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东河戏

东河戏初名赣州大戏。它孕育、形成在赣南贡水流域赣县、兴国两县所辖的田村、白鹭、睦埠一带。贡水在赣州东称东河。因此得名。

目录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起源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赣县田村一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以演唱戏曲《西游记》、《三国》、《目连传》等高腔连台大戏为主的班社玉合班,这种玉合班就是东河戏的雏形。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从苏州又来了一批演唱昆曲的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清唱为主的“雪聚班”,后改名“凝秀班”。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玉合、凝秀声誉极高,至今仍有人称道。在它们的推动和影响下,东河戏得到广大观众喜爱,逐步壮大。自乾隆年间起。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代前后一百余年,为东河戏全盛时期,职业班社仅在赣县一隅,便达37个多之(还有十余个分散在兴国、于都等地)。至建国前夕,东河戏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玉合、凝秀、清雅、老其合、玉喜台、玉福祥、喜顺、喜庆、连庆、鸿福、鸣盛、玉兴祥、隆庆、双鸿庆、德顺、玉清台、双福兴……等。演出剧目据今不完全统计,计有高腔252种,昆腔6种,弹腔(包括皮黄、安庆调……等)655种。流行地区由赣、兴国发展到于都、瑞金、宁都、南康、信丰、安远等赣南各县及邻近地区的万安、泰和、遂川、吉安等县,并曾远及福建省的长汀、上杭、连城、宁化、归化、永安,广东省的梅县、潮州、南雄和湘西个别县城。

田村西南隅,有佛教丛林契真寺。寺中有台,适于演出,今已颓败。该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时庙内和沿多达二三百人,香火极盛。每年庙会期间,来自江浙湖广及江西各地的朝拜者成群成伙。他们中有些人在进香拜神之暇,常在住处吟唱高昆曲子消遣。年复一年,田村人对高腔曲子渐感兴趣,纷纷学唱,有些学塾师生也争相传习。日子一长,聚唱成风,明嘉年间(1522-1560)田村便出现了唱高腔的坐堂班:故田村人说“没有契真寺便没有东河戏”。

发展

当时戏曲班社的分布甚广,仅赣县东河一带,此类职业班社就有:坐堂班、凝秀班、清和班等。演出剧目中有高腔、昆腔、弹腔,之后才逐渐形成了赣州地方特色的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州第一剧种”。上个世纪60年代,赣州东河戏迅速发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传》、《疯僧扫秦》等优秀传统剧目。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

一百多年来,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今天,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形式

东洒戏班社多为班主制,由有衣箱(戏衣所有权的人为班主,主持入社的人通常称为“老包”。他们有的自己有衣箱,有的向别人租来衣箱;有的自己能演戏,也有不会演戏的;有一人独当,也有几人合伙的。演员工资(以民国初为例)最高每年180元,最低80-0(银元);也有以“工分”计算的,最高800分,最低300-400分。班社免费供给米、柴、盐,各人自备油、菜。班社成员一般30-40人,除“老包”外,管班(联络)、伙头(炊事员),大衣、二衣、盔巾、杂箱、走杂各一人,乐队最多七、八人(通常只用四五人),余为演员。头目(最好的)老生负责拟定角色和演出节目及其顺序。

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官话,本剧种人称为赣州官话。其声平仄略与普通话相反:反之亦然,如“街坊”近如普通话的“解放”;“背景”近如普通话的“北京”。丑行有时纯用地方语音插笠打诨。昆腔戏唱叶音略近“吴音”。

东河戏戏神庙在赣州市内八角井,名为老郎庙,现已无存。
东河戏未设立过自己的笠班。历代艺人多个别拜师、跟班学艺;少数出身于祁剧班社所办的笠班。学徒进班初期,必须自带伙食费,学会“跳刘海”(《大八仙》中的一个娃娃角色)班社可免费供饭;能在台上讲一言半语,便可领到菜金;能龙套、探子、走脚报信,就有少数工资。一般是三年跟师,三年帮师,前后六年中所得工资,都归师傅所有,本人只能得到师傅给予的少数零用钱。

名家

清末民初以来的东河戏优秀艺人,至今犹有人称赞(他们之中有来自兄弟剧种的,观众却不介意)如凝秀班的正生刘品高,小生曾秋福,花旦刘仁容、叫化佬(本名不祥),大花刘石福,三花刘名才;玉全班的生行刘运穷、李双喜、刘礼长,旦行长庚师傅(姓氏不祥)、刘桂喜,花脸行丁柏柏、肖白莲、罗福生。较后,则生行丁良洲、刘良格、谢礼迎、管德洋、李吾璋、黎祥生]何南桂,旦行陈宝香、刘成秀(刘达江)、锺仁寿,花脸行刘福来、谢文明、谢元普、丑行谢运莲、刘来陀、刘宝胜、王瑞清、刘地寿,琴师老甲子(本名不祥),笛师刘三元,鼓师王秋福、刘三长、大花罗毓芝。1959年应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特邀,主演《尉迟恭》,受到专家重视;曾在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剧照刊登在《戏剧报》封面。

锺名鹄先唱旦后改式小生,授徒叶巧琴、幸巧玉皆佼佼者。建国后长期担任剧团业务副团长,卓有劳绩。1980年为恢复东河戏剧团上下奔走出力不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河戏艺人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扩大红军运动,踊跃参军。较显著者有谢文明(曾任连长、暴动队长)、刘福来(曾任事务长)、谢普庆(曾任支队长)、曾庆云(曾任传令班长)、管桂花(将自己的双福兴班交给管德洋,参军后在兴国工农剧社蓝衫团从事戏剧宣传)……等。

清同治年间(1862?1875)兴国县谢祥誉、肖熙等,聘请凝秀班师傅教唱,名曰韶堂。从此东河各县纷纷有了东河戏业余班社。有些职业演员,在班社难于维持时回到家乡,农忙务农,农闲时便在业余班社演戏。以致有些职业班社,也变得农忙停演务农,农闲恢复演出,职业性与业余性因时而异,无显著差别。光绪年间组建的玉喜台及稍后的万舞台,目尚作为业余剧团留存在赣县白鹭、南塘两镇。建国初,仅赣县一地,便有东河戏业余剧团十多个,以过十年浩劫,1982年还存在六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业余剧团能演出传统剧目六十多种,也能自编自演现代戏;不仅在本县各圩镇演出传统剧目六十多种,也能自编自演现代戏;不仅在本县各圩镇演出,还远赴兴国、于都、南康、信丰、安远、崇义、上犹及赣州市等地。

在田村和赣县其他圩镇,有不少技艺皆优的东河戏民间艺人和业余爱好者。他们不计得失,为保存和推广东河戏传统艺术矢志不懈,功不可泯。其中:刘让富,现年近八十,少年时曾向凝秀班刘裔烈、刘品高、曾秋福学艺,吹打唱念皆能,摇篮有不少传统剧目、剧本和技术,几十年来,一贯为东河戏献艺出力,毫无保留。肖铭、刘盛涵也都会很多戏。象他们这样长期献身东河戏业余活动的人,东河民间还有不少。

清同治末(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祁剧在赣南扎根落户,以新兴的弹腔(皮黄)戏为主,不出十年,日益壮大。自光绪初(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部份东河戏班社先后消匿,演员人员回乡务农;另一部份支撑着局南的,便在艺术上吸取祁剧之长,或请来祁剧演员参加演出。同时也有不少东河戏演员到祁剧班社搭班。于都县1898年组建的玉福祥班、兴国县1902年组建的喜顺班,都是名为东河班实则江西与湖南的演员(班中称江湖两路)兼收并蓄。兴国儿戏园、于都娃娃班是两个较具规模的科班,同样是祁剧与东河戏两个剧种的师傅同班授艺;出科的学生能入祁剧班社,也能入东河戏班社。人们至今也难断言这两个科班属于哪个剧种。赣南广大观众对这种“两下锅”的局面以汉为怪,听其自然;不管是东河戏还是祁剧,他们一律统称为湖南班,1926年陈赞贤在赣南领导工人运动(戏曲班社从此不称××班,一律改称××舞台),当时有东河班社二十六个,祁剧班社四十六个,梨园工会监于两种班社并无实质不同,便作为六十六个舞台(班社)登记入册。如此一而二、二而一的局面,在观众中始终未变。直到1980年赣州地区东河剧团演出时,老观众依旧称它为湖南班。??然而,在艺人内部却是泾渭分明从未混淆过。

建国前夕,以东河戏名义存在的班社只有三个:玉合、万春、玉洪台。1951年万春台在市郊东郊戏院(设在今东河大桥横街上)作过短期演出(这是东河戏除清代凝秀班在赣州城内偶作演出外,第一次进入城市舞台)后解散,并入玉洪台,仍在东郊戏院演出;玉合班与祁剧班社并为赣南东河剧团。1954年玉洪台接受人民政府直接领导,改名赣州东河剧团(此后又因隶属关系,几度改名)。这个团,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方针政策指引、指导下,除上演传统剧目外,挖掘、整理、新排了不少剧目。1959年在赣县田材,在革命老艺人黄发贵的带动下,整理上演《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木兰从军》;集体创作《两条道路》、《全家炼钢》,挖掘《目连救母》、《唐僧逐徒》等约十十多个东河戏剧目。1964年东河戏(当时名赣州市赣剧团)与赣南祁剧团合并为赣祁剧团。1980年,文化主管的中青年演员,多数归队。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在赣南分校开办东河戏班,招收男女学员各十名,请回健在的部份老艺人任教。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金属漆    下一篇 货币需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