侵,人心惶惶,於敖创立外域及四方堡寨,外敌不敢来侵,百姓得以安宁。

於敖为人敦实,讲信义,好善乐施。乡党有困难,都能鼎力相帮。岷州百姓称他“於都堂”。去世后,葬于现今秦许乡上阿阳村山上。

马万青  

1905年生,岷县城关人,从小热爱武术,8岁开始走访名师,勤学苦练,精通刀、剑、枪、棍,特别是有别具一格的“梅花双刀”,有“陇南山区不老刀”的誉称。

中寨风光中寨风光

1958年荣获甘肃省武术竞赛第一名。先后四次参加全国体育运动会、武术观摩交流会。1978年10月,代表甘肃省武术界赴京,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留影纪念。1979年9月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获国家第四届运动会奖章;1980年获“勇攀高峰”的全国体育竞赛优秀奖章。1982年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奖章,并誉为“全国武林五寿星”之一。

马万青从事武术80余载,为岷县培养了不少的武术人才。于1999年4月去逝,享年94岁。历任岷县政协委员、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任、国家武术辅导员。

宋志贤  

(1936.10——2002.8)男,汉族,甘肃岷县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定西地区文联委员,岷县文联副主席。1958年毕业于兰州师范,1961年调入岷县一中,长期从事语文及音乐教学工作,致力于对“洮岷花儿”的研究与整理,大量研究资料被《中国十大集成》等书录用,1974年完成大型组歌《理想壮歌振岷山》,1989年,论文“浅谈洮岷花儿的音乐特色”获十年民间文艺论文纪念奖,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表彰。同年,以“从事音乐三十年,对甘肃音乐事业卓有贡献”而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分会表彰奖励。1991年在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及编纂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纂委员会表彰。1992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岷县卷》的编纂,在《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编纂工作中评为先进个人,获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二等奖,1995年,被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大型权威辞书中,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大型组歌《当归谣》,获2001年第二届定西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生对地方民俗、文艺、音乐、方言研究甚深,成果丰硕。著有《甘肃岷县民俗文化丛书》(《岷县民间故事》、《岷县民间歌谣》、《岷县民间谚语》、《岷县民间歌曲》、《岷县民间曲艺》、《岷县民间曲艺戏曲器乐曲》等)、及《甘肃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续集》(《岷县民俗》、《岷县方言》、《岷县民俗研究文选》)等作品,为繁荣地方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步斗

1944年出生于岷县,回族作家,岷县文化局专业创作员,现为岷县文联名誉主席、定西地市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协副主席,1994年被定西地委授予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著有长篇小说《大梁沟传奇》,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定西市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并在第三次文学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1988年又获全国少数民族省区文艺读物优秀图书一等奖,参加了第二届国际图书博览会。1992年出版了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李家铺外传》,该书得到了文艺界评论的一致肯定,并获少数民族骏马奖。1999年又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太平寨》,该书获敦煌文艺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并被选用为宁夏大学回族教材,被甘肃文联遴选为甘肃五十年来十部优秀作品之一。2003年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大罴百姓俱欢颜》。第四部8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米州天下》即将出版。

景生魁  

甘肃岷县人,1930年出生,大专学历,编辑职称。甘肃省民间文艺家、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长城学会、诗词学会会员,《西羌文化》副主编。建国前参加中共陇右地下党斗争,1949年7月入党,建国后曾在岷县西川区委、甘肃军区政治部、青海省监委会等单位工作。1990年离休,长期从事民俗文化研究。有新诗《站哨》在西北五省区获奖;《青龙剑》、《古临洮(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以及档案工作论文在地区授奖。先后创作出版了的长篇小说《群山在呼唤》,该书于在新世纪作家论坛评比中获全国小说类一等奖;著有《岷县民间故事》集和文集《洮至庐诗文戏曲集》,本人曾获中国乡土文学奖。1995年、2000年、2004年三次被评为“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壮馍    下一篇 且末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