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蓬溪县

遂宁市辖县。位于四川省中部,东南部与重庆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251平方千米。总人口近80万人。辖16个镇、15个乡。县政府驻赤城镇镇,距遂宁市49千米。 境内地势平坦,属浅丘地带。涪江北南流经,郪江西东入涪江,蓬溪河自东北向西南穿流。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929毫米左右。盐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藏量丰富。318国道,川鄂、绵壁公路,达城铁路贯穿县境。境内宝梵寺及壁画、蓬溪卓筒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赤城湖风景区。
中文名称
蓬溪县
外文名称
Pengxi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市辖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四川省遂宁市
下辖地区
31个乡镇、495个行政村、30个社区
区政府驻地
赤城镇镇
区划代码
510921
电话区号
0825
邮政区码
6291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中部偏东,涪江中游
面    积
1251平方公里
人    口
近80万
方    言
遂宁话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
著名景点
宝梵寺壁画、鹫峰寺白塔、赤城湖,常乐寺、蓬溪寨等
机    场
遂宁机场
火车站
蓬溪站
车牌代码
川J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林建国;县长 张向福
本地企业
四川美宁食品公司、四川齐全有限责任公司
GDP
766893万元(2011年)

目录

蓬溪地图蓬溪地图

蓬溪县地处

蓬溪县行政区划图蓬溪县行政区划图

蓬溪县境,东晋永和十一年(335)始置巴兴县,其后几经易名,并与邻县分合,于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县名沿用至今。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蓬溪县志》(道光版)称:“蓬溪县因水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亦称:“以县有蓬溪名”。故蓬溪县是以蓬溪(河)得名。

但今有学者提出蓬溪县名是以山、水得名。因蓬溪河曾名蓬莱溪。而蓬莱溪是因为绕县治东1华里处的蓬莱山赋名。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蒲孝荣教授论证:蓬溪县,因县有蓬山(又名蓬莱山)和溪水(即蓬溪水)而得名。此可共存。

蓬溪县夏、商、周为蜀国地,秦为蜀郡地。汉属益州广汉郡(郡治今射洪县柳树镇通泉坝)辖,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分广汉郡置德阳郡(郡治今遂宁斗城),今县境为德阳郡德阳县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德阳郡更名遂宁郡,辖地未变。孝武帝时,分广汉县置德阳县。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遂宁郡分为东、西遂宁郡,今县境隶属东遂宁郡。萧梁时期(502—534)德阳县更名为小溪县,今县境隶属新州东遂宁郡的晋兴、小溪县地。

西魏恭帝二年(555),分东遂宁郡置怀化郡,改晋兴县为始兴县,小溪县为方义县。县境属合州怀化郡的始兴县和合州东宁遂郡的方义县属地。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于东遂宁郡置遂州,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遂州、石山郡、方义县治所设遂宁市城区,县境为遂州石山郡的方义县和怀化郡的始兴县辖地。

隋开皇三年(583),撤郡留州,以州辖县、怀化郡、石山郡被省。开皇十八年(598),始兴县更名为青石县,县境为遂州青石、方义县地,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遂州改遂宁郡,辖县未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行州统县制,遂宁郡更为遂州,太宗贞观元年,国分十道,以益州地置剑南道。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县治蓬川(今鸣凤镇翔凤),县境为唐兴、青石县地,武后长寿二年(693)唐兴县更名为武丰县,中宗神龙元年(705),武丰县复名唐兴县。景龙二年(708)析唐兴县北部地区置唐安县,县治设赤城镇茶店子。玄宗开元元年,废唐安县,迁唐兴县治于唐安县治所。唐天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县名因治所临“蓬溪河”得名。遂州更名为遂宁郡。蓬溪县隶属剑南道遂宁郡。五代和北宋初年,四川先后为前蜀(907—924),后唐(925—933)和后蜀(934—965)所据,县境建置如唐末。

北宋乾德三年(965)灭蜀后,改剑南道为西川路,宋咸平四年(1001)原四川地区划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县属梓州路。神宗熙宁元年(1073),省青石县(今潼南)入蓬溪县。翌年(1074),青石县又复置。徽宗政和五年(1115),遂州更名为遂宁府。南宋端平三年(1236),蒙军入川,遂宁府迁蓬溪县蓬溪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县境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遂宁州为遂宁县,蓬溪改属潼川州。次年,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复置,并将青石县涪江左岸地区划归蓬溪县。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

清雍正八年(1730),建置调整,蓬溪隶属四川布政使潼川府。

嘉庆七年(1802),全川设5道,蓬溪隶属川北道潼川府至清末。

民国二年(1913),四川划为7道,蓬溪县仍属川北道。民国3年,四川由7道改为5道,蓬溪属嘉陵道。民国24年,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蓬溪隶属于驻遂宁的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蓬溪解放,1950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合并为四川省,遂宁分区改为遂宁专区,蓬溪隶属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撤销,蓬溪县划归绵阳专区。1968年9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

1985年5月,遂宁市成立,蓬溪县隶属遂宁市。

自然地理

蓬溪县境域

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

蓬溪地处

蓬溪为人口稠密区。2009年末,总人口近80万人,常住人口77万人,县城区常住人口12万人;劳动力资源3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8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45‰、5.95‰和1.51‰。全县除汉族外,散居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等3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0.5%。

行政区划

蓬溪建置于东晋永和11年(公元355年),定名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蓬溪划出11个乡镇建潼南县;1997年,划出11个乡镇建大英县。现辖31个乡镇、495个行政村、30个社区(其中城区9个)。

历史文化

蓬溪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素有“五史之乡”、“孝子故里”、“中国洞经音乐发祥地”、“古壁画艺术之乡”、“大乐之乡”等美誉。蓬溪是“中国革命老区”,1929年6月29日,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四川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旷继勋将军在蓬溪率部起义,打响了大革命失败后武装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树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大旗,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2009年9月,领导起义的旷继勋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以6.29起义历史事件为依托打造的继勋公园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国防教育基地。蓬溪是“中国书法之乡”,“工诗文、善书法”之风历代传承,传统书法艺术十分繁荣,全县有以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教学部主任、书法篆刻创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兼职教授的

庄喜泉(1878~1938),字廉夫,号如渊,附西乡人。清附生,通经史诗文。1905年寓居金堂知县家.始读政法丛书,通晓法律知识。1911年,川人争取川汉铁路股权。他被推选为蓬溪县股东代表,赴省参加大会。7月发生保路运动.此间他参加了同盟会。

蓬溪熨斗糕

蓬溪熨斗糕蓬溪熨斗糕

蓬溪熨斗糕,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将米、面、蛋、糖浆用铁烙碗烙熟食用,制品分甜、咸两种,外酥内嫩,甜香爽口。

遂宁特产蓬溪熨斗糕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始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6年),由蓬溪县人夏其宣仿照甜熨斗糕,经过改加配方,精心制作而成。外壳色黄偏棕红,外酥内嫩,深受大众喜爱。

另一说熨斗糕系蓬溪地方传统名小吃,自明代传承至今,字号繁多,远近闻名,“文中熨斗糕”为其中一种。期品状若帽子,主料为米,辅以豆鼓、鲜猪肉、鸡蛋、香葱、豆芽等,现烤现卖,“烫、香、脆、嫩”,营养丰富,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一、选料、泡米:将大米(350克)洗净浸泡4小时沥干;另将大米(150克)入笼蒸至半熟,与泡米拌匀,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加酵面发酵,待膨胀时用木棒搅匀至发酵不粘缸为度。

二、去酸味、搅拌成糕浆:将碱用少量清水溶化,分次加入米浆内,边加边搅,至去掉酸味,再加入鸡蛋白、熟猪油、蜜桂花搅拌成糕浆。

三、烙制成形:把特制铁烙碗置焦炭火上,待烧热后刷上水油,舀入糕浆,烙至封皮时,在糕中间加适量果酱,继续烙至皮显浅黄色,起硬壳时,用细铁签糕边划松,翻面淋少许熟猪油,烙至两面呈金黄色、皮软酥、糕心浆汁全部凝固时即成。装入专制的烙碗内翻烙至金黄色,特色是酥香甜嫩。

蓬溪熨斗糕是四川名小吃,始于1927年,由蓬溪县夏其宣创制,其将米、油、蛋、糖浆再加其他配料用铁烙碗烙熟食用。因制作的器具很像老式的熨斗,故名。蓬溪熨斗糕分甜、咸两种,外壳色黄偏棕色,外酥内嫩,甜香爽口,深受老人小孩喜爱。

蓬溪熨斗糕外形美观有特色,现做现卖,热气腾腾,无须吆喝,香气一飘定会有许多老者和孩童前来光顾。吃完一两个后,老人回味良久而离去,小孩则仍吵着要带回去一个作夜宵,而后来者则嚷着:“该我了嘛,我脚都站麻了!”店主则满脸堆笑地说:“马上就好!马上就好!”这一幕幕的场景最能让出门在外的家乡人难以忘怀。

蓬溪熨斗糕香甜而不腻口,滋润而不粘牙,特色的外形则最能勾起老蓬溪人的怀旧之情。

蓬溪姜糕

蓬溪姜糕蓬溪姜糕

蓬溪姜糕创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以糯米、蜜糖、麻油、姜汁四物合制而成,曾敬献

岳飞后裔精忠祠

岳飞后裔精忠祠岳飞后裔精忠祠

蓬溪五大古镇之一的今文井镇有逾千年的历史,原名文井场,先建老场,老场原属西充(解放后才划归蓬溪县),老场规模较小,只有正街一条,原分为两排,屋檐水逢中均滴入小沟流去。老场有几家大茶馆,一是正街下排文首清舵把子的茶馆,上排傍鸡市街口有王姓大茶馆,还有下排“多芳园”大茶馆、饭菜馆。在关岳庙右下边有一条小街,即原老场场口。另有鸡市巷街很简陋,由鸡市巷侧上石级有老米市坡,为米粮市、鸡鸭猪羊市等,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当场。正街从关岳庙下建有栅子门一直到鹅项颈处又建一栅子门,由街坊雇有“打更匠”,负责每晨天亮开门,每晚打二更锁门。

由老场鸡市巷街出去,有一大院子,是富商王兴模的家,附近亦有不少的王姓族人。再向前走便是岳家嘴,原建有一石拱桥,附近多为岳姓族人居住,沿一条石板大路走两三里路,便是岳姓的精忠祠(花祠堂),祠堂附近居民都姓岳。

“精忠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仲冬月初十,祠堂占地约一亩余,配有跑马习武场地。祠堂大门屋顶上垛有花脊。进门便是一戏楼,楼顶也垛有花瓷彩色脊领,皆为细瓷镶成的戏文,中有宫殿式的图案,脊梁两头塑有鳌鱼,头向下,尾朝上,故人们称之为花祠堂。戏楼两旁建有书楼,由戏楼再上几级石梯便是祠堂正殿,殿脊领也和戏楼一样做有花脊。殿正中塑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元帅像,头戴帅盔,全身披挂,五绺青须,庄严肃穆。两旁塑有岳云、张宪(张宪是岳飞收的义子,与岳飞一同被秦桧杀害)二将,岳云手抱一对铜锤,张宪手抱一对铜锏,塑像全是金身。神龛精雕、彩画。祠堂正殿左侧建有房屋,供每年清明会使用,殿右侧建有楼房,与左边相同,外面建有男女厕所,由原族长设有专人管理。

岳姓源流按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岳忠武王二十七世孙岳子明、岳豁然等所续《忠武王世谱》和民国十七年由盐亭县“二井子”即金鸡场所传族谱概略介绍如下:

岳飞(1103—1142),为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原籍河南汤阴。北宋末年投军,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为阻止金军南下,前后三次北伐,收复了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一心“直捣黄龙,迎还二圣”。但宋高宗赵构与奸相秦桧意求和。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以“莫须有”三字罪名加害岳飞致死。岳飞忠勇盖世,文武双全,曾以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创作《满江红》一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拳拳爱国之情。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词配以雄浑而悲壮的曲调,激励过无数仁人杰士。

高峰山
蓬溪高峰山蓬溪高峰山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城北25公里处,属文井镇所辖。环山百里皆为中丘地带,而独此山一峰突起,海拔547米,且树木葱笼,覆盖全山。遥望高峰山,恰如绿色宝塔巍然屹立;登山远眺,真有“人在画中游”、“一览众山小”之感。

高峰寺,始建于唐,屡废屡兴,至清未明初所建成的寺庙建筑群尚遗存至今。寺庙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楼阁式,整个建筑群按先天八卦设计修建,52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大小门400多道,在全国宫观、寺庙中实属罕见。其门又分为正门、侧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几种,都沿山势交错设计,故有“川北迷宫”之雅称。

高峰山腰依八卦按乾、坤、坎、离而设4门,依“四象”修4条上下山小道,山顶、山腰、山脚因八卦而呼应神通。全山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0余株。在山顶,极目四望。环山有8条山系,恰恰相反似8条巨龙回首向高峰。高峰山顶,又形似长龙,且以唐代古刹为龙头,有如九龙翘首捧太极。

蓬溪宝梵寺壁画——东方仙画

“古寺钟灵秀,霞光霭万重。凤歇观音竹,鹤眠罗汉松。集成双活虎,圣捧九飞龙。仙笔抒妙品丹青耀禅宗。”这首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名曰《赞宝梵仙画》的诗歌,描述的就是蓬溪宝梵寺及其壁画。

早在上世纪初宝梵壁画就被刊载于著名文化刊物《东方杂志》、《良友画报》,名噪一时。1936年宝梵壁画被收入《中国绘画史》。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世界美术集萃》又将宝梵壁画收录其中,宝梵壁画由此声名远播。上世纪90年代宝梵壁画再次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等多种典集,位齐敦煌壁画和山西永乐宫壁画。朱德委员长青年时期也曾到宝梵寺观赏壁画,并留下了“宝梵仙画十足当之”的题赞。建国前后,除英、美、法、日等国外官商、学者纷纷前往宝梵寺观赏壁画外,国内著名书画家丰子恺段虚谷黄宾虹段文杰等亦先后到过宝梵寺观摩品评壁画均给予极高评价……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信息不畅,宝梵壁画长期隐于川中一隅,鲜为世人所知。

森森古寺藏“仙画”

从成南高速公路至蓬溪县入口,沿一条水泥乡道七弯八拐再行五公里,经古镇回龙场,便可见一森森古寺,盘坐于“峰峦结固林木盘错”之间,这便是“仙画”所在地宝梵寺。据明碑《宝梵寺修造记》称:之所以在此择地建寺是因其地“幽胜”,可“藏焉修焉”。

宝梵寺原名“罗汉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 ,属佛教“禅宗”、“净土”派。“宝梵寺”名为宋英宗赵曙敕封,取意为“佛中之圣梵中之宝”,后毁于战祸。至明正统年间,才有僧人海舟、清澄二人广纳功果,相继带领弟子在原“罗汉院”基础上,续建庙宇,重振佛事。现存建筑中,除两侧廊庑改建于清代外,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尤其是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飞檐,玲珑剔透,建筑体貌庄严静穆,堪称“明代建筑佳构”。

蜚声海内外的宝梵寺壁画就绘制于大雄殿内。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净元等请画工于大雄殿泥壁图画12铺,其上拱眼绘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境》,共计104平方米。取材于唐玄奘译著《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梵典描述的是诸罗汉及众仙佛共赴佛会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称《罗汉图》。壁画现仅存10铺,空缺2铺,1铺为卷首,为后人毁损,1铺是卷尾传说中为“仙人”所废。

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宝梵壁画,均采用工笔重彩,沥金挤粉等技法。虽为佛门题材却立足人间现实——所绘法像103人,或聆经说法,或穿针引线,或窃窃私语……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超凡的艺术魅力。著名敦煌学专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教授称之为是“不可多得的祖国绘画艺术珍品”,著名书画家、原重庆画院院长谭学楷赞其是“四川壁画之精华”。

在现存的10铺壁画中,尤以《地藏说法》最为精妙,画面高3.60米宽3.18米曾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另外9铺《议赴法会》、《雷音供奉》、《达摩朝贡》、《准提接引》、《南天仙子》、《长眉问难》、《罗汉聆经》(一、二)、《功德圆满》等亦是匠心独运,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堪称精品。

中国﹒红海生态旅游景区

中国﹒红海生态旅游景区中国﹒红海生态旅游景区

该项目位于蓬溪县宝梵镇龙洞湾,是由四川红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投资打造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时间2012年-2018年,系市重大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主要包括彩林园、龙洞古镇、龙洞水乡(含龙洞石城)等三大组成部分,分三期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现已正式授牌)。2013年,景区所在地的红星水库获得了“四川省十佳人工湖”荣誉称号。从2013年10月26日开园营运至今,红海景区共接待游客近4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7820多万元。目前,公司正计划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规划启动景区二、三期建设。

该项目依托3000多亩彩林和红星水库优异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巴蜀文化”“为核心,汇聚自然之红、革命之红、民俗之红,塑造景区主题特色。自然之红是指3000多亩特色彩林红叶;“龙洞古镇”采取异地集中保护的全新模式,将100余处40000多平米散落在民间、不易保护、濒临毁损的民间古建实行集中保护,合理利用,建成原汁原味的“川中古民居集中保护区”,独具创意,成为亮点。

赤城湖
赤城湖赤城湖

赤城湖旅游资源是历史文化沉淀和人与自然友好相容的产物,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宗教场所构成。“平湖茫茫驻溪水,倒影叠叠映蓬山”,山青水秀、葱郁恬静是赤城湖的主要特征,景区内容丰富,有湖水森林、田园风景、餐饮娱乐、住宿购物、道教佛教、历史遗迹等。上世纪90年代是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年游人量约20万人次,高峰期达1.5万人/日,被誉为“川中明珠小西湖”。2004年赤城湖注册更名为“东方活湖”。库首景区现已形成8个不同的风景模式,日环境容量可接待游客2万人。

 1、园林区。由库首的4个小岛开发形成,迎春阁片区,以仿古建筑物迎春阁为中心,映霞桥、步云桥将岛相连,建有至湖心亭的九曲桥和儿童游乐园,是休闲、品茗、钓鱼、赏景的好去处,沿岸配置有不同风格的餐饮娱乐场所。

 2、青幽岛。四面环水,松柏荫茵,引进的墨西哥柏树已育种成林。岛上建筑群仿故宫格调建有三殿,一殿是蓬溪县城明代建筑鹫峰寺迁建而成,鹫峰寺曾被载入《中国建设史》;二殿是遂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旷继勋将军生平事迹为内容建成了旷继勋烈士纪念馆和雕塑像;三殿为仿古宫殿建筑物,是岛上最高建筑,登上楼顶,可俯瞰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精美的仿古长廊将三殿连成一片,岛上地形开阔,可举行大型文娱活动,是渡假休闲的好去处。

 3、船舫岛。四面环水,岛上建有一艘古船,远远望去,漂浮水面,美不胜收。

 4、乌龟岛。四面环山,上有教孝台,以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哭竹为题材,建有园林设施和雕像群。

 5、农家乐。分布于湖边的莲珠桥村,有铁索桥与青幽岛相连。现已初具规模,在遂宁市内有较大影响,首屈一指。

 6、附西农场。有园林景观和近百亩果树基地,种植有特色水果,养殖有珍奇动物,供游人观赏。

 7、仿古街。依县城进入湖区的公路建成,长1.5公里,有各类商店、茶室和休闲山庄。

 8、水上旅游线路。依水系构成而分为两条,可赏尽湖区自然风光,阅遍古代遗迹,一条乘舟沿洗芝溪而上,有牛头垭自然林景区,其中有三株参天榕树环抱一古石牌,是明清两代西充文井至蓬溪县城的古驿道里程碑,有树木茂盛的白鹤林,上千只白鹤在此繁衍生息;有陡峭的金竹山,远看似一森林屏障;有久负盛名源于晋代的洗芝源石刻;有寺庙香火旺盛的观音岩。第二条沿马桑溪而上经连珠桥,红庙子、金仙寺,一路观赏两岸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可刻竹留念,观赏鹭鸶野鸭戏水飞翔。

蓬溪常乐寺

蓬溪常乐寺蓬溪常乐寺

位于蓬溪县西25公里的黄龙山麓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常乐寺,寺院名幽额有“黄龙吐瑞”四字。民国十年(1921)再立后殿,自立门面,亦称常乐寺,与前殿老常乐寺平分秋色。该两同名寺的庙产富饶,给养、香火不仰于暮化。寺僧文化素质较高,常与县中文人交往谈古论今。寺境幽深,灵木古树达数百株,遮天蔽日,是旅游避暑的上上福地。寺址地处平坦,邻常乐镇百步,车马通达,极利游客及信众度瞰礼佛。寺内藏经楼是文人聚会场所。四壁丹青诗文,楼储名家宏篇,颇耐游客品题。八十年代定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吴多让在《藏经楼》诗中赞曰 :

香气佛楼侵,云梯步步深。

观花初见柳,拜佛久无心。

人语迷萧寺,钟声答远岑。

此时春尚在,逸兴满山村。

蓬溪白塔
蓬溪白塔蓬溪白塔

蓬溪白塔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系原鹫峰寺(已迁建)建筑物之一。《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载:“大雄殿之左侧白塔凌空,高十三级,甚峻拔。”

该塔位于蓬溪县赤城镇白塔街,坐西向东,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塔,塔身白色,共十三层,总高36米,须弥座台基边长8.2米,体态高大。塔身各层均为四柱三间仿木结构,塔内有石梯旋绕至顶。据史料记载:鹫峰寺自宋代始建以来,除白塔外,其余殿堂楼阁多次毁败。而蓬溪白塔建成至今已800余年,仅各层塔檐偶有局部损伤,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水平。蓬溪白塔集建筑艺术、宗教文化于一身,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蓬溪白塔于2002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保护范围:“北至万年戏台前的白塔街临河堡坎;南至毗卢殿、僧房后侧堡坎;西至白塔靠林业局一侧堡坎;东至毗卢殿、大雄殿右侧滴水外一米。”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贵阳市乌当区    下一篇 直男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