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五节
- 中文名
- 大十五节
- 节日时间
- 腊月十五
- 所属民族
- 普米族
- 节日类型
- 民俗活动
- 节日活动
- 赛马、打秋千、跳民族舞
目录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人过的一个节日。时间在腊月十五日。
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的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普米族的民间体育运动主要有打秋千、射箭、打磨秋、跳绳等。这些娱乐活动,常带有普米族居住山区和半农半牧生活的民族特点。
打秋千
在形式上与其他民族类似,但是其秋千架很有特色。普米族人把六根长干木料分成两组,每组三根,并分别用竹篾绳栓住一头,竖起来后叉开,形成两个三角支架,中间横搭一根木料,上面栓一根长篾绳套,人就站在绳套上,两手抓住身体两边的篾绳开始荡秋千。打秋千这种运动一般在过大年时进行。
摔跤
普米族也有摔跤形式,其方法是摔跤的双方先握紧对方的腰带,然后 用肩、臂和腰的动作将对方摔倒为胜,在摔跤过程中不能抱腿和绊脚。一般都是三局两胜。如双方同时双肩着地称“平肩”,如果平肩三次就不能再比赛了。
打磨秋
是在一根竖载的短木桩上横扣一根光滑的粗木干,杆两头分别压上一人,旋转起来进行取乐的一种活动。打磨秋大多是节日期间在村边举行,参加者以青年男女和较大的孩子为主。
此外,在普米族民间也有射弩活动,其方法也各周边其他兄弟民族一样。
普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根据族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并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游牧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共有3万余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普米族人居住较为分散。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白、纳西、藏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普米族自称“培米”。“培”意为白,“米”意为人,有白人的含义。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1960年5月,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宣布改“西番”为普米,从此正式定名并将自称和他称归于统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普米男子普遍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下一篇 教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