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戏
- 中文名
- 八仙戏
- 别名
- “打八仙”、“八仙庆寿”、“八仙”
- 盛行区域
- 山东青州、临淄接壤地方
- 代表剧目
- “大八仙”等
目录
“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不论“大八仙”还是“小八仙”,八仙戏的形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演出此类小戏,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
八仙戏的文词,既有文彩绚丽的唱段,也有贴近民间生活的俚语。如《高老庄》中小姐的定场诗云:“春风剪开桃李花,白面红腮映日斜。对对蝴蝶穿翠柳,婉转莺歌透窗纱。”猪八戒变俊生后唱道:“携手相搀,二人闲游到花园。和风解人倦,色色景物鲜,桃李花争艳,蝴蝶翩翻。百转黄鹂遥呼唤,玉楼人醉杏花天。”而在《寻径》中猪八戒的唱段,则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如“猪八戒,笑嘻嘻,锅下腰,使力气。因为挣妻嘴拱地,桑棵挂得耳朵肿,碰上楂子嘴没皮,喷呀喷呀喘粗气。猪八戒拱了多时,二亩地还有八厘。”猪八戒与女子的对话,更是富地方色彩而又妙趣横生。
八仙戏的音乐为曲牌体,已收集到的曲牌有:〔烛影飞〕、〔驻云飞〕、〔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唇〕等。这些曲牌,调式、旋律、节奏各有特点,有的柔情绵绵,有的粗犷奔放,如〔烛影飞〕旋律平稳舒展,尾句八度大跳,用假嗓,适于抒情;而〔耍孩儿〕节奏较紧奏,如行云流水,便于叙事;〔号佛〕则近于劳动号子;〔混江龙〕散起散收,中间反复,多用于武勇人物。其伴奏乐器,搬上舞台后,笙笛之外,又加上了京胡、二胡、唢呐等。打击乐器同于京剧,其中要说特点的话,就是曲牌起唱和中间的过门,有时加打击乐器,很像肘鼓子那样。八仙戏的表演,因其搬上舞台时,是以肘鼓子或京剧艺人作教师的,所以,基本是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又有肘鼓子戏的几分生活化色彩,无明显的特点。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剧本《谣曲》中,也保存着《西王母》、《东方朔》等剧目。
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寿和献瑞、驱邪,成为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从苍南得以保存的“八仙”剧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但剧本本身几乎看不出有何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仅是一种展演式的短本。从苍南现仍在表演的“打八仙”形式来看,内容上虽表现了西王母庆寿的热闹场面,但仅是一种热闹的吉祥戏,借其热闹的排场来烘托节令气氛,兼具祈福除煞的内容。特别是“八仙”中的“大八仙”,场面盛大,气氛异常热烈,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也有向观众亮行头、亮角色、亮实力的作用。可见现仍在演出的“八仙”是从明代以后开始演变的吉祥戏。
八仙戏形成于现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据该村现存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碑记,当时该村称“羊羔庄”,是因为该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有六天的羊羔大会而得名。据此可知,这里是鲁中羊羔、皮毛、 山货重要集散地,也是各方艺人竞技献艺的地方。这一带还有许多大寺、古刹,村内有龙王庙、菩萨庙,邻村 十里内便有蓬松寺、铁佛寺、曹村庵等知名一方的寺庵,所以又是云游僧尼斋宿的所在。这些就是八仙戏起源形成于此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丁博民、詹仁中在《蓝关戏音乐介绍》中说:“蓝关戏是渔鼓的发展,它是顺着道教自西向东发展而随之流传的。”八仙戏原还有一出《烧海》,也是蓝关戏的传统剧目之一。从这里看到两者如出一源,即由渔鼓发展而成,由西向东传来。八仙戏的剧目,无一不分别归入《东游记》、《西游记》两大部中,看来归《东游记》的剧目—《八仙庆寿》、《烧海》是由山西传来的依据是肯定的。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剧目,在羊羔庄落户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据今五路口村老年演员李开先讲,他就曾听长辈们说过请肘鼓子艺人张华荣来给他们排武场、教身段的情况。同时他们与当地的京剧子弟班交流演出也是经常的事。这样逐步由“地摊”搬上了舞台。从清同治八年就有结构完整而严密的抄本看,至晚到清末,一个富地方特色的新剧种—八仙戏,已在这里形成了。
八仙戏的剧目《烧海》因犯本村龙王庙忌停演而致失传。现见于1950年前抄本的有《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寻径》、《毒敌山》、《高老庄》、《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无底洞》、《洪江口》、《刘全进瓜》。这些剧目,从其总体上看,多数内容健康,并具雅俗共赏的特点。如《八仙庆寿》全剧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情趣,并有时给人以幻景的美感。《火云洞》等搬演了《西游记》孙悟空为民除害的故事;而《陈家庄》中的鲤鱼精、《黑风洞》的蜈蚣精等,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浓厚的劝善色彩。但也有少量的剧目有不健康因素和糟粕夹杂其间,如《洪江口》宣扬因果报应;《刘全进瓜》游十八层地狱,迷信、恐怖。
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拾福》、《堆仙》(又名《奉蟠桃》)等剧目;“小八仙”有《万道金光》、《三星》、《抬寿》、《富贵长春》、《一文钱》、《上台盘》、《送子》等剧目。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