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
目录
沙尘天气是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统称,它是一种由大风将地面沙尘吹(卷)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造成的一种大气混浊现象。根据能见度和风速可分为浮尘、扬沙、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等五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天气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这是岑参《武威送刘单》中的诗句。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沙尘天气中心地区之一。
沙尘天气的频发期,一般指的是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比较集中的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也就是3―5月。像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有一多半,甚至80%―90%的沙尘天气都发生在春季,这个时期也称作沙尘天气频发期。
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中北部是沙尘暴的两个多发区,年沙尘暴日数在10天以上,南疆盆地和内蒙古西部两地的部分地区超过20天;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3-10天;西北东南部、华北中南部和东部、黄淮、东北中西部及新疆、青海、四川、湖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在3天以下。另外2000年以来,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北部的沙尘天气呈增长趋势。
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
西北 1 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
西北 2 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
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
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1999年-2002年,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
以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为例,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其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
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呆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尽可能远离粉尘源。
在沙尘天气中,尤其是沙尘暴发生的情况下,可能诱发人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气象专家提示:城市里有一部分人群因职业需要必须在室外活动时,一是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二是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三是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四是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五是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此外,在沙尘天气中,人们应该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